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學科館員制度、學科信息門戶、學科知識庫、學科導航、學科知識服務平臺等模式對目前全國財經類院校圖書館采用的學科化服務方式進行了調查。大部分學科化服務方式都存在服務不夠深入、服務效率低、信息更新慢等問題。應通過重新構建組織架構、創新服務內容、加強信息素養教育、加強學科館員的交流學習、構建學科知識服務平臺等手段提高財經類院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質量。
〔關鍵詞〕學科化服務;學科館員;互動交流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0.029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10-0105-04
Research on Subject Service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Xu Qin
(Library,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From the subject librarian system,subject-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subject knowledge repository,the navigation of subject resources and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etc,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ubject services models of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 libraries overall our country.Most subject service models hav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inefficient service,insufficient service and slowly updating the information.By establish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library,innovating traditional service,enhancing information literacy,strengthening the intercommunication among subject librarians and constructing subject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the subject services quality of the library of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 c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subject services;subject librarian;intercommunication
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率先在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始了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學科服務。此后,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開設了由專人負責的、針對用戶需求的學科服務;利用網絡平臺實施的學科化服務也已得到我國許多高校圖書館的重視。據統計,2008年全國108所“211工程”院校中,有83家圖書館提供了不同方式或多種方式并用的學科化服務內容,占“211工程”院校的76.85%,其中有41家圖書館提供了兩種以上的學科化服務方式[1]。本文以全國46所財經類院校圖書館為調查對象,就數字環境下財經類院校圖書館實施學科化服務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挖掘符合各館特色的學科化服務方式,為財經類院校圖書館進一步深化學科化服務提供參考。
1 財經類院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現狀調查
學科化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為適應新的信息環境,為滿足研究型讀者(如教師、專職研究員、研究生等)特殊需求,以個性化、學科化、知識化服務為手段,依托館藏文獻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面向科技創新基地、研究所、課題組及個人,采用先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的“融入科研一線、嵌入學術交流過程”的增值服務模式。目前高校圖書館已經形成了多種學科化服務模式,包括學科導航、學科信息門戶、學科館員制度、學科知識庫、學科知識服務平臺等。本文通過直接瀏覽財經類院校圖書館主頁中的讀者服務、電子資源、網絡資源導航、參考咨詢等欄目收集相關資料,對全國財經類院校圖書館進行調查,本次調查時間截止到2010年4月15日,調查對象為全國46所財經類院校,其中5家圖書館主頁無法打開,4家圖書館在其網站主頁上沒有提供任何與學科化服務有關的信息,其余36家圖書館提供了不同方式或多種方式并用的學科化服務內容,占所有財經類院校總數的78.26%。在這36家圖書館中,有15家圖書館提供了2種方式的學科化服務,有6家圖書館提供了3種方式的學科化服務(見表1)。
2 財經類院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模式分析
根據對財經類院校圖書館采用的學科化服務模式調查數據分析得出,目前大部分財經類院校圖書館都實施了不同方式的學科化服務,其中學科導航和學科知識庫是目前在網絡平臺上實施學科化服務的主要方式;因目前尚無一家財經類院校圖書館采取學科知識平臺方式服務,所以筆者將該服務方式放在對策中給予分析。
2.1 學科導航模式
學科導航以方便用戶檢索為原則,以學科為單元,對因特網上與重點學科相關的學術資源進行搜集、分類、優化及整合,通過URL指引用戶到特定的地址獲取所需信息,通過訪問導航庫,鏈接相關學科或主題網址。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科導航模式是目前財經類院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各圖書館開通的學科導航庫主要包括聯建和自建兩種類型,其中,有20家圖書館引進了CALIS重點學科網絡資源門戶和方略學科導航系統,1家圖書館學科導航鏈接暫無內容,2家圖書館自主研發了本校重點學科導航系統。學科導航系統為學科化服務提供了許多便利,可以將文獻傳遞、查收查引等傳統參考咨詢服務融合在一起,提供增值服務,增加導航庫對用戶的吸引力。但是,目前各館采取的聯建學科導航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鏈接失效、維護不力等;自建導航系統類目設置門類繁多、缺乏統一規范、報道層次不一、網絡學術信息的揭示深度不夠、各學科導航檢索方式比較單一、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2]。
