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非公企業探索開展黨的紀檢監察工作,是黨風廉正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開辟的又一個新領域。這不僅使黨在非公企業中的任務更加明確化和系統化,也為非公企業清除“累贅”、輕裝上陣提供了制度保障。當前,非公企業在開展紀檢監察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主要是理論上的欠缺和方法上的創新。
關鍵詞:紀檢監察;理論依據;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21-02
隨著黨建工作在非公企業的深入開展,探索黨的紀檢監察工作如何繼續向這一領域延伸和發展,成為黨的理論界和實踐界重點研究與亟待突破的重大現實課題。下面是筆者的一些研究和思考,希望能對非公企業開展紀檢監察工作具有參考意義。
一、在非公企業中開展黨的紀檢監察工作的理論依據
現在,我們不僅允許共產黨員或無產階級成為非公企業主或非公企業經營者,而且也還允許非公企業主或非公企業經營者成為共產黨員。這不就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了嗎?這樣的共產黨還能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政黨嗎?
事實上關于這一疑問,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伴隨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而產生了,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后,這一疑問繼續存在而且達到高潮并延續至今,可惜的是,我們的理論界始終都沒有就這一問題作出一個比較深刻、肯定的答復。不僅如此,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的理論界事實上一直對這個問題采取的是一種回避的態度。由于對這一理論問題沒有作出很好的解決,長期以來造成了一定范圍內的思想混亂。有些人甚至公開地說,中國搞市場經濟就是在補資本主義的課。思想認識上存在的這種認識誤區,最終造成黨的工作與活動在一些行業或系統內部很難開展、甚至都很不受歡迎。有誰按黨的要求講話和做事就被認為是“左”或極左,而所謂“左”或極左,就代表著陳舊和落后。相反,在今天如果說誰是“右”或極右,不僅不認為是對他的批判或提醒,而且會被認為是對他的大加褒獎和贊揚。因為在他們看來,“右”或極右才代表著他的思想與“國際接軌”、掌握著“普世的價值觀”。在如此的背景下,在某些地方出現共產黨的組織和活動被越來越邊緣化的趨勢就不足為奇了。
應該說,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只是關于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或革命的理論,而不是無產階級建設國家政權的理論。如果在沒有搞清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情況下,就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也繼續應用于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的國家建設,那就只能出現一種結果,即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純而又純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這種以“資產階級”或“資本家”為敵的政治體制,國家最后的結局就只能是逐步走向貧窮直至滅亡。20世紀末期發生的東歐聚變和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錯誤的應用到國家建設中后的典型表現。有人說,是“顏色革命”打敗了東歐和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其實,打敗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不什么“顏色革命”,而恰恰是這些社會主義國家自己。它們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鮮活教學標本。
今天,當世界上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越來越少,僅存的幾個也都在慘淡經營的時候,為什么唯獨中國這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卻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國家建設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保持社會主義國家本色不變的前提下,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精神和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在中國的最根本和最徹底的體現。從理性上說,任何一個階級取得國家政權的目的都不是為了搞階級斗爭(簡單地說就是為了人斗人),而是為了謀取自己的長久幸福和利益,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的目的豈不也是如此。只不過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目的不僅只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而是為了謀取所有的無產階級、甚至全人類的幸福和利益。正是在這樣的理想信念支撐下,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中國不僅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且還允許存在非公經濟。在當今中國的執政者認為,市場經濟也好,非公經濟也好,都不是目的,僅僅是發展無產階級國家經濟的手段。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就早已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可見,鄧小平同志不愧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深刻地洞察出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的目的,市場經濟也不是資本主義的目的,計劃和市場都僅僅只是手段。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是目的不同,資本主義的目的是為了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三個有利于”(也是鄧小平指出的),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國民生活水平”。這也就是今天中國這個老牌的、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活力四射、國力強盛根本的原因。
解決了非公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原因和背景,我們就知道在非公經濟中建設紀檢監察組織及其開展紀檢監察工作,就不是為非公企業主或非公企業經營者設置的一只“攔路虎”了,而是為非公企業主或非公企業經營者更好地發展企業提供的“助推器”。企業的黨組織和紀檢監察機構與非公企業主、非公企業經營者的目標不沖突。非公企業搞不好,從小的方面說是企業主的損失,從大的方面說是國家的損失。常言說“小河有水大河滿”。也就是說,沒有非公企業的發展,那有國家的發展?搞清了這層關系,相信非公企業主不僅不怕在企業設立紀檢監察組織和開展紀檢監察工作,恐怕還擔心不能在自己企業內盡快設立紀檢監察組織和開展紀檢監察工作呢?
