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思潮,產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在“凱恩斯主義”興盛時代受到冷落,處于“邊緣性發展”階段,在資本主義經濟陷入“滯漲”時興盛起來,并借助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全世界擴張開來。新自由主義的緣起是由那個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環境造成的,同樣它也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勃興起來的。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緣起 ;勃興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251-02
一、新自由主義產生的背景及理論淵源
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思潮,產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由這個時期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環境造成的。一方面,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這既是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一種肯定,也是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建立,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實踐,這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構成一種壓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出現了早期的新自由主義思潮。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了一場以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哈耶克、羅賓斯為首的新自由主義者一方,以波蘭經濟學家蘭格為另一方的關于“經濟計算”問題的大論戰。新自由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行不通。而以蘭格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同情派則認為,把市場與計劃結合起來,通過市場調節來實現計劃經濟,只要這樣,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就行得通。整個論戰雖然無果而終,但卻成為新自由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個明顯標志。
新自由主義,顧名思義,是相對于老自由主義——古典自由主義而言的。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古典自由主義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自由主義經濟學發端于三百年前的重商主義時代。 “理性人”和“看不見的手”是其理論基石,核心是反對政府干預、主張經濟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系統闡述了“看不見手”的原理,“它的發表,標志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誕生……迄今為止,人類的主流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國富論》的基礎之上的”,這為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1890年馬歇爾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將其推至高峰。不可否認,早期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思想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它克服了封建主義的落后性,為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力開辟了道路。
新自由主義從自己的標稱和實踐行動上都與古典自由主義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并且其很多理論成果都是建立在對古典自由主義一些重要概念的重新定義和解釋基礎上的,而且把古典自由主義的一些特征進一步放大了,更加極端化了。2006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上有一篇題為《什么是新自由主義》的文章中也有類似觀點:“所謂新自由主義,最初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產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理解新自由主義,首先要認識古典自由主義,它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人在18世紀創立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新自由主義是依據新的歷史條件對古典自由主義改造而來,更加強調市場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說,在兩個重要方面與古典自由主義是完全一致的:私有制原則和高度評價“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只是把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作為對抗目標,重新強調自由主義的作用,主旨是放松市場。實質上,新自由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說的更新,是它的更為極端的翻版。
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軌跡
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樣,新自由主義也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興盛和衰落的周期。對新自由主義的發展的分期問題,基于不同的標準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本文出于新自由主義在不同時間段的發展特點來闡述它的發展過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60年代,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處于“邊緣性發展”階段。二戰后,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得到廣泛運用,成為各國政府制定經濟戰略與政策的主要依據,并由此登上官方經濟學的寶座。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更以政策實踐的形式表明了凱恩斯主義的有效性,并使凱恩斯主義取代新古典經濟理論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經濟學,長期主導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在凱恩斯興盛的時代,新自由主義備受冷落,一直得不到西方國家集團和知識界的肯定。但是一批新自由主義學者并沒有偃旗息鼓,20世紀30—60年代,他們一直堅持理論創新和拓展,力圖證明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普遍實用性,到20世紀70年代,新自由主義學派便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為中心形成了十分龐大的體系。在多年的研究中,他們不斷尋求凱恩斯主義的弱點,發起一次次挑戰,逐漸積蓄自己的力量,伺機卷土重來。
