〔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網絡化的發展,圖書館的讀者服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獻傳遞服務作為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圖書館的重視。本文剖析了文獻傳遞服務蓬勃發展的外部誘因和內部需要,并結合實際對文獻傳遞服務產生的效應從微觀讀者層面、中觀服務人員層面和宏觀圖書館層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文獻傳遞服務;圖書館;效應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0.004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0-0015-03
The Effect Analysis of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Hu Lei
(Librar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library service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 as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the reader service mean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jor university libraries.This paper analyz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s,and explained the effect of document delivery from the micro level of readers,meso and macro levels of library.
〔Keywords〕documentary delivery service;library;effect
文獻傳遞服務是隨著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互聯網的普及與電子出版物和數據庫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服務。它是傳統館際互借服務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和拓展,是實現文獻資源共享,履行圖書館學術信息揭示與傳遞功能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圖書館的普遍重視,成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主流方式之一。
1 文獻傳遞服務蓬勃發展的原因剖析
1.1 外部環境的誘因
1.1.1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文獻傳遞服務提供了技術保障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聯機書目信息服務。進入90年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文獻傳遞機構推出局部聯機數據庫服務。因特網的發展又為文獻傳遞實現快速高效服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電子環境。在這個新的發展階段里,國內外的圖書館和文獻服務機構相繼創建了一些快速高效的文獻傳遞系統。美國約翰#8226;霍普金斯大學艾森豪威爾圖書館創建了傳播人類遺傳學研究信息的著名的局部聯機數據庫(GDB)。OCLC建立了一種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傳遞文獻的聯機信息服務系統OCLC First Search。EBSCO信息公司建立了把圖書館文獻傳遞機構和用戶互為一體獲取文獻的EBSCO doc系統。我國也相繼推出了國家圖書館文獻提供中心、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e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rn,簡稱CALIS)、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簡稱CASHL)、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簡稱LCAS)這五大服務平臺來支持文獻傳遞服務的發展。
