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際關系是政黨與政黨之間聯系、交往、合作關系的總稱,建國六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黨際關系的發展無時不受著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回顧這一發展歷程,合理界定意識形態在黨際關系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和作用,對于新時期黨際關系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黨際關系;意識形態;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D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241-02
黨際關系指政黨與政黨之間聯系、交往、合作關系的總稱。世界上任何具有明確綱領、路線、主張的政黨,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并影響其活動的各個領域。發展黨際關系作為政黨活動的一個重要領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也必然會受到自身意識形態的影響。
一、意識形態的獨立建構促進了黨際關系的良性發展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注意發展黨際關系的藝術和策略,盡力爭取共產國際、蘇聯共產黨以及其他兄弟政黨和國家人民對中國革命的支持,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另一方面,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黨際關系,堅決抵制來自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思想和盲目干涉。從而,在認真總結中國革命斗爭經驗、深刻洞察中國革命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與蘇聯不同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并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理論飛躍——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對中國革命幾十年斗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黨際關系,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獨立自主建構適合中國國情的意識形態的科學結晶。
以這種科學的意識形態為指導,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黨際關系,并于1951年成立了專門為加強和發展同其他共產黨和工人黨友好關系的對外聯絡部。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黨的代表談話中指出:“各國應根據自己國家的特點決定方針、政策,把馬克思主義同本國特點結合起來。中國的經驗,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即使是好的經驗,也不一定同別的國家的具體情況相適應。照抄是很危險的,成功的經驗,在這個國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個國家如果不同本國的情況相結合而一模一樣地照搬就會導向失敗。”[1]我黨黨際關系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中國的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謙虛謹慎的精神和平等待人的風格,也給各國友好政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為我黨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和聲望。到中共八大召開時,當時世界上70幾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中,就有58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派代表團出席了這次大會。
二、意識形態的偏差使黨際關系發展趨于僵化
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受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我黨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左的偏差,黨際關系發展也因此受到很大沖擊。尤其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以階級斗爭擴大化為核心的左傾思潮惡性泛濫,不僅給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人民利益造成慘痛損失,也使我黨一步步陷于自我孤立和自我封閉之中,黨際關系發展一度趨于僵化。這一時期黨際關系發展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夕,黨際關系發展受損主要由中蘇兩黨論戰引起。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黨之間的激烈論戰和嚴重對抗中,雖然我黨頂住了蘇共領導人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施加的巨大壓力,有效地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的獨立自主,但是在這場斗爭中,我們也有嚴重失誤和深刻教訓:論戰中,我黨把本來是獨立自主原則同大黨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的斗爭,看成是馬列主義同所謂“現代修正主義”的大搏斗。我們反對“老子黨”作風,但我們也犯了對別國黨指手畫腳、橫加評論的錯誤。致使我黨的對外關系一步步被納入“反修”的軌道,與大多數有著深厚友誼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中斷了關系。
第二階段,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黨黨際關系趨于僵化。“文革”時期,我黨的左傾錯誤發展到極致,當時主持黨中央對外聯絡工作的康生把國內的極左思潮用于處理黨際關系方面,提出要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進行所謂“支左反修”的極端錯誤口號,甚至提出要用承認不承認毛澤東思想、支持不支持“文化大革命”、主張不主張搞武裝斗爭以及包括走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作為劃分“左”與“右”、區分馬列主義黨與修正主義黨的標準。從而,在根本上違背了我黨和毛澤東同志曾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原則,違背了處理黨際關系應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和交流不同意見與分歧的原則。嚴重挫傷了許多外國黨的感情,嚴重損害了我黨與一些共產黨和工人黨的關系,使我黨在國際上失去了很多朋友。
三、意識形態差異的合理超越與黨際關系四項原則的確立和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認真總結了多年來黨際關系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糾正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左”的一套錯誤方針和做法,在指導思想上沖破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劃線的羈絆,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處理黨際關系。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黨對外交往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處理兄弟黨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號施令。我們反對人家對我們發號施令,我們也決不能對人家發號施令。這應成為一條主要的原則。”[2]闡明了我黨建立新型黨際關系原則的核心內容,充分表達了我黨改善和發展黨際關系的真誠愿望。以這一主要原則為基礎,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我們黨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系。”[3]正式確立我黨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處理黨際關系的四項原則,并第一次將其寫入黨章。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共運形勢受到空前考驗,中國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壓力和蘇東劇變的沖擊波,黨際關系發展遇到諸多新的課題。在這一緊要歷史關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處變不驚,及時采取了應變方針和對策。鄧小平同志冷靜地指出:“盡管東歐、蘇聯出了問題,盡管西方七國制裁我們,我們堅持一個方針:同蘇聯繼續打交道,搞好關系;同美國繼續打交道,搞好關系;同日本、歐洲國家也繼續打交道,搞好關系。”[4]
此后,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本著黨際關系四項原則,我黨積極有序地開展了對前蘇東地區各類新老政黨的聯絡工作,并在非洲出現多黨制浪潮的情況下,積極與非洲各國新老政黨建立良好的黨際關系。黨的十四大在總結十二大以來十年間黨際關系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中國共產黨重視同各國政黨的關系……我們將繼續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同各國政黨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增進了解和合作。”[5]為這一時期黨際關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五大根據黨際交往的新形勢,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處理黨際關系的指導思想,即“要堅持在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的基礎上,同一切愿與我黨交往的各國政黨發展新型的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促進國家關系的發展”[6],從而把我黨對外關系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對外工作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新時期國際格局和世界政黨政治形勢的新變化和黨際關系的新特點,堅定奉行黨際關系四項原則,并從服務于總體外交的角度提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推動了黨際交往的進程。據統計,目前我黨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政黨、政治組織保持著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聯系。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創造性的提出:“我們將繼續開展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加強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團體對外交往,增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7] 使我黨外交突破了執政黨的范圍,開始注重發揮各民主黨派和其他政治組織在對外交往中的作用,為構筑多元化的外交格局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國際影響日益提高。
當前,根據黨的對外工作特點,我黨與意識形態、政治理念不同的政黨圍繞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大國關系等戰略問題交換看法,就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闡釋我方立場,就人權、民主、西藏、臺灣等問題坦誠對話,達到增信釋疑的良好效果,很多對我黨和中國一度存有偏見的外國政要成了我黨的朋友和對華友好的中堅力量。我黨各級領導在各種雙邊和多邊黨際交往場合準確闡釋我黨主張,熱情自信地介紹中國情況及和平發展戰略,體現了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風采。中國特色的政黨外交已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一道亮麗風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9.
[3]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5.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9.
[5]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4.
[6]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