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低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分析了農民收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農民收入;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38-02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支農惠農力度,農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提高。但農民增收難仍然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影響農民增收的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增加農民收人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
一、農民收入的現狀
1978—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l31元增加到5 153元[1],據報道,若按當年價格計算,2008年中國農民收入比1978年大約增長了35倍,若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了大約4.5倍[2]。可見,中國農村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下表的統計[3]表明,進入21世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仍然低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而且相對于城鎮居民收入而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多地受到市場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近來來,大多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農產品價格波動又比較大,導致農民收入增長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農民收入低的狀況持續存在。
從比較不同地區間的農民收入看,則有縮小的趨勢。近幾年來,中央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計劃和振興東北計劃,促進了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祁丹丹等比較2008年和2005年地區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發現[4],中部和東北地區2008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5年增長了50.1%,西部地區增長了47.9%,東部地區僅增長39.8%。最先發展的東部地區農業發展潛力較小,增速緩慢,落后的中西部和東北部農業發展空間較大,同時在國家傾斜性優惠農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從而地區間農民人均純收入有縮小的趨勢。
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的原因
1.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中國許多地方自然條件惡劣,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從而使得農民收入較低。
2.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文樂樂等認為[5],現階段中國農民收入主要有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兩類,農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依賴于這兩類收入的增加。在這兩類收入當中,從事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大大高于農業所得收入。中國許多農村的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導致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3.農村勞動力的整體受教育程度低。現階段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還不高,就業觀念和工作能力均受到了較大限制,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技術在生產要素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的今天,如果農村勞動者受教育水平不能得到很好改善,將嚴重影響農業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推廣應用,從而導致農民貧困和收入增長緩慢。
4.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轉移。許多地方的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滯留著大量綜合素質并不高的剩余勞動力,而且城鎮化進程又相對滯后,非農產業發展受阻,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減弱,農民從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相對減少。
5.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從現實情況來看,許多地方的農村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而且一些地方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拉大,自然就導致了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6.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國家增加對農業投入,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農業效益,而且還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和提供農業生產之外的就業機會,因此,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不足也影響了農民收入提高。
7.農村體制因素也制約了農民收入增加的。影響農民收入的現行體制因素諸多,極為復雜,主要有: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如戶籍管理制度,一些大中城市制定的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等。二是現行的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農業的必要的金融支持,制約了農業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思考
1.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強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引導,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這是增加中國農民收入的前提和首要環節。勞動力素質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在同等的外在條件下,一個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能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就業機會多,報酬相應也高。因此,要促進農民增收,就要抓內因,著力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2.改造傳統農業。要實現農業的大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盡快地建立起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多層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農業推廣體系并完善各推廣機構的運行機制,增強推廣活力;要解決好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要立足于市場,大力發展各種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3.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增收。一是要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發展民營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探索、推行以吸納農村勞動力為主旨的工業化道路;二是要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為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的環境。
4.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要強化意識,采取綜合措施,防治源頭污染,堅決制止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做好工業發展的規劃與布局,引導和鼓勵工業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加強對農業廢棄物、生活廢棄物、畜禽糞尿和秸稈等的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進一步研究深化水產養殖技術,盡快降低水產養殖自身所產生的污染程度,改善水質;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和行為,極力保護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5.因地制宜,實施移民。對一些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地區的農民,實施移民的富民政策。同時,要十分重視移民扶貧的后續扶持工作,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幫助移民戶建立穩定的增收渠道。
6.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并著力于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7.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著力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在實行城鄉統籌戰略和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從推進新農村建設入手,深化對三農領域的全面改革和全方位支持,全面求解三農和農民增收問題。幾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把三農問題,農民增收問題放到了突出位置,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
參考文獻:
[1]熊廣勤.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研究[J].北方經濟:綜合版,2010,(6):11-12.
[2]顏虎,吳小鳳.淺議城鄉收入差距[J].致富時代:下半月,2010,(6):41.
[3]饒文山.中國農民收入現狀分析[J].知識經濟,2009,(10):37-38.
[4]祁丹丹,王青.加入WTO以來中國農民收入變動趨勢分析及收入預測[J].新疆農墾經濟,2010,(7):29-33.
[5]文樂樂,廖雨萱.農民收入決定因素的計量分析[J].湖南農機,2007,(7):39.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