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6月9日花園口決堤,洶涌的黃水在淮河平原上肆意漫決、蠶蝕,嚴重破壞了豫東地區生態環境。不僅摧毀了當地人民賴以居住生存的聚落、農田,還由于其攜帶著巨量泥沙在泛區內到處沉積,導致水系紊亂、地貌改變,并引發新的生態災害。
關鍵詞:豫東黃泛區;水系紊亂;地貌改變;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136-02
一、水系紊亂
奔騰咆哮的黃水在近九年時間里不僅使泛區村落、農田被毀,而且把大約100億噸泥沙傾瀉到淮河流域,造成積水淤沙的巨大禍患。泛流所經地區的水道很多為泥沙所淤塞,其附近的水道干流也被淤高,從而造成水系紊亂、宣泄不暢。水退之后,原來主流經過的地區“堆積黃土淺者數尺,深者逾丈,昔日房屋、廟宇、土崗已多埋入土中,甚至屋脊也不可見” [1],泛區內微地貌也因之發生了變化。
1.大量的黃沙淤積造成淮河干支流水系紊亂、壅塞,水流宣泄不暢,引發新的水患。豫東泛區河渠原有賈魯河、沙河、渦河三系:賈魯河系,包括廣武境內的索須河,鄭縣境內的潮河、七里河、克河、金水等河,中牟、開封境內的丈八溝,尉氏境內的康溝河、太溝,扶溝境內的雙洎河,西華境內的大郎溝、二郎溝、清泥河;沙河系,包括穎河、白馬溝、運糧河、西蔡河、東蔡河、水牛莊溝、兩截溝、牛口溝、倒栽槐溝、西蔡河、傳馬溝等;渦河系,主要包括惠濟河、鐵底河、郭河、青水溝等。這些河流多系原來人工所開的運河,河窄而流直,黃水大溜往往順著地勢的傾斜橫河而過,這些眾多的河道在泛水沖擊下或歸入泛水,或被迫改道,或中途斷流,造成水系紊亂,原有河道亦為之一變。許多河流河口因被泥沙淤塞,河床變淺,造成各支流排泄不暢。在支流中下游段,一般因淤塞造成肥大膨脹,成為大肚子河,或者成為長形的湖泊,最終形成“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害河。如“賈魯河在西華吳營以上的東西水道,西華以西的穎河、太康以上的渦河舊道,二郎溝、大郎溝及褚河、楚河下游,雙洎河下游,淮陽以西的白馬溝和東南面的東、西蔡河等不少河段被淤成平地” [2]基本上失去了自然的宣泄功能。此外,由于黃水向支流倒灌,使清水不能下瀉,而互相頂托,黃水攜帶的泥沙,沉積支流河口,也使支流淤塞不通。如“賈魯河下游黃水入沙河倒灌周口以上12km,使距周口22km鄧城的沙河,在汛期常保持中級水位,水流停滯不下。” [3]
1939年修建的防范西堤,雖說為防止黃水西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把賈魯河道從扶溝呂潭以上割斷,從而導致防范西堤以西地區的雨水無從排泄,只有流入低洼的田地,從而形成大面積的積水區,加劇了水災的危害。例如,“中牟、開封以南的雨水,因地勢關系,原常經尉氏向東注入賈魯河,在黃河改道之后,由于新筑的防泛西堤阻礙著排水溝道,且黃泛新河床逐漸被淤高,于是雨水只能向南流入尉氏、鄢陵之間,在此卻被丘陵地帶阻截,無處排泄,以致在尉氏、鄢陵兩地滯留屯集,最嚴重時形成面積約100萬畝,深度約1米~2米的積水區域,淹毀村莊3 000余個。”[4] 水落之后,肥沃的農田大多成為淤泥灘,致使農民無地可耕,被迫背井離鄉,踏上逃亡路。少數留下的農民只有靠種植蘆葦和漁業為生。1947年花園口復堵后,雖說黃水已回歸故道,但原來平坦的農田因泥沙覆蓋堆積,而變成了一片凸凹不平的荒原,一下雨到處是水坑。原有水道因被淤積嚴重,也不時形成新的水患。其中為害慘烈者,以穎河為最,例如“西華縣境內,自李灣潰決改道,致穎圃沙北數十村莊悉被淹沒,被災區域廣達200余里,為狀之慘僅次黃泛”,以致有“新泛區”之稱[5]。