二、非公企業開展紀檢監察工作的機制創新
一個民族和國家要希望永葆青春,創新是其永恒的主題。在非公企業開展紀檢監察工作,實質上也就是一個制度創新的過程。因為非公企業的制度環境與原來國有企業的制度環境有相當大的不同,顯然原來適用于國有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經驗不能在非公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中繼續適用,這就要求我們應當不斷地對非公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進行大膽的創新。筆者認為,創新的核心應該集中在紀檢監察組織的設置、監督制度的完善和監督約束機制運行等三個方面。
第一,紀檢監察機構設置要科學。由于非公企業管理企業和職工的規章制度與管理黨員的規章制度基本上相同,即主要都是公司的章程和其他制度,因此在設立紀檢監察機構時可考慮將紀檢監察組織與其他相關機構合并。比如將紀檢監察組織與監事會、管理員工的監督機構(如企業的監察機構)等,可以幾塊牌子一套班子進行合并辦公。這一方面能夠避免機構繁多、人員重疊、工作重復的弊病,又能夠使企業的黨紀監督和企業的工作管理很好的結合,從而形成整體效能,提高管理效率和監督質量。同時也為企業減輕負擔,獲得企業主的支持和好感。
有人還提出將工會與上面的紀檢監察組織、監事會和管理員工的監察機構等合署的方法,筆者認為此方法不妥。因為工會在企業的性質與紀檢監察組織等監督機構有明顯的不同。工會在性質上既不屬于企業的管理機構,也不屬于企業的監督機關,工會實質上是企業職工的維權機構。把管理職工的機構與服務職工的機構放在一起,只能是不斷的制造矛盾和沖突。另外,為了防止非公企業的紀檢監察組織淪為企業主或企業經營者的傀儡或“御用工具”,應當將非公企業的紀檢監察組織實行“雙重領導”的機制。非公企業紀檢監察組織的書記和副書記的變動,必須要經過上級紀檢監察組織部門的同意,上級紀檢監察組織有權對非公企業紀檢監察組織的人員進行考察、培訓、獎懲,提出任免意見和調整建議,有權受理非公企業紀檢監察組織成員因行使職權而遭受打擊報復等問題的申訴、控告,以保護非公企業紀檢監察工作人員的合法權利。同時,完善非公企業紀檢監察組織向上級紀檢組織報告工作的制度,特別是對一些影響重大和突發性事件的處理,應當取得上級紀檢監察組織的同意或把關,以免發生“后遺癥”。
第二,監督制度的完善。在非公經濟中搞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顯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2004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根本就沒有在非公企業開展黨的建設的相關內容。可見,制定和頒布在非公企業中開展黨的建設的相關條例或制度,已成為當前非常迫切和必要的任務。盡早為非公企業黨組織定性、定位,使其組織存在和工作開展于法有據、有章可循。否則,非公企業真會成為黨組織的“死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空白點”。
非公企業內部建立規章制度,我們認為,應當主要側重于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建立財務監督制度。企業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其實就指的是有效的財務監督制約機制。當前有許多非公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監督環節薄弱,侵占企業資產和股東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特別是近年來非公企業有關職務侵占財產的犯罪案件激增。非公企業通過紀檢組織制定了監督制度,就可以堵死企業的漏洞,保證企業的安全和發展。二是要建立科學的人事管理獎懲制度。企業的靈魂是人,所以做企業工作其實也就是做人的工作。偷懶耍滑的員工必然受到懲罰,勤懇敬業的員工一定能得到獎賞。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鉆研激情,也才能使企業擁有源源不竭的動力。三是要完善廉政制度。嚴禁企業管理人員在開展業務活動中索要或收受對方的回扣、禮金、禮品。對于那些無法回絕的禮品,必須在必要的時間內向企業紀檢監察部門做出書面說明并立即上繳禮品。另外,企業在開展廉政建設時,應當使形式多樣化,盡量使廉政建設帶有文化的色彩。
第三,監督約束機制的運行。再好的制度也要由人來執行。沒有人來執行的制度,或者由人來胡亂執行的制度,其實與無制度沒有什么兩樣,甚至比沒有制度可能更差。中國人向來也很重視制度建設,但可惜的是中國人往往把執行制度的希望只寄托在“組織”的身上,忽視、甚至無視群眾的監督。結果要么使行使監督權的“組織”疲于應付在沒完沒了的事件之中,要么使行使監督權的“組織”成為“聾子的耳朵——擺設”。我們經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好制度要想得到很好的執行,就必須依靠和發動群眾,行使監督權的組織再根據群眾的檢舉或控告對問題作出有效的處理。可見,群眾—監督組織—群眾的邏輯關系,才符合一個良性監督機制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郭代習.非公有制企業黨風廉政建設淺議[J].黨史文苑,2005,(8):52-54.[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