2.2 學科知識庫模式
學科知識庫是指以特定學科或專題內的紙質文獻、數據庫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為知識來源,以知識單元為存儲對象,利用計算機來表達、存儲和管理的關于特定領域的知識集合[3]。它不同于一般的數據倉庫對信息的簡單數字化和有序化,而是根據特定用戶的特定需求,按照使用目的創建的新的知識體系,是一種知識再造的過程。圖書館構建學科知識庫是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學科化服務方式,全國46所財經類院校的圖書館有23家圖書館主頁上提供了特色數據庫或自建數據庫的鏈接,部分出色的學科知識庫很受用戶歡迎,如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構建的“中國企業500強文獻資料特藏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中心”、“世界銀行資料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構建的“海關特色數據庫”等。但是學科知識庫在其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它們多是封閉式的,交互性能差,無法實現用戶資源的共享;網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不盡如人意;資源錄入質量和用戶參與度較低,知識庫資源數量少,更新率低,社會效益也不高。
2.3 學科館員制度模式
學科館員制度是國際圖書館學界提出并實踐的全新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圖書館以自我為中心的服務方法,將服務與院系的學科發展相結合,為學科專業用戶提供信息資源查找幫助。學科館員既是信息資源的傳遞者、導航者,還是學科研究過程的參與者,他們能將圖書館的資源信息和服務主動送到用戶手上,同時能準確地反饋學科專業用戶的需求。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46所財經類院校的圖書館主頁中,雖然有23家圖書館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但大多數圖書館僅將學科館員的服務定位為學科聯絡員,只提供館員姓名、服務對口院系、聯絡方式等信息,沒有深入到院系教師、研究人員的學術交流過程中。這與目前全國其他各類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的深入發展有較大差距,說明財經類院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服務還不能滿足研究型讀者的特殊需求,談不上真正的學科化服務,因為迫切需要創新服務內容,轉變服務觀念,并讓學科館員從單純的學科聯絡員轉變為“融入科研一線、嵌入學術交流過程”學科服務者。
2.4 學科信息門戶模式
學科信息門戶是目前網絡信息組織的一種模式,它整合某學科領域的資源、工具和服務,依托因特網為用戶提供學科專業信息和服務。近年來,我國學科信息門戶在國外學科信息門戶蓬勃發展的影響下得到迅速發展,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SDL學科信息門戶群、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資助的NSTL熱點門戶、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門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科技信息所門戶等。學科信息門戶通過學科信息發布、學科信息導航、學科信息檢索、學科論壇、用戶反饋處理、信息制定與推送等服務功能實現了對用戶的學科化、個性化、知識化的服務[4],有利于用戶對相關學科信息的獲取,提高信息獲取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全面性。但是,學科信息門戶目前存在的如檢索功能單一、學科信息門戶間缺乏互操作性、門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性差、缺少個性化的附加服務等問題使自身該有的功能無法充分實現。據調查,目前只有2所財經類院校的圖書館分別在其主頁上直接鏈接了CSDL學科信息門戶和會計與治理學科群門戶,僅占實際調查圖書館數量的4.3%。
3 學科化服務發展對策
3.1 重新構建組織架構,制定學科化服務規劃
隨著學科化服務的深入發展,僅由參考咨詢部門提供的服務已經不能滿足學科用戶的需求,學科服務已然成為圖書館各部門團體協作服務,這要求圖書館進行資源整合,建立一個融合資源、技術、行政支撐的團體協作的組織架構。高校圖書館在重新定義自身組織架構之前,必須正確認識圖書館對讀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真正了解和把握本圖書館區別于其他行業、其他圖書館的能力,了解自身的特色、特長所在;正確認識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相對優勢與不足。我們應該根據“鮮明財經特色的多學科性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把學校的目標與圖書館目標、圖書館發展的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館員個人發展與圖書館事業整體發展加以統籌考慮。了解我館開展學科化服務的現狀、存在問題,提出未來發展規劃;制定開展學科化服務的實踐措施、保障機制、考核機制等;根據讀者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服務方案,成立項目小組致力于圖書館與學科院系、圖書館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確保服務規劃的執行力度;正確認識學科建設與學科服務之間的關系,加強與各學科帶頭人的聯系和溝通,爭取時時掌握學校學科建設的動態信息,適時調整學科化服務方向,以優質的服務推動本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教學工作的發展。
