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獻資料法研究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拓展訓練的相關教育思想。將拓展訓練與古代教育思想結合,豐富了拓展訓煉的理論體系。拓展培訓利用復雜的自然環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項目,讓參訓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磨煉意志、完善人格、挑戰自我、熔煉團隊”的目的。如今,拓展培訓又被稱為是“自我突破人格培訓”,是現代人和現代組織全新的學習方法和培訓方式。
關鍵詞: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拓展訓練;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297-02
拓展訓練從在中國出現發展到現在,其理論體系及相關研究已越來越完善。拓展訓練中體現出來的體驗式教育思想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這種教學方法更加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展,使學生在非傳統課堂教學的環境中親身的去學習和感受,得到提高。這樣的教育思想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就已有所體現。
一、拓展培訓的概念
1.拓展培訓的概念。拓展培訓源于英文Outword-bound,原意為一艘小船駛離平靜的港灣,義無反顧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戰。拓展培訓是體驗式培訓方式,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分支,它與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培訓方式有著很大區別。拓展培訓利用復雜的自然環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項目,讓參訓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磨煉意志、完善人格、挑戰自我、熔煉團隊”的目的。
2.拓展培訓起源。拓展培訓起源于二戰。在二戰中,英國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人襲擊,許多年輕海員葬身海底。通過觀察,人們發現能夠逃生回來的海員都意志堅強、求生欲望強烈且協作能力強。經過戰爭中的經歷、思索,德國人庫爾特·漢斯創立了“阿伯德威海上學校”,利用一些自然條件及人工設施,訓練年輕海員的海上生存能力和船遇險后的求生技巧,使他們的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煉。這是拓展培訓的雛形。
二戰結束后,這種訓練方法和創意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人們認為,這種訓練方式可以延續下來并引用到其他領域。于是拓展訓練的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被推廣開來,訓練對象由最初的海員擴大到學生、軍人、企業職工、國家公務員等群體,訓練目標也由體能訓練發展到人格訓練、心理訓練、管理訓練等。
中國香港于1970年成立了香港外展學校。1995年,戶外體驗式培訓由北京的“人眾人”拓展訓練公司(現在的“人眾人”教育集團)引入中國。“拓展訓練”一詞是最早將其引入國內的“人眾人”培訓機構對其的命名,也是“人眾人”的注冊商標。
二、拓展培訓的應用范圍及理論基礎
隨著拓展培訓的不斷發展完善,除了作為戶外運動的分支,拓展培訓還與許多別的學科交叉聯系,例如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哲學等等。這些已經發展成熟的學科在拓展培訓中加以運用發揮,將拓展培訓的運用范圍大大擴大,從簡單的軍事生存訓練發展到管理培訓、教育培訓、心理培訓等等范圍,參訓人員也得到增多,涉及各行各業。
提及拓展培訓的理論基礎,首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體驗”一般用來表示人們在獲取經驗和產生行為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認知頓悟、反省內化等心理活動。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將管理的理論,運用于拓展培訓。關于管理學中的“溝通”、計劃制訂、領導、組織、控制等理論,都在項目中有所體現。
1.作用。拓展培訓的作用,在于他與常規教學的不同的情景設置,給參訓者帶來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拓展培訓自然、“險峻”的情景設置,滿足了人們的冒險的需求,讓參訓者可以再安全的前提下去冒險去體驗,以從中感悟到各種理論,發掘自身潛能。有學者說:“拓展訓練創造了一種非常態的情景,從這樣的情景可發現自身平時意識不到的缺陷、盲點和潛力,使人強烈的體驗到個人奮斗的成就感和集體作戰的愉快感,這對以后的工作和學習將起著正遷移的作用,使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將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的生活。”(于振峰、王晨宇《關于將拓展訓練融入體育教學的理論》)
2.優點、好處。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社會文明程度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拓展培訓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研究拓展培訓,我們發現拓展培訓極大的激發了參訓者的個人潛能,使人身上最出色的部分得到升華。總結來說,拓展培訓有如下好處:(1)有利于幫助參訓者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2)有利于培養參訓者挑戰自我、不畏困難的能力。(3)有利于培養參訓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4)有利于強化團結協作意識。
三、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拓展培訓的體現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
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溫故知新”、“身體力行”都是儒家一貫的教育主張。“溫故知新”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能得到新的體會。也是說回憶過去,能更好的認識現在。“身體力行”是說親身體驗,努力實踐。
