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城市隨著資源的枯竭必然會面臨衰退的危險。通過剖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提出資源型城市要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的持續使用,就需要選擇合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針對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歷程,在比較了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以阜新為例,論證了發展循環經濟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166-03
引言
資源型城市是隨著能源、礦產、森林、水電、旅游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興起,并且因這些資源的采掘而形成的相關產業在地區社會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城市。資源型城市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開采初期城市、開采中期城市與資源枯竭城市,并且往往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這一過程[1]。目前,全國有390個礦業城市,其中50個城市的資源已面臨枯竭。資源枯竭、經濟衰退、環境惡化、低收入和高失業率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已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制約因素,威脅著其生存和發展。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資源枯竭城市的特征
(一)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低
資源性城市大多過分地依賴資源開采產業,資源型工業和產品成為主體性行業和產品,而且其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占絕大多數,同時忽視了對替代產業的及早培育,非資源產業沒有得到相應發展,使城市功能不全,缺乏彈性和應變能力。
(二)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資源型城市長期以來對資源進行的是粗放式開采,重開發利用,輕保護治理。除了一般城市所具有的“三廢”污染外,地表大面積沉陷、礦山固體廢棄物的污染等也使城市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三)城市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低
中國大部分資源型城市依山、靠礦而建,城市空間布局較為分散,計劃經濟時期的各自為政使城市基礎設施在整個城市布局中不均衡。另外,礦業城市歷史形成的條塊分割阻礙了礦業企業和地方城市的信息交流,使城市的發育陷入“孤島”模式,造成城市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低下。
(四)就業壓力大,社會負擔重
在計劃體制下,政府強制企業吸納大量文化水平低的人員。市場經濟后,企業經濟衰退造成大量富余人員被分離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加之城市財力薄弱,社會負擔面窄,使他們生活比較困難,下崗職工再就業已成為十分尖銳的社會問題。
(五)地區科技開發能力弱
資源型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產業專業化傾向造成了人才結構單一,知識結構單一,使企業富余資源型產業人才,缺少復合型人才,研發能力較弱。
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上述嚴峻形式,資源枯竭型城市應保持可持續性發展,即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的穩定發展、資源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水平等,選擇合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一)可持續發展的比較模式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經歷了三種模式。一是傳統模式,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既不顧環境的工業生產。二是末端治理模式,先污染,后治理,即在環境法規允許的范圍內生產。第三種模式就是循環經濟模式,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物資、能量得到梯次使用,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2]。
資源枯竭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就要實行第三種模式——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可以在三個層次上進行,工廠和企業內部進行經濟生產,是小循環;一組工廠一組企業可以成立生態工業園區,是中循環;在生態和消費大系統中實施,是大循環,也就是最高層次循環性社會。不同行業都應推行循環經濟。
1.美國污染預防型循環經濟模式。美國通過制定有關廢棄物處置或其他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的法律來促進和監督循環經濟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實施,建立了完善的循環經濟監督體制,還通過設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對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
2.德國資源循環型循環經濟模式。德國按照從資源到產品再到資源的循環經濟思路制定了《包裝廢棄物處理法》、《循環經濟和廢物處置法》,規定對廢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盡量避免產生,同時要求對已經產生的廢物進行循環使用和最終資源化的處置,側重于生產消費過程的資源消耗和污染防治。
3.日本資源循環型循環經濟模式。日本政府為鼓勵市民回收有用物質的積極性建立了資源回收獎勵制度,對實行循環經濟的企業實施退稅制度,同時,出臺了倒垃圾收費、征收新鮮材料稅、征收生態稅等相關政策,引導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二)目前中國的循環經濟模式
目前,中國在三個層次上逐漸展開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
1.在企業層面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就是符合循環經濟原理的生產模式,要求合理地選擇原料進行產品生態設計,改造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盡量采用物料循環使用或者重復使用的系統,并加強生產管理。比如在制造業上把廢棄機械的零部件運用在新的機器上。經驗證明,這樣做可以使得產品成本降低50%、節能60%、節材70%。
2.在工業集中區建立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生態工業園區。把一組工廠組織在一起,就可以成立一個生態工業園區,這個生態工業園區就是中循環。中國已建立十個生態工業園區。這些園區都是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組織生產,使上游企業的“廢料”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爭取做到“零排放”。
3.在宏觀層面建設循環型社會、提倡可持續的綠色消費模式。社會層次的循環經濟,一般是廢棄物的回收、分類、加工、利用體系,重視生活廢棄物的反復利用和再生循環,大力發展舊物資源回收產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進廢舊產品回收利用,加強了綠色消費管理,同時在商業經營機構中樹立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規范社會生產和消費行為。提倡注重可持續的行業消費模式,盡量采用耐用的物品來代替一次性的物品,加強維修管理,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減少物質的浪費丟棄,盡量回收廢棄品,變成二次資源。
三、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
