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對城市特色問題的分析,指出城市特色建設的出發點是城市對于其鄉土性的傳承。城市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必須根植于所在地域的自然特性、城市的歷史及社會文化特性。通過對城市鄉土環境的評價的研究,制定相關相關規劃策略及設計導則,并在實際建設中加以運用,營造出城市的個性特色。
關鍵詞:鄉土性;城市特色;自然特性;人文特性;可識別性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161-03
引言
走過不少城市(鎮),常有似曾相識之感。這些城市盡管從地域上來說相距千里之遙,但缺乏各自的地域或文化特性。毫無特色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大問題,原因何在?歸根結底,因為它們缺乏其特有的個性和意義象征,因此也就缺乏可識別性[1]。這種個性和意義應來自于城市從所處地域中所汲取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性,城市的建設背離了自身所在地的鄉土特征,是當今中國城市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建設有特色的城市,必須走一條鄉土之路。
一、城市特色的鄉土之根
(一)鄉土釋義
“鄉土”所涵蓋的是一個非常寬廣的領域概念。其基本釋義有二:一指本鄉本土、故鄉,意指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先秦《列子天瑞》中的“友人去鄉土、離六親”是我國最早提出“鄉土”一詞的文字記載;二是泛指地方,《晉書·樂志下》有云:“鄉土不同,河朔隆寒。”[2] 從其基本含義可以看出,鄉土的范圍可以從部落到村、市、縣、地方,甚至國家,有狹義的和廣義的理解。人們認同故土、辨別他鄉,是因為每個地方有著有別于他方的區域特性,即其鄉土性。鄉土性不僅存在于鄉村,同時也存在于城市和野外自然環境。從廣義上講,它不僅僅屬于物質或視覺范疇,而且涵蓋了一個地區所具有的地域自然特性和由此衍生出來的人文特性,與人類文明發展關系密切。一般地說,它是當時、當地人們整個生活方式的反映,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3]。
(二)鄉土性與城市特色的形成
城市依托于某一地域而存在,與區域其他組成部分密切關聯,它脫離不開自然賦予的物質特性,又不僅限于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所處自然地域所孕育的人的創造使得城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出基于自然特性的人文特性。
城市的鄉土性除了其自然特性外,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城市建成物質環境特性,包括城市生態系統特征、其歷史及現存的形態特征、建筑特點及街區特征等;城市的文化環境特性,包括歷史文化、藝術等;城市的社會環境特性,包括經濟、生活方式、民俗民風、交往等;同時,還包括其動態發展。正是城市所具有的鄉土特性,使城市具有了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和意義,也使它具有了可識別性及特色。從這一角度而言,鄉土性的保持,是城市特色的基本策略之一。
中國城市環境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不斷弱化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全球城市網絡系統中社會文化的交互影響越來越強,市場主導背景下利益的驅動使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特性、物質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性逐漸轉化,一些快速而短期性的建設模式忽略了城市所處區域自然特性的因素及根植于特定環境的社會文化因素,其結果使城市與所在地域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有機聯系被割斷[3]。利益驅動下的市場開發和建設往往著眼于眼前的個體物質利益,而不可能兼顧城市及其所在地域的整體利益,極易忽視該地域的自然承載能力和文化傳承 [4]。城市的綠地系統、歷史街區等對于城市特色建設至關重要的因素恰恰難以從經濟角度激發市場,吸引投資,因此常成為經濟利益的犧牲品,得不到有效保護和發展[5]。作為城市象征意義及其社會生活的載體,城市的空間特征一旦由大量的外來因素所占據,并且在眾多城市中同時出現,必會同時引起歷史文化的延續被割斷,各城市自身的個性特征極易消失。
二、城市特色建設的鄉土之路
大量中國城市中,在漫長歲月中積淀出的城市形態和傳統文化等鄉土特征正在逐步消失,必然城市個性消亡,城市特色的建設面臨巨大挑戰;同時,短期行為的快速建設極易形成城鄉間的對立,割裂城鄉及所處地域其他組成元素的聯系,使城市的個性發展失去立足點,有違“城鄉一體化”的總體目標。
城市的特色喪失因鄉土性的缺失而起,脫離了原有鄉土之根的城市建設,其特色無從談起。重新認識和傳承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挖掘其鄉土根源,是一條值得思考的途徑。
(一)基于鄉土性廣義理解的城市建設
在城鄉一體化的建設背景下,應從廣義角度深層理解鄉土的內涵,將城市與其所處的區域視為一個有機體,遵循復合系統原則進行研究和規劃,深入挖掘城市特色營造的根本依據,保證城市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基礎,立足于其鄉土性進行研究、規劃設計與建設。
(二)城市鄉土環境的要素評價與應用
城市特色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由于對具體城市處在區域鄉土特性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其物質及文化上各項組成要素的量化研究,使得鄉土性的傳承在規劃設計與建設中無所依據,只能局限于功能性的規范指導或表面的視覺效果,城市的建設無法成為高效運作和區域自然肌理及文化傳承的結合。與理論研究相對應,城市鄉土性的缺失還在于規劃建設過程中的技術的繼承和更新問題。一方面由于觀念局限可能導致規劃與設計中對傳統元素和技術的忽視;另一方面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等客觀因素也對此有所制約。
談論城市特色的喪失時日并不為短,然而問題日益嚴重,泛泛而談或大聲疾呼并不能成為城市特色喪失問題的解決途徑。對于專業規劃設計人員而言,如何使專業理論與技術的應用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是在城市規劃建設角色鏈中得以發揮真正作用的要素。因此,切實可行的研究與應用勢在必行。必須針對具體城市處在區域物質及文化上各項組成要素進行量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規劃策略及設計導則。在這一過程中,建立完整的環境特征評價體系并切實貫徹運用十分重要。根據對城市鄉土性的基本分析,筆者認為,對于城市環境特征要素的量化研究應包括城鄉環境的生態狀況、空間體系評價、城市社會生活和人文環境幾個部分。
