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簡要詮釋了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形成、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圖書館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構架。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圖書館必須踐行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230-03
一、問題的提出
多少人口擁有一所圖書館,是衡量一個國家圖書館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當今世界文獻資源極其豐富,而相對于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文獻資源特別是圖書館的文獻資源顯得仍然貧乏。
知識才是創造財富的第一要素,自主的知識產權比有形的物資更值錢,圖書館是知識資源的載體和基礎平臺,建設好這個平臺,使知識資源大大豐富,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梢哉f,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各行各業要與時俱進,都必須要廣泛借鑒前人和他人的知識成果。對圖書館事業的投入,正是一種針對全社會的知識投資、智力投資,這種投資的回報,雖說是隱性的,卻也是無窮大的。
在進入21世紀后,圖書館如何在新時代社會大環境中爭取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圖書館發展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在20世紀60年代,英、美圖書館界雖陸續出版了不少預測未來圖書館存亡的論著,例如,蘭開斯特的《朝著無紙化信息系統》和《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湯普森的《圖書館終結》,利可利德的《未來圖書館》,他們幾乎都認為圖書館將要被取代了、被消亡了。時至今日,圖書館非但沒有任何消亡的跡象,相反,仍在發展,就是在網絡充分發達的美國,作為物理實體的圖書館依舊重視紙型出版物的收藏,依舊重視對到館讀者的傳統服務,美國人仍然喜歡圖書館的閱讀。
圖書館“消亡論”曾盛行一時,這種觀點也許過于偏頗,卻給廣大圖書館工作者敲響了警鐘:必須有所作為,才能立足社會。鋼鐵大王卡耐基本來是蘇格蘭的窮孩子,到美國成為世界巨富,一口氣捐建了幾千家圖書館。他的哲學是:在這個社會,再窮的人也能夠成功,圖書館就是成功的第一臺階,這種理念應廣為傳播。現在中國社會上捐助圖書館,尤其是捐助藏書的還很少,這正是圖書館工作者和各級政府可以著力的事業,更重要的是,圖書館必須合理有效地開發自身資源,增強自身的發展后勁,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當今圖書館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科學發展觀與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一)詮釋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并于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作為一個新概念正式提出??沙掷m發展是一種關于人類發展的新的生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初見諸1962年美國學者雷丹爾·卡爾遜所著的《寂寞的春天》一書。
可持續發展概念最初是由國際環境領域提出的,它強調現代人的基本需要,追求所有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類的生態環境和未來等。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機構,肩負著搜集、整理、典藏并開發利用文獻信息,傳播人類文明成果,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
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把未來的發展作為當前發展的前提來對待,遵循圖書館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整體發展的長遠目標,探求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模式,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注入活力,以適應社會和時代的變化,將圖書館從文獻收藏中心轉變為信息服務中心,滿足人們不斷增長和變化的信息需求,推動整個圖書館事業健康有序、持續地發展,使之能與未來社會目標相適應并在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早在2002年,國際圖聯就公布了《圖書館與可持續發展聲明》,指出“應認識承擔可持續發展”義務的重要性,使環境在滿足現實需要的同時又不對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機構要確保自由獲取信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呼喚科學發展觀
2003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正式提出科學發展觀。胡錦濤總書記在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會上再次闡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并把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高校圖書館始終把重點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信息服務水平上,在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服務中作出了積極貢獻。這都是自覺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校圖書館事業改革發展的結果。