1.1.2 出版物激增對文獻傳遞的發展起到催化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各學科間的滲透交融,圖書、報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種類繁多,數量浩大,信息齊全,信息以幾何級數膨脹。因特網上的信息量更是驚人。據美國媒體調查:全球每天在網上傳遞的電子郵件達到14億封,平均每分鐘有97萬封電子郵件被發送,全球平均每天每5個人中就有1人發送或接收1封電子郵件;根據Netcraft調查的結果,截至到2008年11月,全球網站數量超過1億數量大關,達到101 435 253個,也就是說,全球平均10個網民就有1個網站;與此同時,網站還在以每天30萬個的速度增加。截至2007年3月2日,國際連續出版物寶典《Ulrich期刊指南》共收錄有64 628種學術期刊,根據Mark Ware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有23 000種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每年發表論文總共大約為140萬篇,以SCI數據庫統計,2007年世界科技論文總數為126.75萬篇,比2006年增長了4.6%。截至2005年,我國出版的科技期刊數量為4 758種(不包含軍隊系統),其中學術類期刊為2 058種 (占科技期刊總數的43.3%),技術類期刊和檢索類期刊分別為1 758種和79種。面對出版物激增的現實,任何一個圖書情報機構或個人都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采購、收藏讀者所需的文獻資料。這就要求圖書館必須以廣泛的外部文獻資源為依托解決出版物激增與讀者需求增長這個矛盾,從而促使圖書館借助于網絡技術和遠程通訊技術盡快開展電子文獻傳遞服務。
1.2 圖書館內在發展的需要
1.2.1 出版物激增和文獻資源價格上漲使得圖書館館藏驟減
隨著科學研究和出版技術的發展,出版物不僅數量激增,而且價格上漲幅度也很高。以著名的Elsevier為例,其刊物價格在1986-2000年間上漲了226%。而同期的平均通貨膨脹率是62%,Elsevier的盈利率在32%~35%之間甚至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越來越難以負擔高昂的學術期刊和數據庫訂購費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圖書館的期刊采訪費用一般占圖書館全年整體支出費用的30%左右。2000年后,我國平均期刊價格漲幅約為86%,而高校圖書館的期刊訂購費用的漲幅與20世紀90年代同期相比只增加了9%。期刊的漲價,帶來了數據庫的價格猛漲,根據2009年calis引進的數據庫報價,漲幅最少的數據庫在7%,最大的超過100%。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1986-2008的統計顯示,從1986-2008年,期刊年增長率為7.3%,專著年增長率為2.9%。其成員館在圖書和期刊的購買經費分別增加了84%和374%的情況下,圖書和期刊購買量分別下降17%和7%,種數也下降了近千種。同時,ARL 1991-2008年的統計也顯示了從1991-2008年其成員館館際互借的增長率為168%,位居圖書館所有業務的首位。
1.2.2 用戶日益增長的文獻需求與圖書館有限的文獻資源
隨著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都極大的刺激了社會對文獻信息的需求,造就了不同類型的信息用戶,形成了信息需求主體的多元化。而信息用戶由于受自身職業、文化程度、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信息需求出現了多元化、層次化的特點,用戶信息需求的目的、需求內容的學科范圍、需求的文獻類型都出現了很大的不同。面對日益上漲而且變化多樣的用戶文獻需求,圖書館已經意識到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構筑一個比較完備和系統的文獻保障體系,必須借助外部文獻信息資源來滿足用戶的文獻信息需求。
2 文獻傳遞服務的效應分析
文獻傳遞服務的開展是圖書館從為整個用戶群的服務到個人服務的服務形式上的一次轉變,以其針對性強、直接和高效的服務效果被公認為“是所有圖書館館藏發展的內在成分,并不是一項輔助性選擇”。它所產生的效應主要體現在讀者、服務人員和圖書館3個層面。
2.1 微觀層面——高效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文獻傳遞借助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將多種和分布于各處的文獻信息源連接起來,無形中擴大了本館的文獻資源,彌補了館藏的不足,充分滿足了用戶對本館未收藏文獻資源的需求。以復旦大學醫科館為例,自開展文獻傳遞服務以來,文獻傳遞業務量逐年增加。以讀者申請獲得文獻為準,2007年的提供文獻為3 752篇,2008年為5 427篇,2009年截至11月30日,共傳遞文獻7 274篇,滿足率也有72%升至83.1%。2009年復旦大學圖書館在全校范圍進行了讀者滿意度調查,在回收1 662份有效答卷中顯示,文獻傳遞服務的簡單滿意度為82%,讀者關注度為2.56。
在處理讀者的申請時,我們將所有經文獻傳遞獲取的源源不斷的電子文獻資源進行本地化處理,整合鏡像成數據庫,形成我館異構跨庫檢索系統特色數據庫的一部分,實行網絡資源共享。為日后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參考查詢平臺;這種特色庫創建由于其針對性強,極大的方便了讀者;對于未查找到文獻,國內沒有收藏,而對于某學科來說又是具有影響力,也分別統計在冊,為日后的采訪工作提供依據。
2.2 中觀層面——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向知識性服務轉型文獻傳遞服務是一種中介性傳遞服務,要經歷用戶——圖書館——用戶的復雜過程。文獻傳遞員對讀者提出的申請要能夠進行快速、準確的館藏定位,并能夠及時準確地為用戶提供所需文獻。
