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是要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轉變。在對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點及影響中國二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二元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一體化;城鄉差距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08-02
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新階段,是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
一、中國的雙重二元經濟結構特點及其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正經歷著雙重的過渡:從經濟發展階段上看,正從低收入國家向中下收入國家過渡;從經濟體制上看,正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經濟體制改革使得推動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主導力量逐漸由政府讓位與市場,它給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同時也使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兩部門經濟轉變為三部門經濟(城市非農業經濟、鄉村非農業經濟、鄉村農業經濟),三部門經濟從二元經濟的角度看,可概況為雙重二元經濟。
在雙重二元經濟中,中國整體二元經濟由于農業的巨大發展,以鄉鎮企業為核心的鄉村非農業的飛速發展以及輕工業的發展與城市的第一次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農業發展的停滯,鄉鎮企業的增長趨勢緩慢和城市第二次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又出現了加劇的趨勢。而農村二元經濟基本上處于二元程度加劇的階段。
受二元程度加劇的影響,中國城鄉一直存在巨大差距,并且這種差距有不斷拉大的趨勢。最明顯的就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高于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加之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補貼、物價補貼等各種補貼,以及各種社會保險,絕大多數農民都不能享受。因此,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應比統計上的收入差距還要大。
二、影響中國二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改革雖然使中國的二元結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著種種阻礙中國順利實現二元轉換的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發展相對落后,導致輕重工業不能長足發展。中國的農業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陷入了停滯的狀態,農業增長停滯使得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結構不能升級,造成了長期的消費市場疲軟和產品積壓,從而導致了輕工業增長的停滯。進而由重工業帶動的產業結構升級也會由于積累來源的不足而舉步維艱。在這種形勢下,工業部門不可能無限的擴張,因而不可能持續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較大的需求,這也成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障礙。
2.城鄉就業壓力普遍存在,制約城鄉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一直面臨著城鄉兩方面的人口過剩的壓力,在經濟轉軌過程中,部分企業特別是老公有制性質的中小型企業,經營困難,資不抵債,甚至名存實亡,這些企業將部分或全部員工打發回家,這些人失去了工作崗位卻沒有被認定為失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隱形失業人口。加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涌入,城市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得中國城市和農村均面臨解決就業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兩難選擇。
3.大城市發展過于飽和,中小城市及城鎮相對發展不健全。長期以來,中國城市的發展過分偏重于大型城市,使得大城市在工業、人口等各方面都處于過飽和狀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城市中沒有發展空間。相對而言,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市和城鎮的發展落后。這些城市和城鎮與農村臨近,發展的落后導致他們無法發揮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直接作用,給城鄉一體化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
4.城鄉各種制度約束和限制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中國現在存在大量導致城鄉二元結構產生的規章制度,如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這些不公平的制度導致了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地位差異,即便農民進城務工,但農民的身份沒有變,沒能夠在城市獲得合法的市民資格、平等的待遇和實現安居樂業。而且,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土地流轉的現象越來越頻繁,而相關的土地流轉制度沒有跟上當今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形勢,不僅農村的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沒有制度保障,而且也成為制約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又一重要因素。
5.中國面臨就業的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更為突出。農村教育水平落后決定了向城市轉移的勞動力對職業的低競爭力和對環境的低適應力。這限制了一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無法到城市非農產業就業,即使轉移也是低水平的產業轉移,從事勞動強度大的體力勞動。而且,農民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了解程度不夠,尤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封閉性與大市場開放性的矛盾,更使沒有市場意識的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6.農村人口增長過快,導致農村勞動力長期剩余。一方面,由于中國目前農村人口仍占絕大多數,而農村居民消費具有很強的自給性,因此農村人口規模過于龐大,第三產業的發展將由此受到限制,進而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工業化過程中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使無法被工業部門吸收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只能滯留在農業部門,延緩了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進程。另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過多,使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緩慢,這也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三、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危害,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途徑
解決和突破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應是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走農村城市化道路,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逐步減少農村人口,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城鎮人口,轉變生產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第一產業結構,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提高農村整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繁榮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繁榮農村經濟。要架起農戶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也帶來了上億農民如何與市場接軌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夠有效地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連接起來,是將農民和市場連接起來的有效途徑。
2.對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深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彌補城鄉市場差異;增強農民的購買力。目前,中國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農產品產量、質量,農村非農產業等對農民增收均構成了制約,因此,要著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切實促進農民增收。通過產業擴張,也帶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民從有限的土地中,從單純的生產環節中分離出去。
3.加快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城市化。中國承受著數量越來越多但素質較低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巨大壓力,而城市吸納能力有限,因此,必須重新審定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方針與發展道路。中國城市化模式應從城鄉兩方面共同努力,在條件成熟時,將“離土不離鄉”的人口轉化為“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在城市建設投資和發展動力上,把自上而下的國家投資與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資、集體投資、外資和個人投資等結合起來。同時在城市規模等級上,要發揮各級城市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作用,不能將發展大中城市和發展小城鎮對立起來。各級政府要進行科學規劃和加強引導,把城市化的立足點放在國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上。
4.致力于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供給機制。要徹底取消現有的一切導致二元社會結構產生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勞動就業制度、分割的教育體系、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這樣在清除了這些人為地導致二元社會結構存在的障礙,就為城鄉社會結構的一體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加大財政支農、金融支農的力度,擴大國家和各級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支持農村各種要素市場發育、建設和發展,尤其是要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等農村發展所緊缺的生產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以盡快將農村的要素和產品市場都納人國家統一的大市場之中。
5.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大力培育農民的現代意識,重點是求知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規則意識和市場意識,從意識形態上消除二元結構,幫助農民完成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通過教育灌輸社會要求,提高個人認知水平,使農民認識、理解和掌握社會的規范,并內化為個人意識,這是培育農民現代意識的最直接的途徑。
6.要切實貫徹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針對當今農村的計劃生育政策應該有所調整。目前農村的生育政策是第一胎為女孩,兩年之后可獲得再生一胎的“指標”。此政策的實行主要是為了保證農村有足夠的男勞動力,以及照顧農村的思想觀念。而從馬克思的整體觀點出發,第一胎和第二胎在生男生女上的概率是完全相等的。另外,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業科技的發展,機械化勞作的不斷普及以及人們思想感念的進步,從事第一產業的人越來越與性別無關,男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已經不像以往那么突出。因此,結合當今的情況來看,此政策應當有所改變。這樣以來,不僅可以緩解農村勞動力存在大量剩余的現象,而且可以解決農村子女的教育成本問題,從而從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民的負擔。
參考文獻:
[1]黃安余.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陳楨.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3]王國敏.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宏觀政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4]袁志剛.中國的城鄉勞動力流動與城鎮失業——理論和經驗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5]王國敏,李杰.西部農村投資結構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6]秦憲文.發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7]陳宗勝.發展經濟學——從貧困走向富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8]鄒薇.發展經濟學—— 一種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框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7.[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