堅持發展觀、人本觀、協調觀、持續觀,圖書館事業發展才能避免和少走彎路,步入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圖書館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構架可概括為六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是圖書館發展的本質和核心,其核心內容是尊重和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滿足讀者需要、提供優質服務是圖書館的根本宗旨,也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三是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的發展不僅依賴于圖書資源和物資設備的建設,更取決于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四是全面協調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網絡化條件下,必須把圖書館發展置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大系統來考察,才能實現其全面協調發展。五是改革創新是圖書館發展的直接動力,包括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等;六是可持續發展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圖書館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和獲取知識的精神家園,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可持續性決定了圖書館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1.“一切為了讀者,一切依靠館員”,尊重讀者和館員的主體地位。中國春秋時期思想家管子說“以人為本,本理則固,本亂則危”。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以人為本包含以人為根本動力和以人為根本目的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共圖書館宣言》寫道:“自由地、不受限制地獲取知識、思想、文化和信息是個人行使民主權利和獲得平等發展機會的基礎。”“公共圖書館是知識之門,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或社會地位,向所有人免費提供服務。”
圖書館現在有兩種觀點,觀點一:以讀者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讀者,著名的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指出,“圖書是為了利用的”、“圖書是為一切人而存在的”、“給讀者所有的書,節省讀者的時間”。20世紀50年代以來,圖書館界提出“讀者第一,服務至上”,一切為了讀者,千方百計為讀者服務等等,在圖書館員與讀者的關系中,應以讀者為主體,圖書館員的工作是圍繞讀者服務而展開的,在服務中應強調“以讀者為本”,“讀者就是上帝”,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一切工作的源頭。觀點二:進入21世紀后,有的圖書館學者又提出了新的觀點:“從讀者第一到圖書館員第一”,認為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直接依賴于智力資源,知識經濟呼喚“圖書館員第一”的圖書館管理理念,圖書館員是信息資源與讀者用戶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圖書館員是高知識含量信息產品的設計者、生產者與操作者,圖書館員是圖書館內在發展動力。由此提出在知識經濟時代應當樹立“圖書館員第一”的管理理念,實現“讀者第一”到“圖書館員第一”的轉變。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高校圖書館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根本目的。高校圖書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人在建設圖書館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發展為了讀者、發展依靠讀者、發展成果由讀者共享。一切決策、言論、行動都以讀者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最高衡量標準,努力使各項工作體現讀者的愿望,符合讀者的利益,切實讓讀者滿意。圖書館員是圖書館事業的靈魂,要充分尊重館員意志,激發館員的參與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館員更好地服務讀者的熱情,優化服務質量。館領導要優化館員成長的環境,營造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和諧健康的人文環境,以人的價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提高館員工作、生活質量的滿意度,滿足館員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需求。
為職工創造光彩人生,為讀者提供最佳服務,是圖書館長遠的辦館方針和重要原則。以館員為本最終還是落實到以讀者為本,因此必須堅持“兩個為本”,同時促進讀者、館員的全面發展。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探索網絡環境下服務與管理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圖書館既要利用其豐富的館藏知識資源,通過對知識因子或知識關聯的分析、整序、精練和整合來實現其知識創新,又要提供知識服務,包括從文獻單元深化到知識單元,提供面向知識內容的知識服務,從共性的知識組織到個性的知識轉移,提供用戶驅動的個性化知識服務。同時,圖書館也應開拓用戶市場,不僅為來館的讀者服務,而且向圖書館外的、網上的以及潛在的讀者群延伸。
管理創新是指為了在競爭中贏得管理優勢,重新組合管理資源,以更有效的管理行為,實現組織創新效益的過程。管理創新是管理思維的新模式,它的目的不是一般的實現管理目標和責任,而是發現創新機會,為組織帶來潛在利益。管理創新的形式有很多,在管理系統中各個要素都可以進行創新,如制度、組織、激勵、績效、文化等。這種管理強調的是協調各種關系,培養提高館員素質,將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重新組織,以創造更高的價值和效益。例如,管理層應注意和引導圖書館文化的形成,使圖書館的文化價值取向有助于為讀者需求服務的長遠目標任務。圖書館文化的形成體現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是一個圖書館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圖書館文化制約著圖書館領導和員工的理念、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圖書館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