2.大量黃沙淤積,致使豫東泛區水源奇缺,并使河道通航里程縮短、航運能力大大降低。黃泛九年,挾沙而行的黃河,把大約100億噸的泥沙傾瀉到淮河流域,致使賈魯河、沙河、穎河、渦河等水系,及楚河、雙洎河、東西蔡河等不少河段被淤成平地,每逢雨季,平地一片汪洋,但雨季過后,水源又嚴重缺乏,因而在豫東泛區形成了廣袤的淤荒地帶。而且“由于黃泥的淤塞,水井多被土所掩蓋,因此,災民們的飲水問題隨而嚴重,住在這里的人們,靠近河者便吃黃水,離河遠一點的便以坑中的積水為飲……如積水干涸,便須走數十里往汲。” [6]看來“決口時遍地澤國,合龍后又嫌水源干涸”的現象在泛區內普遍存在。花園口堵口后,很多地方水源奇缺,“飛沙積地兩丈余,赤地千里,一片不毛,形似沙漠” [7],農業生產無法進行。同時,由于“黃水沖刷勢猛,且攜沙很多,原有的溝渠河道及灌溉設備,被洪水沖壞”,加之“沙土淤積,將舊日的水井湮入地下,災民的飲水都成問題,更談不上灌溉” [1]。這種情形在豫東泛區十分嚴重。其實,即使在黃泛期間,由于泛流水勢變化無常,枯水期內水勢小時也易形成旱災。“朝為洶涌急流,夕有黃沙平野”就是對黃泛水勢變化無常的真實描述。據1941年的調查,自太康大隆崗向正西經大新集至周家口以下至省界的泛區內,“支流縱橫,淤灘滿目”,“水漲時漫流四散,深不過數公寸,降落后細溝數道,寬不過百公尺。” [8] 此情形極易形成干旱缺水的狀態。
通航里程縮短、航運能力大大降低是河流被淤淺產生的又一后果。如“1938年黃泛前賈魯河平水期水深可達5米,位于扶溝縣境內沿河市鎮白潭以下可通航長達20米的帆船;從阜陽、周家口來的木帆船,滿載客貨上溯可直抵呂潭等沿河埠鎮,5噸以下的小木船可以沿雙洎河到鄢陵、洧川等地。”[9]1947年花園口堵復后,遺留下的賈魯河床寬而淺,木船只能到達扶溝縣城,就無法上溯,呂潭、白潭等憑靠航運而繁榮的工商業城鎮日趨蕭條。
二、地貌改變
大量的泥沙堆積,不僅使泛區水系紊亂、引發新水災、易肇旱災、水運衰落,還使得微地貌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在豫東泛區,因歷經九年洪水的泛濫、沖刷、淤墊,“一旦水退土地涸出,原先廣大無垠的平原,現在變成一片高低不平的荒漠了” [10]。以前有些較高的地方,因沖刷的結果,現在變成低洼之地。以前有些較低的地方,因為墊淤的結果而變成高地了。當然本來高的地方,變成愈高,本來低的地方變成愈低的地方,也不是沒有。好多房子,有的深深地整個埋在泥土中,有的則露出半截或一個屋頂。如扶溝“八年黃泛,各處水流快慢變化很大,沉積物的層次厚度極不規則,平均淤高3米。西北部高崗嶺地周圍淤高后,降成矮崗土丘,遍布全縣的小崗土嶺、崗溝、坑池多被淤成平地。未被黃水淤積的土地,變成易澇低洼區。原有的房屋幾毀于黃水,百不余一,極少幸存的樓房瓦屋,被泥沙淤積到屋脊、窗欞,枯樹僅露上梢。碑碣石雕,埋沒難尋。曾繁鬧一時的崔橋、白潭等集鎮,櫛次鱗比的店鋪,蕩然無存” [11]。太康境內“隨著黃水的漲落,大量的泥沙沉積,坑壕被填平,平地淤高2米~3米,厚者達4米~5米,村莊房舍淤為平地,廟宇和土崗,亦多埋入土中,甚至屋脊也看不見。樹木全部淹死,遍地蘆葦叢柳,殘碑枯樹,渺無人影,廣袤達數十里” [12]。西華、尉氏“堆積黃土淺者數尺,深者愈丈,昔日房屋、土崗已埋入土中”。而且淤積過甚地區,與鄰區相對高度常有變動,“今歲地勢較低滿潴黃水之地,經過大量淤積結果,有的反較鄰區為高,于是此地泛水自將遷就其他低地” [1]。因此,遷徙不定的泛流使豫東泛區的地表形態不斷地發生改變。此種情形,在豫東泛區內并不少見。尤其是黃泛主流長時間經過地區沉積的大量沙粒,在花園口堵口之后,受風力吹移成為沙丘。一般高度在1米~3米,在過去原來有沙丘的地方,如中牟縣朱仙鎮等地,沙丘則高達10米以上,長寬各數十米,形成典型的沙丘地貌。