3.2 從館情出發,創新服務內容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咨詢服務部主任初景利教授指出,“學科服務不再是基于圖書館,而是基于用戶需求,從賣方(圖書館)市場,到買方(用戶)市場,超越文獻服務和信息服務,強調知識服務,學科服務的目的不僅是聯絡、咨詢、培訓,而是優化用戶信息環境,提升用戶能力,不是傳聲筒,而是服務的策劃者、實施者、推動者、第一責任人”,從服務定位、服務內容、服務責任等方面對學科化服務進行了重新定義。以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為例,目前我館除提供學科導航和學科知識庫服務方式,學科館員服務也在逐步推行,主要跟蹤院系的重大課題,為教師研究項目提供深層次的參考咨詢服務,提供數據庫和網絡資源的檢索服務或介紹。從我館學科館員服務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科館員服務仍然定位為學科秘書,很難融入學科研究過程中。為此,我們應致力于突破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概念,將學科館員放入到用戶中,隨時隨地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注重與用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培養用戶檢索信息的技能與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習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和教研會議,與用戶共同完成課題研究;了解用戶的學術背景,熟悉用戶的工作內容及流程,從而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恰當、及時、有效的服務,成為融入教研部門、課題研究、學科教學的“嵌入式館員”[5]。
3.3 開展學科館員和用戶信息素養教育
信息素養是指能夠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和檢索方法,從龐雜的信息資源中識別、獲取、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快速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才能先人一步,決勝未來,信息素養已經成為21世紀優秀人才的必備素質。
從圖書館角度講,應制定長遠的學科館員培養方案,確保學科館員隊伍自身素質和能力(協調管理能力、學習引領能力、應用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針對學科館員復合型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既要加強學科館員對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學習,又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院系會議,旁聽院系核心課程,了解學科發展;在學術交流的背景下,從用戶的需求出發,協調全館的資源和力量,融入科研一線,為教學科研提供信息保障環境;培養學科館員的科研信息搜集、分析判斷能力,增強學科館員學科研究能力。
從用戶角度講,圖書館以講座形式系統介紹圖書館資源、聯機公共檢索目錄(OPAC)的使用、讀者服務指南、電子資源導航、圖書館咨詢服務等,給讀者一個概括性認識和感性認識,使他們關注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培養初步的信息意識;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實現從資源信息發布到專業資源導讀、培訓以及財經類資源檢索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根據讀者個性化需要,營建支持主題學術交流的環境,以“學科服務”為主線開展工作,提倡與讀者的互動與交流,鼓勵讀者參與,支持協同研究,啟迪創新思維。
3.4 加強學科館員合作學習,提高學科服務水平
信息時代為用戶提供深層次服務已經成為現代圖書館發展的重點,而學科館員單獨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對學科館員的期望,因此需要學科館員間的合作學習。學科館員的合作學習可以是本館范圍內、同性質高校學科館員之間、同區域館員之間以及國內外學科館員之間的合作學習。本館學科館員之間在工作內容和服務方式上互相模擬、對比、分析,不斷改進服務方法,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同性質高校圖書館之間合作學習,可以整合分散的優質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圖書情報等資源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通過區域館員合作學習,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差異,彌補不同區域之間的不足,挖掘每個館員的潛力,使不同地區的館員都可以在合作學習的實踐中獲益;同時,可以通過派館員出國交流學習,學習國外圖書館先進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管理制度等,實現優勢互補。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博客、WIKI、RSS等交流方式,或者借助圖書館年會和其他學術會議的機會相互學習,提高學科服務水平。
3.5 構建學科知識服務平臺
隨著Web2.0在圖書館工作中的廣泛應用,這種具有用戶參與、用戶體驗、雙向交流互動的技術為學科化服務帶來了新的生機,吸引了眾多學科專家參與到學科資源建設中來。但由于資金、技術、人力等問題,目前211工程院校中僅有上海大學圖書館搭建了基于Web2.0的學科知識服務平臺。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某些商業數據庫如清華同方知網免費提供的個性化增值服務功能“網上機構/個人數字圖書館”系統,利用數字出版平臺提供的強大資源組織管理和個性化定制功能,創建本校機構數字圖書館,在機構館中搭建學科知識服務平臺。通過“網上機構/個人數字圖書館”系統可以實現館藏學科資源整合、定制學科導航相關信息、學科定題服務、學科參考咨詢服務功能嵌入、定制學科期刊相關信息[6]等。
4 結 語
信息環境下的學科化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的單兵作戰的服務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學科需求,我們要不斷借鑒國內外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的先進經驗,創新服務內容,打造學科化服務聯盟,通過學習與合作,提升學科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修薇薇,馬愛蕓,趙建梅.基于網絡平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調查——以211工程院校為例[J].圖書館雜志,2008,(8):41-44.
[2]王蕓玲,王瑛,劉英梅.高校圖書館學科導航庫建設探析[J].現代情報,2006,(11):50-54.
[3]張鳴.知識服務方式之一——構建學科專題知識庫[J].圖書館學刊,2006,(3):108-110.
[4]郝風素,楊詠梅,靳紅.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的特征及模式比較[J].圖書館雜志,2009,(4):51-53.
[5]林燕.嵌入式館員——圖書館用戶服務新理念[J].圖書館學研究:理論版,2010,(1):71-74.
[6]陳恩滿.基于CNKI的學科知識服務平臺構建與學科化服務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5):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