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以來,中國制度變遷的一個顯著特征——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市場化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顯著。利用2001—2005年間中國的省域數據,分析了市場化對中國省域經濟增長及對要素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在此樣本期間,各省域的市場化程度通過對提升技術、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而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市場化程度對資本產出彈性的影響程度最大,對勞動產出彈性和技術產出彈性依次減小。在以后一段時間內,推進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增加資本投資及擴大勞動就業是保證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關鍵詞:制度變遷;市場化;經濟增長;要素效率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04-04
引言
經濟增長一直是各國政府和學者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專家學者們在不同的理論框架下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有益的結論。制度變遷理論對經濟增長的源泉及內生機制進行了分析并對經濟增長提出了全新的視角,認為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等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結果,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變遷。制度變遷比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度創新能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國家有效地推行制度上的改革,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制度變遷(羅蘭,2004),這種制度變遷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諾思,1994)。Chow(2002)、Wang和Yao(2003)、洪名勇(2004)、王立平、龍志和(2004)、王文舉、范合君(2007)、江峰等(2008)等利用中國實際數據對市場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分析,結論一致表明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是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然而,這些已有研究都并沒有討論市場化是如何作用于經濟增長。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一要考察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宏觀經濟增長效應;二要考察中國市場化對于微觀意義上的生產要素效率提升的作用以及這種作用的特點。本文對于正確評價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可以為更進一步推進改革提供實證方面的支持。
一、研究模型與數據
(一) 模型
一個地區的技術水平、資本存量和勞動力是決定其生產能力的主要要素。本文通過Cobb-Douglas生產函數來表示這種關系,具體形式為:
Y=AKαLβeμ(1)
其中,Y表示國內產出;A為技術水平;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量;α和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該模型的特點是假定一個地區的資本、勞動的產出彈性不變,這種彈性度量了要素的生產率;隨機擾動項用于反映除技術、資本與勞動之外其他生產因素對生產的影響。
在完全競爭的前提下,經濟的市場化可以通過市場來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但完全競爭包含著很豐富的內容,如公平競爭、制度合理(交易成本為零)、信息完全、分工理想等。然而,即便是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也沒有達到完全的市場化,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也不少見。經濟的市場化本身就是一個發展進程,因此,它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也在不斷地改變,從而要素的生產效率也將不斷變化。因此可以將式(1)演化為:
Y=AbA0+bA1MKbk0+bk1MLbL0+bL1Meμ(2)
其中,M表示市場化程度;bA0+bA1M、bk0+bk1M和bL0+bL1M分別反映隨市場化程度而變化的技術、資本和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bA1、bk1和bL1描述了完全不存在市場化這一極端經濟下技術、資本和勞動要素的產出彈性;bA0、bk0和bL0為市場化對技術、資本、勞動和人力資本要素效率的邊際影響參數,即市場化對要素產出彈性的邊際影響參數。
因此,在對式(2)取對數并引入下標i與t,i表示第i個地區,t表示第t時期,得到如下的基本計量模型式(3):
lnYit=bA0lnAit+bA1MlnAit+bk0lnKit+bk1MlnKit+bL0lnLit+
bL1MlnLit+δi+εit(3)
此時,δi為個體非觀測效應;模型中的εit為隨機誤差項。
考慮到產出可能會依賴過去水平,為了防止基本計量模型的設定偏誤,本文通過引入因變量的滯后項而將其擴展為一個動態模型。同時,本文還在動態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人力資本(E)及其二次項(E2)來考察人力資本與地區產出的非線性關系。動態模型的好處還在于,當模型中一些解釋變量存在內生性時,可以通過動態面板數據的計量方法消除模型的內生性偏誤,從而獲得這些解釋變量系數的一致性估計(Brackman et al, 2004)。因而最終得到如下的計量模型:
lnYit=ρlnYit-1+bA0lnAit+bA1MlnAit+bk0lnKit+bk1MlnKit+
bL0lnLit+bL1MlnLit+Eit+E2it+δi+εit(4)
式(4)中的反映了滯后一期產出對本期產出的影響彈性;其他符號如前所示。
本文將通過計量模型式(4)來研究中國市場化程度對地區生產力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
(二)數據
本文以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發明專利授權量、就業人數分別作為各地區產出(Y)、技術水平(A)、勞動(L)的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均來自2001—200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地區資本存量數據來自于單豪杰(2008)對1952—2006年中國各地區資本存量估計的數據;市場化數據來自中國經濟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2007)在《中國市場化指數——各省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報告》中公布的市場化指數;人力資本數據用2001—200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在計算過程中小學以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中專12年、大學專科15年、大學本科16年、研究生以20年賦值,若是以大專及以上則賦值15.4年。①由于缺乏香港、澳門、臺灣、四川和重慶的資本存量數據,因此,本文數據由不包括以上五個地區在內的29個省域,2001—2005年共五年的面板數據構成。
二、變量描述及相關分析
(一)各變量的基本描述
在表1中給出了變量的簡單統計描述。表1顯示中國各省區產出、技術、資本存量、勞動人數、人力資本及市場化程度大致呈上升趨勢。市場化指數從2001年的平均水平4.61上升到2005年的6.49,年平均增長量為0.47,約為0.5,年均增幅達10.2%;但從市場化指數的標準差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區間的市場化進程差異越來越大,這可能會成為影響到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重要因素。
