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中國出口商H公司與俄羅斯K公司簽訂合同,約定由H公司售給K公司蝦仁1900箱,總賃值18萬美元,裝船港為青島,目的港為加里寧格勒,裝船期限為2008年9月10日,付款方式為“付款交單”。
合同簽訂后,出口商H公司通過Z貨代公司委托C船公司出運貨物,但是由于耽誤了船期,貨物的實際裝船期為2008年9月17日,比買賣合同約定的最晚裝船期遲了7天。C船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船公司,拒絕違規將提單上的裝船期倒簽至2008年9月10日。因此,為7滿足買賣合同上通過銀行“付款交單”付款方式的條件,經各方協調,由Z貨代公司簽發了貨代提單,提單顯示:貨物于2008年9月10日在青島裝船,由C船公司的船舶承運。
H公司將提單交給托收銀行后,未收到貸款。通過查詢,得知貨物已被收貨人在未提交正本提單的情況下提取。在H公司的催促下,托收銀行將全套單據退給了H公司。由于C船公司作為承運人違法將屬于出口商H公司的貨物放掉,使H公司無法經銀行通過“付款交單”的方式收回貨款,造成H公司貸值損失18萬美元。
為挽回自己的損失,H公司作為原告,向Z貨代公司和承運人C船公司提起無正本提單放貸糾紛訴訟,主張由兩公司共同承擔全部損失的賠償責任。
作為Z公司的代理律師,我們全程代理了本案在青島海事法院和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一審、二審訴訟,最終Z貨代公司勝訴,終審判決駁回出口商H公司對Z貨代公司的訴訟請求,以C船公司單獨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的結果而告終。
案例評析
在本案貨物的托運過程中,由于承運人C船公司在業務的前期管理嚴格、操作規范,拒絕向出口商H公司簽發倒簽裝船日期的提單,因此,經各方協商后,最終由Z貨代公司采取了一個變通措施,即為了滿足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付款交單”銀行付款方式的形式性要求,而由Z貨代公司簽發了倒簽裝船日期的貨代提單。從Z貨代公司的本意來講,是為了幫助出口商H公司出口收匯而簽發了貨代提單,但是卻遭到了H公司的索賠,從情理上難以接受,那么在法庭上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呢?
在庭審過程中,代理律師通過相關證據,證明了幫助H公司協調和簽發貨代提單的詳細過程,并明確提出了以下法律意見。
本案是一起履行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所產生的糾紛。出口商H公司以持有Z貨代公司簽發的提單、貨物由C船公司實際承運為由,主張由兩被告連帶賠償因無單放貨而遭受的損失。但是,相關證據表明:出口商H公司所持正本提單系應其要求為達到貿易結算目的而倒簽的貨代提單,因而判明倒簽該提單行為的性質,確定Z貨代公司是否構成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法律關系中的承運人,才是本案實體爭議的關鍵。
原告所持提單并非合法取得,其不享有法律意義上的提單持有人的相應權利。《海商法》第42條規定,承運人是指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義與托運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人。本案中,H公司委托Z貨代公司租船訂艙,并將貨物裝載在C船公司的船舶上出運,H公司的貨物裝船后,C船公司出具了以H公司作為托運人的提單副本。由此可見,Z貨代公司處于整個運輸環節的中間環節,Z貨代公司是以貨運代理人的身份操作的,并非承運人。
H公司由于裝船期晚于買賣合同的約定,而C船公司拒絕出具倒簽裝船日期的船東提單,因此,H公司要求Z貨代公司協助出具貨代提單。該提單并非以運輸貨物為目的,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買賣合同的要求,通過向銀行交單并托收貨款。Z貨代公司雖然明知H公司托運的貨物已經交由C船公司裝船,H公司與C船公司之間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已經成立,而在自己并非承運人的情況下,仍然向H公司簽發了正本提單,但未按真實裝船日期簽發。Z貨代公司向H公司出具的貨代提單,既非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證明,也不是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受或者裝船的證明。H公司為滿足貿易結算目的而取得的提單,不具有合法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能構成交付貨物的有效單證。