1.城鄉環境的生態狀況評價。如地理特征、植被及其他生物的多樣性等。鄉土性離不開生態基礎,應建立城市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紐帶,保持兩者間的有機聯系和完整性,形成滲透交融、具有地域內原有自然特性的生態網絡[6];在城市中應以原有自然環境中的物種特色和配置模式為基礎,結合自然基質,組織城市與鄉村的綠色廊道和物種聯系,建立城市區域自然環境斑塊,從而形成良性循環[7]。同時,分析研究城市及區域在發展中的可承載能力,尋求城鄉之間在空間資源上的快速整合,以使城市建設可持續。
2.城鄉環境的空間體系評價。包括城鄉間的空間聯系、城市肌理、城市公共空間特性、城市街道及建筑物形式特點、城市標志物的個性等。具體應用中,應基于原有區域景觀格局使建成與自然區域成交織漸變形態,形成良好過渡;以原有城市肌理的分析研究為基礎,進行城市空間體系的組織,漸進發展,形成有機的空間格局,保持原有區域空間特征;人工物的建造活動應順應自然,符合環境特點和歷史傳統。一方面,研究城市的起源和歷史文物及街區等物質財富的特性,繼承和發揚城市在物質形態上的傳統和地方特色。城市中的文物古跡、傳統街區和綠化環境,以及某些傳統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定自然環境影響下長期形成的風格,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優秀物質文化遺產,并已成為城市的識別物,應加以繼承和發展[5]。另一方面,在新的規劃與設計中可提取相關元素進行創新,走“新鄉土”之路,更為真實地表達新的建成環境與原有城市肌理之間的關聯[8]。使城市在物質形態上的鄉土性得以延續,加強城市的可識別性。此外,還應注意從傳統的建造技術中汲取有用經驗并加以發展,作為城市鄉土性建設的技術支撐。
3.城市社會生活評價。包括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基礎、生活方式及民俗活動等。通過這些鄉土性要素指標的衡量與運用,權衡市場利益與城市總體利益,保持城市社會生活氛圍的鄉土性,體現不同城市的傳統,形成顯著差異從而構成獨特的城市個性形象[9]。
4.城市人文環境評價。指長期文化積累所形成的特性,包括其歷史沿革、文化脈絡與藝術類別與特征等,正是這些文化特性構成了一個地方的鄉土情誼,使居留各其情依依,離去者有故土之思。
(三)基于鄉土性研究的政策與建設管理
在當今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作為城市建設的的主導者,政府的政策及其管理措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政府、規劃設計人員與公眾組成的三角形角色鏈中,專業理論和技術在衡量各項因素和制定政策的過程所起的作用仍然可有很大改善空間。
在政策管理層面,應對鄉土性問題密切關注,中國的城市發展應立足于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需要時刻關注腳下的這片土地[10]。首先,應基于城市鄉土環境評價,對城鄉的整體形態及文化建設進行長遠戰略性部署,健全各種規劃建設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的基礎上,確保城市的建設在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傳承地域特征;其次,對城市特色建設的研究、保護與建設資金給予全面支持和保障;第三,在各方利益和作用的權衡方面應進一步完善,重視公眾對于屬地感的需求以及專業知識的指導與支撐作用,以使各方力量在保持鄉土性和城市特色營造的過程中起到最大效用。
結語
城市的特色及其生命力在于多樣化與個性化,其根本保證在于其鄉土性的保持。城市的加速發展、全球化等因素固然帶來一系列沖擊,然而客觀因素最終因主觀因素而起作用,因此,建設城市特色,必須將城市的鄉土性問題置于時代背景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評價和研究,并付諸實踐,走自己的鄉土之路,使城市的發展從容應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流和沖突,才能營造出城市的個性特色。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6-7.
[2]夏征農.辭海:縮印本[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15.
[3]肖達,張捷.在全球化進程中大城市周邊地區的演變與發展[J].城市規劃匯刊,1998,(5):63-78.
[4]Lichfield N.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5.
[5]阮儀三.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J].上海城市規劃,2004,(6):11-14.
[6]劉濱誼,溫全平.城鄉一體化綠地系統規劃的若干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07,(1):84-89.
[7]鄭醉文,沈清基.基于用地多樣性評析的城市生態建設及規劃調整[J].城市規劃學刊,2008,(5):7-60.
[8]支文軍,朱金良.中國新鄉土建筑的當代策略[J].新建筑,2006,(6):6-82.
[9]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182.
[10]孫施文.中國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J].城市規劃學刊,2005,(3):9-17.
Discussion on City’s Vernacular Way and Creation of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GUO Co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 of city,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succession of vernacular characteristic is the basis for creation of city’s distinguishing feature.Th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cultural features must be emphasized in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in order to keep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a city.Base on evaluation of a city’s vernacular environment,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design disciplines should be outlined and be applied into the practice so as to create the city’s unique feature.
Key words:local characteristic;city characteristic;natural feature;humanity feature;identifiability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