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就業問題在金融危機的映射下顯得格外的嚴峻,所以作為資源配置最有效手段之一的財政支出應該積極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緩解農民工的就業壓力。通過以北京市2009年促進農民工的就業措施為例,分析這些措施的利弊,從而明確財政支出的方向與效果。
關鍵詞: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方向;農民工;就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14-02
一、 農民工就業與財政支出方向
在整個社會階層中,農民工是一個占有資源極少而地位又處于比較相對不公平的階層。“農民工”是指擁有農村戶口,承包了土地,但不從事農業生產,主要在非農產業就業,依靠工資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員。它是現行戶籍制度下的產物,是一個職業身份與社會身份相分離的獨特的社會群體。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但從事的是城市產業工人的工作。根據農民工是否離土離鄉的情況,中國農民工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即在鄉鎮企業工作的農民工人;另一部分是“離土又離鄉”的農民,即卷入“民工潮”來到外地,特別是到大中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離土又離鄉的農民工越來越多,隊伍也越來越大。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城鄉用工制度和二元結構的保護制度逐漸松動,使得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展。農民工這個名稱慢慢地成為農村務工人員的代名詞,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的大規模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農民進城已非一般意義上的人口流動,它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民工群體的擴大,他們成為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給我們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動力和支持。他們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拉動了市場的消費,是城市的建設者和美化者。盡管農民工是促進城鄉良性互動最活躍、最積極、最具潛力的人力資源,為城市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現行的城市體制下,農民工隊伍規模龐大、身份特殊、地位尷尬、流動性強,他們作為城市邊緣群體,在就業、培訓、社會保障以及權益保護等方面尚面臨著種種實際困難與障礙,是政府與社會各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社會群體。盡管在沿海一帶出現了所謂的民工荒,但農民工就業問題就整體而言還是較為突出的。農民工就業難,就業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供需不平衡。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設以及第三產業方面所需的農民工的人數是不斷上升,而在一定時間內,農民工的數量卻是穩定的。第二,農民工自身素質低。社會的發展也促進農民工要不斷的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學習更多的新技術,才能被用工單位所接收,但整體來看,現今的農民工的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還是比較低的。第三,就業信息不對稱。由于農民工沒有很多的途徑去了解就業咨詢,就業主要是靠親戚朋友找,沒有一個很好的平臺為他們提供信息并且做好引導工作。第四,近年來的政策要求企業為農民工繳納各種保險,使得企業的負擔大,減少用工人數。第五,金融危機經濟形勢不好。金融危機使得一些中小企業的被迫裁員和破產倒閉,沒有多大優勢的農民工在這一宏觀環境中是最大受害者之一,他們的就業問題就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焦點,如何促進農民工就業就成為了社會討論的一大熱點。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政府應該有所作為,這就要求政府利用各種手段來促進農民工的就業,而財政支出手段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何更好的運用財政支出的作用促進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也就成為2009年以后各級就業政策關注的焦點。
財政支出作為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政府把籌集到的財政資金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分配活動,是財政政策對于經濟影響的主要表現之一。人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梳理出財政支出的社會經濟意義,然而就經濟社會總體來說,其意義歸根結底在于“保障”兩字。首先,財政支出對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財政資金的流向引導著市場資源流動,使資源在整個社會的配置更加的合理化。其次,財政支出在促進公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以追求經濟效率為前提,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對公平的忽視。而財政就是通過對社會資源、資金的再分配,使得弱勢群體的利益在再分配過程中得到重視,從而實現社會的相對公平。最后,公共財政具有穩定功能,政府通過財政支出和一些稅收的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適度通貨膨脹等目標,保證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的作用。
