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具有耗散結構的基本特征。在虛擬經濟系統中,如果系統中基元和組分的活動不受限制、系統缺乏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或者系統的耗散結構的穩定性受到外界的擾動,將導致虛擬經濟系統的崩潰。運用耗散結構理論實證分析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并給出虛擬經濟預警的一些改進意見。
關鍵詞:耗散結構;金融危機;虛擬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89-02
一、耗散結構與虛擬經濟簡介
1.耗散結構理論主要內容。耗散結構理論的定義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不論它是物理、化學的,還是生物學、生態學的,乃至是社會、經濟或精神的),通過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即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耗散,從而就可能自發組織起來,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形成具有一定組織和秩序的動態結構。耗散結構有如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1)系統必須是開放系統,必定同外界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2)系統必須處于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3)系統必須存在漲落。(4)耗散結構總是通過某種突變過程出現的。某種臨界值的存在是伴隨耗散結構現象的一大特征。
2.虛擬經濟系統的耗散結構。虛擬經濟系統具有耗散結構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夠在遠離平衡的狀態下保持相對穩定,所以,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1)虛擬經濟系統中包含著為數眾多的系統基元和組分,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每個自然人、法人都有按照他們自己對環境及其發展前景的了解,以及其預定目標來獨立進行決策的自由。每個人的決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決策的影響。虛擬經濟系統需要與外界有物質、能量的交換,才能保持其穩定性。(2)虛擬經濟系統遠離平衡。虛擬系統不穩定性來自正反饋作用,從理論上說,虛擬資本價格上升會減少對虛擬資本需求。由于買的人少了,虛擬資本供求就自動平衡了。但由于虛擬資本市場中存在著正反饋作用。虛擬資本價格上升后,許多投資者對此前景樂觀,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該市場來投機。由于需求增多,會促使虛擬資本價格進一步上升,源于放大效應的作用。使虛擬資本價格大起大落,虛擬經濟系統更加不穩定。(3)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非平衡系統。虛擬經濟系統中,虛擬資本的供給與需求存在時空矛盾和非對稱性。在時間層次上看,作為市場主體的投資者、籌資者(受資者)以及金融中介機構都在進行不同的資金循環和周轉;資金的閑置和短缺都有各自的時差,不可能出現完全的同步和對應。在供求關系上看,供求雙方的力量對比是不平衡的,不可能保持完全同步增長或下降。即使在特定條件下。虛擬資本供求力量對比形成相應的市場價格。這一均衡價格及對應的均衡量也只是相對的均衡而不是絕對的平衡。并且供求力量對比受各種因素影響不斷發生變化。不斷打破原有的相對均衡。使虛擬資本市場始終處于非對稱的非平衡狀態。(4)虛擬經濟系統存在復雜的非線性機制。整個虛擬經濟系統的運行狀態受各種復雜影響力作用。這些影響力不是以簡單的加和方式而是以非線性的交織融合方式作用于虛擬資本市場。(5)虛擬經濟系統存在漲落波動。雖然虛擬經濟系統及其各子系統的要素結構復雜并各具特色,但虛擬經濟系統整體卻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虛擬資本的供求及力量對比轉換也呈現較大的隨機性,導致虛擬資本價格的隨機波動;同時,虛擬資本市場不僅受國內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國際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它們都會引起虛擬資本的漲落波動。
二、實證分析金融危機
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從虛擬經濟系統的耗散結構來看,美國金融危機是虛擬經濟系統耗散結構崩潰的典型例證。
1.缺乏監管的金融創新,使美國虛擬經濟系統出現混亂。19世紀以來,美國一直崇尚的是依賴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拉動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但金融衍生品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本身卻具有高風險性,應當得到監管。可是,作為監管者的美國政府卻始終對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缺乏足夠的監管,最終導致金融創新的混亂與無序。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不斷加快。通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誘使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消費者紛紛通過按揭手段,借錢涌入住房市場,與住房抵押貸款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盡管金融衍生產品可以轉移風險,卻不會減少、更不能消滅風險。因為,一方面,“由于證券化,貸款者和借款者不再有一對一的面對面接觸。經紀人大力推銷按揭貸款,但并不提供貸款,貸款者和經紀人并沒有保證貸款不發生問題的強烈動機。對貸款者和經紀人的支付方式也使二者產生盡量增加貸款的強烈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風險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上的金融衍生產品的標的都是與實物相關的貸款和債券,當它們價格下跌時,投資者要求贖回現金的請求如果無法實現,投資者將破產。從2006年底開始,雖然房地產價格的漲勢只是稍稍趨緩和下降,但是,經過金融衍生產品等創新金融工具的劇烈放大作用,金融創新產品相關的貸款和債券因聯邦資金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市場萎縮,價格急劇下跌。當投資人持有得不到償付、無法贖回現金時,它們將破產,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