對于文獻傳遞員來說,既要求熟悉本館館藏,了解各類數據庫的特點,熟練檢索國內外各種數據庫,又要能充分利用CALIS、CASHL聯合目錄檢索館藏,而且還要盡可能地用Google、百度、論壇貼子、國際聯機數據庫等多種途徑為用戶提供、還原英文縮寫名稱和查尋免費資源等服務。如讀者提交申請:“Med Chem Res”還原為“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而不是“medical chemistry research”。服務人員的核心工作不再僅僅是采集、組織和傳遞信息,而是要調動和利用圖書館的專業優勢來提升信息的品質。這就需要文獻傳遞人員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接受培訓來提高自身素質。
同時,將知識型服務作為自己的高層服務和核心競爭力加以重視,通過設立合理的獎勵機制倡導知識型服務,使文獻傳遞人員既能為讀者提供原始的文獻信息,又能通過對信息的加工為讀者提供高層次的二次文獻信息產品;既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文獻檢索與傳遞,又善于總結、引導讀者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在學校某一優勢專業或特色專業方面能為讀者研究課題提供文獻方面指導性建議與個性化服務。
2.3 宏觀層面——圖書館(館藏理念的轉變)
2.3.1 確立新的收藏觀與館藏建設策略
從目前的信息資源分布狀況看,由于信息資源朝著多類型、多載體、多元化方向發展,有些信息資源適合于存取模式,而有些信息資源僅適合于擁有模式。全部依賴存取的館藏服務體系不可能充分滿足讀者的信息需要。在確定館藏發展方向的時候,除了應充分考慮文獻自身的價值和圖書館的性質、特點、規模、基礎等實際條件外,主要應依據文獻的利用率,即用戶的需求來進行。文獻傳遞請求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讓我們了解本館用戶的文獻需求,從而了解本館收藏的不足,為文獻訂購、剔除和取消訂購提供依據。
在制訂新的館藏建設策略方面,許多圖書館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各種載體類型、不同學科范圍的文獻統盤考慮,制訂總體采購規劃,在確保不浪費已有資源的情況下,將文獻傳遞服務的成果推廣到諸多電子出版物的收藏方面。
為了使圖書館在館藏發展中高效、經濟地實現獲取與擁有的平衡,合作發展館藏是很重要的。集團化的合作不僅可以以較少的成本支出來構建一個完備的共同的資源保障體系,而且集團內的文獻傳遞是一種更高效率、經濟的獲取方式,在共同體內,各館之間互相提供獲取服務,而且具有優先權,從經濟角度看,它比商業化的文獻傳遞服務要經濟,比傳統的館際互借效率高,比圖書館購買特定書刊劃算,這樣會使更多的圖書館加入到圖書館共同體中,以便享有更多的獲取服務,彌補館藏不足。因此就需要圖書館深入細致地進行調研,結合本館的性質、任務,在互通有無、平等互利基礎上結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建共享。
2.3.2 合理使用文獻經費優化資源配置
文獻傳遞一直被視為一種經濟有效的資源共享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情況下文獻傳遞都比文獻訂購經濟劃算。文獻傳遞服務開展的統計數據則給我們提供了科學論證的依據,通過了解一些削減期刊的申請情況(如對某種期刊的申請數量、申請用戶來源等),根據文獻傳遞服務開展的成本和花費,與訂購這些文獻的成本比較,決定文獻是“獲取”還是“擁有”,從而能夠合理使用文獻經費,擴大文獻資源的獲取范圍,利用有限經費內建立完善的文獻保障體系,提供用戶的文獻獲取能力。
同時通過分析文獻傳遞服務的統計數據,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客觀了解用戶的研究情況、文獻需求的規律和學科分布,削減期刊文獻的申請情況,從而側面了解本館現有資源對用戶需求的滿足情況,為文獻的訂購、剔除、選擇核心期刊、調整館藏學科文獻的結構,合理配置各類型文獻的比例提供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
[1]肖燕.美國圖書館界關于文獻傳遞的研究與實踐評析[J].圖書館雜志,2000,(1):20-23.
[2]范麗莉,等.平衡文獻的擁有與獲取[J].情報資料工作,2007,(4):59-61.
[3]劉清,等.OA期刊對圖書館館藏建設的影響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1):52-55.
[4]吳淑娟.google scholar與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J].情報資料工作,2007,(6):35-38.
[5]胡俊榮.電子文獻傳遞產生動因探析[J].情報雜志,2002,(12):76-78.
[6]Y.S.Fong.The Value of Interlibrary Loan:an Amalysi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Survey Comments.In:P.L.Weaver-Meyers.et al.,1996:43-54.
[7]http:∥www.arl.org/stats/arlsta“oopub/intro.html[EB].2009-12-28.
[8]http:∥www.sciencenet.cn/m/usercontent.aspx?id=34422[EB].200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