1944年,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發表了《通往奴役之路》一書,對國家干預主義和福利國家政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一著作被看做是新自由主義的憲章。1947年,哈耶克召集成立朝圣山學會(the Mont Pelerin Society,也譯為佩勒蘭山學會),佩勒蘭山學會努力宣揚新自由主義觀點,并定期舉行國際會議,宗旨是反對凱恩斯學說和二戰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福利政策,為創建一種不受任何約束的資本主義模式奠定理論基礎。正是這一學術團體和團體的眾多成果的多年研究和傳播才真正把新自由主義由一種名不見經傳的學術思潮變成了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理論。在朝圣山學會成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由于資本主義在經濟實踐中正處在“黃金時代”,凱恩斯主義始終占據著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地位,因此新自由主義思潮停留在理論狀態而成為一種邊緣性的思潮。
新自由主義的轉機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凱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使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處于興盛階段,20世紀90年代的“華盛頓共識”使新自由主義處于世界范圍內的擴張階段。1990年,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牽頭,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及拉美國家、其他地區部分學術機構代表參加,最終達成包括十項政策工具的“華盛頓共識”帶有經濟自由主義特點,又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型,適應了國際壟斷資本發展的需要,并借助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向全球擴散和滲透。
2008年從美國開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其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歷史上少見。全球——不論是美洲,還是亞洲、非洲;各界——無論是政界、商界還是學界,很多人在考察、在思考、在尋找原因、在尋求對策。關于這場危機的原因,存在金融監管不完善、全球經濟普遍生產過剩、房地產泡沫等多種解釋,但是幾乎一致認為新自由主義與經濟危機的爆發存在相當的關聯性。可以說,這次危機給經濟學界帶來了極大沖擊,令主導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新自由主義遭遇到自誕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三、新自由主義勃興的社會歷史條件
新自由主義的緣起、勃興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凱恩斯主義的失靈是新自由主義勃興的根本原因。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再次卷入經濟大衰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首次出現了以低增長和高通脹為特征的滯脹現象。面對滯脹,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無法解釋,在實踐上束手無策,這意味著凱恩斯主義失靈了!在此背景下,站在凱恩斯對立面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就以批判者的身份流行開來。
第二,1974年和1976年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也促使新自由主義的流行。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又有三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詹姆斯·布坎南、阿萊斯分別于1982年、1986年、1988年相繼獲獎。諾貝爾經濟學獎選擇了新自由主義者既并不能證明新自由主義科學性,也無法說明新自由主義在理論建構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可以說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得到了西方主流學術界的認可,開始走進主流經濟學界。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撒切爾夫人上臺后,接受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采納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并在國內外大力推行,這是新自由主義興起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西方各國福利國家面臨的危機給新自由主義思潮批判政府干預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借口。二戰后,一些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建立和實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傳統的福利國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體現了社會公正的要求,但是同時給財政制度帶來了巨大壓力,政府不堪重負,在社會上形成了嚴重的福利依賴現象,加重了社會的不平等。而且,傳統的福利制度不利于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扭曲福利制度建立的初衷。新自由主義思潮代表人物的一些觀點迎合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福利國家制度的需要,其理論很快就得到壟斷資產階級的熱烈歡迎。
第四,全球化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在世界的擴張。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迅猛推進,成為一種勢不可當的潮流。這種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受市場野性力量支配的全球化,并不像新自由主義者所宣稱的那樣,是人類的“福音”,這種新自由主義鼓噪的全球化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其目的是借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自由地將自己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推向全球,謀取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霸權,并按自己的戰略需要重新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這種不公正、不合理的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是災難、痛苦和深重的危機。
最后,新自由主義的勃興,與世界社會主義遭遇重挫緊密關聯。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政治經濟產生重大變化。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解體,在新自由主義看來,是市場經濟制度取得的巨大勝利,依靠政府進行經濟發展的思想已經不再有任何生命力。西方國家不再感到國際上社會主義的壓力,新自由主義更加肆無忌憚。另外,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以及東亞國家比較快的增長速度都被認為是市場經濟制度的一個勝利。在這種背景下,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進一步鞏固了它在西方經濟理論中的主流地位,并確立了其在經濟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一統天下的局面,它所鼓吹的經濟政策也似乎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哈耶克.不惜任何代價的充分就業嗎?[J].世界經濟譯叢,1981,(2).
[3]弗里德曼.亞當·斯密學說切合今天[J].挑戰,1977,(3-4).
[4]大衛·M.科茨.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J].反思馬克思主義,2002,(2).[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