2.缺乏外部資金注入。美國虛擬經濟系統無法在遠離平衡狀態下保持穩定。爆發金融危機美國虛擬經濟系統中與次貸有關的RMBS、CDO等金融衍生產品不斷膨脹同時,危機也在不斷積累。隨著因聯邦資金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市場萎縮而導致的房地產市場中大量次貸壞賬形成以及基于這些次貸的RMBS、CDO等大幅貶值。沒人愿意購買除美國國庫券之外的任何債券。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政府和外國投資者大量從外部向RMBS、CDO等虛擬資本的發行者不斷注入資金,確保它們的流動性充足,以維持虛擬經濟的穩定。否則隨著RMBS、CDO的大幅貶值,導致RMBS、CDO的發行者、投資者的核心資本受到較大沖擊,當資不抵債時,只能宣布破產或被政府、其他金融機構收購。基于各種原因,美國政府并沒有向所有因RMBS、CDO等金融衍生產品貶值而陷于流動性短缺或陷于破產邊緣的金融機構注入資金。在無法得到足夠資金支持時,也只能宣布破產,或被其他金融機構收購。
3.外部擾動——美聯儲持續加息,導致虛擬經濟系統崩盤。從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隨著美聯儲的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并未因此而停住腳步。隨著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余貸款的程度。因為,根據次貸的有關規定,在經過前兩年低利息率期之后,次貸利息率必須根據市場利息率加以調整。次貸合同進入利息率重新設定期,利息率的提高使得大多數次貸借貸者難以承受。這時,很自然地會出現逾期還款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悲觀預期,次級市場就可能發生嚴重震蕩。這就會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進而波及整個抵押貸款市場和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衍生金融市場。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價格也因為房屋所有者止損的心理而繼續下降。兩重因素的疊加形成馬太效應,出現惡性循環,引發金融危機,加劇了次貸供應商的破產,導致了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發行者、投資者因金融衍生產品貶值而破產。
三、美國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啟示
1.建立非線性金融危機預警模型。由于金融系統運行的非線性和不確定性,傳統意義上的線性預警模型與實際系統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其預測結果與現實情況也就存在較大的偏差,使人們很難準確而及時地預測未來。應用以混沌理論為代表的包括耗散結構論、協同論、自組織理論、突變論等在內的非線性系統理論來研究預測范式的轉換,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
2.衡量突發事件的影響。對金融突發事件而言,除了金融諸因素以外,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突發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傳統的平穩隨機過程的預測理論幾乎都不適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必然有一個“能量”積累的過程即危機前置期,或存在某種放大機制。因此,在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前,總會有或隱或顯的征兆。而且,“能量”積累越多,“放大”的倍數就越高,其先兆也就越明顯。
四、結論
發展虛擬經濟不僅可以起到安排好未來的可能需求、釋放消費的動力,而且能起到調節資金余缺、分散風險和提高經濟效率。不能因美國金融危機而否定虛擬經濟的作用。但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必須確保與外界有物質、能量的交換。金融衍生產品的不斷涌現,是基于分散風險、提高金融機構效率等的需要,其存在是合理的。但鑒于虛擬經濟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如果缺乏對它的監管,會導虛擬經系統的崩潰,因此,政府應審慎對待金融創新的監管。通過建立預警系統,適時跟蹤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金融創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實現虛擬經濟系統在監管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普利高津.復雜性的進化和自然界的定律[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1980,(3).
[3]成思危.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J].管理評論,2003,(1).
[4]余永定.美國次貸危機:背景、原因與發展[J].當代亞太,2008,(5).
[5]王靜.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及教訓[N].文匯報,2008-09-25.
[6]張明,鄭聯盛.次貸危機走向縱深——房利美、房地美危機透視[J].當代金融家,2008,(8).
[7]喬海曙,呂偉昌.銀行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有效策略[J].投資研究,2005,(1).
[8]張輔松.企業管理中的耗散結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4).
[9]喬海曙,呂偉昌.銀行應對突發性事件的有效策略[J].投資研究,2005,(1).
[10]王德祥.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