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10年10月1~15日半個月的時間,美國商務部發起對華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涉及太陽能燈、液晶顯示器等多項產品,其中呈現出新的動向是逐漸集中于高附加值產品。將這一趨勢繼續演進的是,10月15日,美國對中國清潔能源領域啟動301調查,調查范圍涉及中國的風能、太陽能、高級電池及節能汽車行業。
“301調查”與之前頻繁出現的“雙反”、“特保”及“337調查”不同,針對的不只是某些企業或某種產品,而是相關多個行業。事實上,美國在1997年之后就沒有再使用過301條款,即使有企業提出申請也沒有立案。而這次提出,可以理解為美國從貿易層面對中國加大施壓力度。
國內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的最主要動力在于國外的市場與新能源政策。持續向好的光伏市場風云突變,也預示著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新型產業的發展面臨新的考驗。
涉案的太陽能產業是中國第一次在產業第一輪博弈中就已經進入了國際舞臺的代表性產業,中國企業在主要全球競爭者中已經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其他先行的行業從沒有過這樣的幸運。技術優勢和海外市場是新能源“十二五”期間發展的主線,301調查涉及中國諸多核心行業,美國國內的法律肯定也無法強制中國改變政策。
301調查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種因素毋庸多言,雖然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間的博弈和周旋,但表明中美貿易摩擦會伴隨著產業演進、價值鏈的攀升向縱深發展,企業需要在如何規避市場和政策波動風險方面準備更多的預案。
屢遭詰難的傳統紡織業看到該事件或許更為憂心,但不容置疑的是,隨著低碳經濟模式和低碳發展理念的廣泛認可,只有加速與“低碳時代”接軌、加快實現“綠色升級”,才能走出困局。本期封面報道“搶占低碳紡織先機”,旨為說明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