在拓展培訓中,培訓師會不斷地誘導參訓者去身體力行地完成培訓項目。在分享過程中,溫故知新的方法也是時刻存在的。培訓師不斷地引導參訓者回顧項目進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用簡單的、大家熟知的道理進行分析,使參訓者得到新的體驗和感受,從而得到提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說給他一條魚,不如教授他打漁的方法。同樣在教學中應當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鉆研,使學生充分領悟知識。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認為老師應當循循善誘,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對于這句話,東漢鄭玄的解釋比較確切,他說:“孔子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后啟發為說之;如此,則識思之深也。說則舉一隅以語之,其人不思其類,則不復重教之。”(何晏《論語集釋》引鄭玄注)這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讓學生主動來思考,只有在學生處于想懂卻懂不了,想說卻說不出的狀態時給以誘發引導,這樣教學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以這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好的學習。
這種老師對學生不斷誘導,啟發其學習的方法在拓展培訓中有很大的運用。培訓師在培訓過程中對參訓者不斷啟發誘導,讓參訓者在培訓過程中領悟到要學習到的知識。
在教學方式上,孔子多采用對話方式,提倡內省。在《論語·八佾》中記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在對話中,孔子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予子夏,而是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的觀點,令子夏自己去體會。《論語·公冶長》記載了另一段對話: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在這段對話中,孔子并不先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是在弟子們闡述完自己的觀點后,不對弟子觀點進行評說,只表明自己的觀點,讓弟子自己去思考。
這樣的教學方法在拓展培訓的分享過程中得到了體現。拓展師在完成項目過程后對參訓者進行分享的過程,讓每位參訓者都發表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再點明培訓項目中的知識點,讓參訓者得到最深刻的知識體驗,以達到最好的培訓目標。
2.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曾說過:“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離婁下》)這句話是說,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知識,會掌握的比較牢固,掌握的牢固,就會積蓄的很深,積蓄的深,就會取之不盡,左右逢源。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要獨立的思考。
在拓展培訓中,處處體現著要參訓者自己學習知識,在項目過程中自己體會到團結協作、勇于面對等素質,通過這種深刻的體會將這些素質轉化成參訓者的自身素質。
(二)墨家的教育思想
1.墨子的教育思想。《經上》曾經指出:“知、聞、說、親。”《經說上》有解釋說:“知:傳授之,聞也;方不障,說也;身觀焉,親也。”這是說,人的知識來源有三種:一是親知,就是親身經歷得到的知識;二是聞知,就是傳授得來的知識;三是說知,就是推論得來的知識。在這三種知識來源之中,“行是知之始”。親知是一切知識的根本,聞知與說知在親知的基礎上發揮作用。
親身經歷以得到知識,是拓展培訓的精華所在。參訓者親身參與到各種培訓項目中來,在各種環境和各種條件下不斷地經歷、體驗,以得到關于事物的親身感受和見解,從中感悟到培訓項目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學習和提高自身素質。
2.莊子的教育思想。莊子的思想中表現出了三種認知方法和途徑:感知、思辨和體悟。從教育方面來考慮,這說明學生學習知識是逐步發展的。在這一認識途徑中,有很重視學生的認知過程,重視個人思考。
莊子的思想中有效法自然的自然美育觀。他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者,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知北游》)
莊子的這句話,這種效法自然的方法從教育方面來理解可以說學習不是單一的讀書,環境對學習的影響很大。這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書房,在實踐中學習,并且對于他們對自然的觀察、獨立思考,努力從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在拓展培訓中,正是運用這種效法自然的方法讓參訓者走出教室、走出辦公室,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各種培訓項目,使得參訓者在自然環境中感悟到知識和哲理。
四、結束語
拓展訓練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涵著極高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拓展訓練不光注重學生能學習到的知識內容,更注重學生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學習。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拓展訓練思想、方式的體現。將古代教育思想中觀點和拓展訓練結合,豐富了拓展訓練的理論體系,可以更好地發展中國的拓展訓練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邱椿.古代教育思想論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2]錢永健.拓展訓練[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
[3]于振峰,王晨宇.關于將拓展訓練融入體育教學的理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
[4]張傳燧.解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5.
[5]陳建翔.拓展訓練拓展自我[J].父母必讀,1996,(9).
[6]童傳東.拓展訓練與體育教學的融合[J].中國學校體育,2006,(9).[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