農民工就業問題涉及到政府、企業和農民工個人,因此在這個就業市場上,只有充分發揮好這三者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有可能提高農民工的就業率,促進社會的公平。所以,促進農民工就業方面有兩條線,一條是要使吸收農民工就業的主體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更加具有競爭力。另一條是要引導和促進農民工自我發展,幫助農民工自主創業,成為市場經濟中有競爭力的主體。針對這兩條線,政府在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時要把財政支出往這些方向投入:第一,對吸收農民工就業的企業要進行鼓勵和扶持,促進其發展,使其在市場的競爭力提高,效益提高,從而增加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工就業。第二,拓寬農民工就業的渠道,利用財政支出對于農民工的創業提供支持和鼓勵。第三,提高農民工自身的素質和競爭力。市場的交易靠的雙方的供需,只有提高農民工的素質,使其自身的素質真正成為企業所需要的,這對于農民工個人的就業才有幫助。第四,信息渠道的暢通對于農民工就業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政府應該把財政支出的投入這四個方向。
二、北京市2009年促進農民工就業措施剖析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是實現人的和諧發展。就北京市來說,毋庸置疑占北京市人口約1/4的外來務工人員是北京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一員,在建設北京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既是評估社會和諧的重要指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針對金融危機給農民工就業帶來的沖擊,北京市也在2009年上半年出臺了一些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些措施包括:第一,凡被用人單位招用并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給予用人單位與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同等數額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按60%的就業率測算,2009年擬安排資金4.5億元,與城鎮就業困難人員一樣,均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出。第二,出臺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小額擔保貸款政策,鼓勵農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兩項政策享受與城鎮失業人員同等待遇。對從事個體經營的農民三年內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對從事個體經營和創辦小企業的,分別給予不超過5萬元、2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對符合貸款貼息條件的給予財政貼息,在農村建立信用社區,簡化反擔保手續。第三,按照城鎮失業人員的補貼標準,將本市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由人均400元提高到550元;將創業培訓補貼標準由人均400元提高到1 329元,以上兩項補貼全額由失業保險基金支出。
在上述措施中可以看出,北京市促進農民工就業措施包括三個方面:措施之一是對招工單位和農民工的財政補貼;措施之二是對創業者的貸款支持;措施之三是對農民工的培訓補貼。這三方面的措施也是當前各地政府促進農民工就業的最主要的措施,那末這三個財政支出的措施對于促進農民工就業,提高就業率目標作用到底怎么樣呢?
在措施一中對招工單位進行財政補貼,一方面可以刺激企業增加農民工的招工人數,擴大市場的需求量;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的負擔,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下降。對農民工的補貼可以增加農民工的收入,促進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滿足,增加他們進城務工的積極性。但是,措施一在總體上會使財政的負擔加大,提供如此大的財政補貼就長期來說,將會不利于財政的健康發展。另外,這種利用補貼促進企業多增加就業崗位,而不是依靠企業自身的發展,效率的提高來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多,對于企業來說也很被動。總之,措施一是以財政資金來拉動農民工的就業,短期來說見效快,有利于促進農民工就業率的提高。但是從長期來看會使企業和農民工養成長期的財政依賴,是不利于這個市場長期的發展。
在措施二中,對農民工自主創業的貸款的扶持,這樣可以擴大就業渠道和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促進個體戶的發展。但是,這個措施在現實生活中,受益的農民工的人數是有限的。就算有這個措施的鼓勵,但是在創業中會遇到的不僅僅是資金問題,更多的商業信心和商業技巧的問題。由于一些知識和市場經驗的缺乏,措施二并不能惠及數量多的農民工,只可能是一些少部分的農民工。另一方面,措施二對于財政支出的壓力比較小,而且可能還具有一定的回報率。
在措施三中,對農民工進行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其能夠適應市場的需要,從而解決就業問題。這個政策對于鼓勵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高很有幫助,而且還提高了社會的整體素質,是一個比較有遠見的措施。但是對于短期來說,這個效果并不會很明顯,學習是需要一定過程的。當然,農民工的素質的提高還對培訓單位和培訓內容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而且提高培訓補貼一方面提高了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培訓人員,這對于培訓質量的保證就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考核機制。措施三在整個實施環節中技術性要求較高而且較為復雜,因此其所需的財政負擔也是比較高的。
綜上所述,北京市2009年促進農民工就業的三個措施各有利弊,應該相互補充和相互配合。另外,這三個措施也充分發揮了財政支出的作用,也符合上述的財政支出的方向。但是,這些措施中也忽視了財政支出的第四大方向:為農民工提供信息資源。信息對于一個供求雙方的市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財政支出一方面要鼓勵企業擴大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自己給農民工與企業雙方創造一個平臺進行信息的交流溝通,滿足供求雙方的需求。
在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公平中,財政支出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著當前較為嚴峻的農民工就業形勢,作為政府應該要積極的采取各種手段,尤其是財政支出手段,充分了解農民工就業市場需求雙方的需要,明確促進農民工就業的財政支出方向,從而使財政支出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