H公司為了滿足倒簽裝船日期并符合銀行交單條件而與Z貨代公司達成合意而取得的貨代提單,不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證明,不屬于《海商法》規定的提單,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結算單據而已。
被告C船公司才是涉案貨物的承運人,應單獨承擔對H公司的民事賠償責任。原告H公司通過Z貨代公司向C船公司訂艙,C船公司接受委托后將貨物裝船運輸,則在H公司與C船公司之間成立了海上運輸合同關系。C船公司作為承運人,在H公司要求其簽發正本提單時,應當簽發正本提單。雖然C船公司拒絕H公司倒簽提單的要求是正當的行為,但根據《海商法》的規定,仍然付有按照實際裝船日期向H公司簽發正本提單以及憑單交貨的義務。C船公司未簽發正本提單,則應當按照約定向收貨人交付貨物。由于C船公司在貨物到達目的港后,在未接到H公司電放通知的情況下,卻將貨物交付給收貨人。C船公司的上述行為,違反了承運人適當交貨的義務,侵犯了原告對貨物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綜上所述,Z貨代公司經過與H公司雙方協商,同意出具了僅僅用于貿易結算的倒簽裝船期的貨代提單。雖然該行為不符合有關法律規定,但是,Z貨代公司與H公司之間的權利義務不能受提單法律關系的約束。本案系C船公司不當交付貨物而導致的H公司受損,H公司未能證明Z貨代公司在交貨過程中具有任何過錯,因此,Z貨代公司在本案中不承擔賠償責任。而C船公司在交付貨物過程中存在過錯,依法應當承擔賠償H公司貨值損失。
上述法律意見得到了法院的采納,并作出以下明確認定:
首先,C船公司出具了記載真實裝船日期2008年9月17日的提單副本,該提單證明C船公司接受了H公司所承運貨物并已裝船。至此,H公司和C船公司之間已經形成了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
其次,因H公司貿易結匯的需要,Z貨代公司接受了H公司倒簽提單的申請,為該票貨物簽發了裝船日期為2008年9月10日的貨代提單。在貨物實際上已經完成裝船后,H公司又要求Z貨代公司簽發提單,應當理解為H公司并沒有與Z貨代公司締結運輸合同的意思,Z貨代公司簽發的提單既不能作為Z貨代公司接受H公司交付貨物的收據,也不是貨物裝船的證明。因此,Z貨代公司簽發的提單不具備提單功能,不能證明H公司與Z貨代公司建立了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Z貨代公司不是本案的承運人。
因此,本案經過法院一審、二審審理,最終判定Z貨代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由作為承運人的C船公司單獨承擔對H公司的賠償責任。
律師建議
綜合考慮本案的整個訴訟過程,為防范托運貨物出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款貨兩空的風險,律師對出口商提出以下法律建議:
在選擇承運貨物的船公司時,要盡量選擇有償付能力的大型船公司,一旦出現無單放貨或者其他海上風險導致貨物滅失或損壞時,將有利于協商解決,也有利于在案件勝訴以后執行回款。對于國外買方指定的貨代公司和船公司,要注意其信譽及實力;對于依據目的港的法律規定可以實施無單放貨的港口,要特別謹慎,以防備外方的蓄意詐騙,必要時,可通過信用證付款方式規避貨物被放掉而收不回貨款的風險。
在貨物裝船后,要盡量要求船公司出具正本船東提單,避免簽發本案中所涉及的這種貨代公司提單。相對來說,大多數貨代公司償債能力很有限,且這種提單一旦出現因倒簽被認定為無效或貨代公司未在交通運輸部備案等特殊情況,將使出口商的損失難以獲賠。
出口商要規范貨物的電放程序,嚴格管理公司公章使用及電放指示函、保函等重要文件的發送,嚴防由于自己的過失導致貨物被貨代公司指示船公司放給他人。
一旦出現買方不付款時,要及時向銀行查詢正本提單的去向,及時索回正本提單和其他單證,并會同專業律師準確分析事實和證據,選擇最佳途徑向相關貿易商、貨代公司和船公司進行索賠,以有效地維護自己的臺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