(二)市場化程度與產出的相關分析
在表2中給出了市場化指數與產出對數的簡單相關系數和控制了技術對數、資本對數、勞動對數和人力資本后的偏相關系數。從這些相關系數來看,市場化指數與產出對數均呈顯著相關,這表明中國各省域的市場化程度與其產出之間均同向變動趨勢。
三、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
在計量模型(4)中,即使假定εit不存在序列相關,方程中因變量的一階滯后項lnYit-1與復合誤差項中的非觀測效應δi也會存在相關性,從而導致混合OLS估計和組內估計的結果都是有偏的,一般而言,因變量滯后項系數(ρ)的混合OLS估計量會因非觀測個體固定效應的存在而發生向上偏誤(Hisao,1986),因變量滯后項系數(ρ)的組內估計量在短時間面板數據中則會產生向下偏誤(Nickell,1981)。因此,為了獲得各解釋變量系數的一致性估計,本文采用兩步系統GMM法對計量模型式(4)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根據表3中的估計結果1,在5%的水平下,漢森檢驗和差分漢森檢驗均表明矩條件是有效的,但殘差差分項無法拒絕一階與二階無自相關,這表明系統廣義矩估計可能無效。在估計結果2中,在5%的水平下,殘差差分項無一階自相關,而二階自相關存在,同時漢森檢驗和差分漢森檢均不拒絕原假設,因此估計結果2的兩步廣義矩估計有效。
根據回歸系數的估計結果,不管是估計結果1還是估計結果2,市場化指數(m)與技術水平對數、資本存量對數及勞動人數對數的交互項均為正,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這表明在2001—2005年間,市場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在技術水平、資本存量、勞動人數及人力資本處于這一時期的平均水平時,以各地區市場化程度每年平均變化0.5的幅度計算,將會使GDP增長:
GDP增長百分數=(bA1lnAit+bk1lnKit+bL1lnKit)×ΔM
=(0.0077×5.0775+0.0280×7.3159+0.0237×7.2783)×0.5≈0.2082
也就是說,在2001—2005年間,若其他條件處于此期間的平均水平上不變,以各地區市場化程度每年平均變化0.5的幅度計算,平均而言,就可以使GDP每年以高出0.2082%的增長速度發展。
以上的分析表明,市場化程度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刺激作用是巨大的。它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對區域技術、資本與勞動要素的配置而影響技術、資本及勞動的產出彈性,進而影響區域經濟增長。
仍以市場化程度每年平均變化0.5的幅度計算,將使技術產出彈性E(A)、資本產出彈性E(K)和勞動產出彈性E(L)分別變化:
ΔE(A)=bA1ΔM=0.0077×0.5≈0.0039
ΔE(K)=bK1ΔM=0.0280×0.5≈0.0140
ΔE(L)=bL1ΔM=0.0237×0.5≈0.0119
計算說明,若各地區市場化程度每年以0.5的幅度增加,資本產出彈性E(K)上升最快,達0.0140,勞動產出彈性E (L)次之,為0.0119,技術產出彈性E(A)最小,為0.0039。由此看出,市場化進程通過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最大,以樣本期間資本存量的平均水平計算,市場化程度每增加0.5個單位,使資本產出彈性增加0.0140個單位,進而使經濟增長0.1024%;使勞動產出彈性增加0.0119個單位,進而使經濟增長0.0866%;使技術產出彈性增加0.0039個單位,進而使經濟增長0.0198%;在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市場化程度每增加0.5個單位,將使經濟增長高出0.2082%。
由此可知,在樣本期間及以后一段時間內,推進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增加資本投資及擴大勞動就業是保證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根據前文的分析發現——中國各地區市場化進程差異不斷變大的事實,以及市場化程度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作用可知,市場化進程的差異是中國省域經濟增長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論
改革以來,中國制度變遷的一個顯著特征——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市場化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顯著。本文利用2001—2005年間中國的省域數據,分析了市場化對中國省域經濟增長及對要素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在此樣本期間,各省域的市場化程度通過對提升技術、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而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市場化程度對資本產出彈性的影響程度最大,對勞動產出彈性和技術產出彈性依次減小。
由以上結論可知,在樣本期間及以后一段時間內,推進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增加資本投資及擴大勞動就業是保證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參考文獻:
[1]洪名勇.初始條件、市場化改革與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4).
[2]江峰,康繼軍,張宗益.企業市場化、對外開放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非平穩面板時間序列數據的經驗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8,(4).
[3]李佐軍.為什么“市場化改革”遭質疑 [J].中國發展觀察,2009,(6).
[4]羅蘭.轉型與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的再估算:1952—2006[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
[7]王立平,龍志和.中國市場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4,(2).
[8]王文舉,范合君.中國市場化改革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9).
[9]中國經濟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中國市場化指數——各省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報告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10]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2—2006)[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11]Brackman,S.,H.Garretsen,and M.Schramm,“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ges: Estimating the Helpman-Hanson Model for Germany”,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4,44(3),437-466.
[12]Chow.G,Lin.An-loh.“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A Compa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
[13]Hsiao,C.,“Analysis of Panel Dat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Nickell,S.,“Biases in Dynamic Models withFixed Effects”,Econometrica,1981,49 (6),1417-1426.
[14]Wang.Y.,Yao.Y.“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China EconomicReview,2003,(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