目前很多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都取得了成效。以阜新為例,阜新工業循環經濟體系規劃可以概括為“15582”工程的實施[3]。
一條循環經濟產業帶:沿著新邱區—阜蒙縣—太平區—海州區—清河門區一線的“百里礦山”,有8億噸的煤矸石存量和每年近400萬噸增量,煤層氣儲量220億方,礦井水年涌出量3 800萬方,粉煤灰存量數千萬噸,并每年新增數百萬噸。該帶區域內涵蓋規劃的七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同時聚集了阜新礦業集團、阜新發電公司等大型企業,圍繞著這一“百里礦山”建設一條循環經濟產業帶,是阜新市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
五個重點行業:一是能源:發展綠色開采,提高煤炭回收率,大力發展煤層氣、礦井水、煤矸石為資源的綜合利用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以風能為主的新能源,建設百萬裝機容量的風力發電,逐步提高其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二是建材:發展以利廢建材為主的新型墻體材料和以PVC深加工為主的新型建材。三是化工:重點發展煤電化,充分利用電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技術先進、能源消耗少、封閉式低污染、大容量、帶余熱利用的電石生產工藝,并以此為基礎發展氯堿化工;積極發展以煤制氣、煤變油等為主的煤化工產業。四是裝備制造:圍繞著風力發電培育以風筒、葉片等為主的風電裝備制造業,建設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發展汽車零部件制造和精密鑄造加工。五是農林產品加工及廢棄物資源化:發展農林產品深加工以及農林廢棄物的資源綜合利用。
五個產業鏈:一是煤—電—建產業鏈:重點發展煤矸石及煤層氣發電、礦井水綜合利用以及煤矸石和粉煤灰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等。二是煤電化產業鏈:依靠阜新市強大的電力能源優勢,并利用當地豐富的石灰石、土地、水等資源積極發展以電石為原料的氯堿化工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三是煤化工產業鏈:充分利用蒙東的煤炭,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和有機化工產業為主線,構成清潔燃料和煤制烯烴及下游產品兩條產業鏈,使煤化工產業成為阜新經濟轉型的重要的新的接續替代產業,實現阜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四是裝備制造產業鏈:依托現有資源,以汽車配件及風電配套設備生產為主要發展方向。實施“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戰略,圍繞沈陽經濟區、遼寧省及東北地區打造裝備制造業基地。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大廢鋼鐵以及機械加工廢鋼屑回收和再利用的力度,為鑄造提供原料。五是農林產品加工及資源化利用產業鏈:包括以提高附加值為主的農產品的深加工;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的農林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八個工業園區: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布置八個工業園區。每個園區包括核心區和拓展區兩部分:核心區以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為龍頭,建設煤化工、煤電建等產業群;拓展區企業布置、規劃則主要突出產業鏈條之間的關聯,尤其是消納核心區項目、企業產生的工業三廢以及余熱利用等為目的。核心區和拓展區以資源的循環流動、原料產品的需求供給與信息的共享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通過企業間的聯產及物質、能量的交換,可以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
二十家重點企業:企業是工業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核心,重點扶持阜礦集團公司、阜新發電公司、金山熱電公司、華能阜新風電公司、大唐國際阜新煤化工等二十家具有一定循環經濟工作基礎的區域內重點企業、龍頭企業,作為阜新市發展循環經濟的重中之重,帶動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
阜新循環型農業體系建設的核心是農林產品加工及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構建。以種植業為龍頭,向下延伸帶動養殖業和畜禽產品深加工業以及廢棄物再利用,形成比較完整的五條產業鏈:一是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二是畜禽類深加工產業鏈;三是林產品加工產業鏈;四是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生產食用菌產業鏈;五是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產沼氣產業鏈。各循環產業鏈條之間相互關聯,互為補充,構建成較為完善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阜新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初步成功地實現了城市的經濟轉型。
結語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系統,城市的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等要素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不同資源型城市的資源稟賦,選擇適宜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曹芳萍,等.基于生態城市建設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綜述[J].管理科學文摘,2007,(9):115-117.
[2]夏永祥,沈冰.中國資源開發性企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軟科學,1998,(7):115-120.
[3]張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大力推進我市循環經濟發展[EB/OL].http://jw.fuxin.gov.cn/jjwyh/xhjj/2009/07/06/80754.html,2009-06-09.
Research on Resourced-exhausted Citi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 Jun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Number Principle,Dalian 116028,China)
Abstract: Resource-based cities with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will inevitably face the risk of recession.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exhausted city and points out cities need to choose appropri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if they want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comparing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as Fuxin example,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urban develops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k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sources-exhausted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circular economy[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