此外,豫東黃泛區河槽內沉積的大量粗沙粒在水力和風力的搬運堆積作用下還形成了故河道高地、故河道灘地、故河道洼地、故背河洼地等多種微地貌形態。如賈魯河,黃泛期間被黃水全部侵據,因受黃泛主流的刷蝕作用,原來的河槽斷面大增,黃水退后,河槽內僅有賈魯河細流涓涓,河身與河谷平均之比約為1∶50,河谷內沙土滿布,形成寬達十幾里的河道灘地[13]。渦河上游地區也形成許多沙崗,并與死洼地相間出現;中游則形成較多的條形坡洼,微地形起伏多變。
三、結語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大大加強了對黃泛區的善后救濟活動。雖然其著眼點在于救濟難民、恢復泛區生產,但在其推行的過程中客觀上為治理恢復泛區的生態環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如堵復花園口、開展土壤復耕工作使泛區土地涸出,難民返鄉居住和恢復農田生態系統正常運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環境條件;而植樹造林、治蝗等工作則直接起到了治理改善泛區生態環境的作用。但是由于當時復雜的社會因素使得善后救濟活動進展極其有限,所取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使泛區的生態環境面貌得到恢復。
參考文獻:
[1]韓啟桐,南鐘萬.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后救濟[M].北京: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編纂委員會,1948:6-45.
[2]李文海,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56.
[3]羅來興.1938—1947年間的黃河南泛[J].地理學報,1953,(2):241.
[4]肖銘.論1938—1945年豫東黃泛區的社會救助[D].鄭州:鄭州大學,2004:15.
[5]社論.穎河潰決泛濫成災,即將疏浚堵塞缺口[N].大河日報,1947-08-31(2).
[6]孫泰華.觸目驚心話扶溝[N].大河日報,1947-01-19(4).
[7]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黃泛區[J].行總周報,1947:61-62.
[8]豫皖黃泛查勘團查勘報告書[Z].鄭州:黃河水利委員會檔案館,檔案號:MG4.1-124.
[9]徐有禮,朱蘭蘭.略論花園口決堤與泛區生態環境的惡化[J].抗日戰爭研究,2005,(2):155.
[10]史鏡函.黃泛區的災情和新生[J].觀察,1947,2(3):16.
[11]扶溝縣志編纂委員會.扶溝縣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0.
[12]太康縣志編纂委員會.太康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95.
[13]夏開儒.豫東賈魯河流域的黃泛沉積[J].地理學報,1953,(2):246.[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