3.圖書館不再是一個藏書信息“孤島”,構建共建共享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資源共享是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圖書館實現降低成本、互通有無、優勢互補、方便用戶、有效增值的快捷途徑。立足于整個圖書館事業發展,做好信息資源建設工作,必須從圖書館事業整體出發,科學規劃、協調發展,在個體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同時,走資源共建共享之路,建立不同層級的文獻資源保障共享與服務體系。自從“211工程”實施以來,在教育部直接領導下,北京大學圖書館承擔了牽頭建設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的任務,其宗旨是組織和協調“211工程”高校的圖書館,開展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十年來,CALIS通過聯合目錄建設,促進了紙質資源的共享;通過數據庫建設,引進和自建了大量數字資源,實現了資源的網上共享。CALIS的建設改變了高校圖書館過去“單館建設、各自保障”的模式,形成了“合作共建,聯合保障”的機制和基層高校館+地區(省)中心+全國中心”的三級保障體系,極大地改善了“211工程”高校的文獻信息服務能力。同時也帶動和促進了相關高校圖書館自身的現代化建設,提高了業務工作水平。要實現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高校圖書館這種共建共享模式值得進一步普及和推廣。
文獻保障體系,是指為促進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社會全面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文獻總量豐富各種類型文獻完備、文獻知識內容互相補充、文獻收藏單位布局合理、文獻流通利用快捷便利的文獻資源支持體系。建立這樣的體系,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文獻保障體系建設早已經被納入了日程,如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正式立項;1999年召開了由全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國家機關圖書館等系統的122家圖書館參加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會議,簽署了《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倡議書》和《全國圖書館館際互借公約》,為構建一個由全國各大行政區、各省市組成的三級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網絡打下了基礎,此外科學系統自1998年開始實施“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系統”建設,其建設目標是共同建設國家科技文獻保障體系,提高整體保障能力,其具體指標是國內出版的文獻保障率達到95%,國外出版的文獻保障率達到70%。
4.“發展才是硬道理”,推進圖書館全面、協調發展?!鞍l展才是硬道理”,強調發展是圖書館事業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全面發展是指新世紀中國的發展必須涵蓋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這是發展的多元內容。它包括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協調發展是指要在發展中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促建發展的良性循環,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全面、協調是空間上的結構優化,可持續是時間上的動態均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圖書館運作中的基本矛盾:信息資源的急劇涌現與有限的收藏能力;館藏不足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時,在館藏資源建設方面,由于缺乏館際間統一規劃與協作的配置機制,同一地區多個圖書館收藏相同的文獻信息或同時忽略相同的資源收藏現象不可避免。因此,合理配置圖書館資源,提高館藏利用率,實現圖書資源的全面、有效、協調發展是實現圖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圖書館要實現大量收藏信息含量高的文獻,在滿足絕大部分讀者需求的原則下,以較少的經費求得最好的實際效用。圖書館保證每年把信息含量高的文獻收集齊全,就基本上能滿足將近70%的情報信息需求,研究表明,滿足100%的情報信息的需求比滿足75%的情報信息需求,其藏書量可相應地增加5~15倍,這對于任何圖書館來說,都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同時,隨著多元化文獻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發展,圖書館可以用較少的錢采集內容含量大的電子資源和網絡虛擬資源。
要堅持藏書建設穩定發展理論,圖書館不要為了盲目追求數量而無限制地增長圖書的藏書量,應當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時(能滿足讀者的80%~90%需求的藏書為“成熟藏書”),適當的控制其增長速度,在入藏新書的同時相應的處理相當的舊書,建立一個有序的文獻收藏秩序,制定出近期和遠期的購書規劃,從而使藏書的增長處于一個穩定的發展狀態。一方面好處理好當前用戶的閱讀需求和潛在需求;另一方面要處理好藏書質和量的關系。因此,應加強圖書館現有資源的持續利用,即在不斷發展新的資源的同時,對現有資源進行挖掘、開發和利用,這對于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譚榮.圖書館的科學發展觀[J].圖書館建設,2007,(2).
[2]柯珞.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圖書館事業發展[J].情報探索,2005,(9).
[3]王愛功.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8,(3).
[4]曹志輝.科學發展觀與高校圖書館發展[J].圖書館論叢,2007,(2).
[5]羅曉鳴.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呼喚科學發展觀[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5,(1).
[6]盧子博.科學發展觀與圖書館事業發展[J].圖書館論壇,2004,(12).
[7]張忠鳳.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科學發展理論研究[J].現代情報,2006,(5).[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