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不同于學校教育,有自己獨特的特點。課程開發更加注重實踐性;課程開發的對象以務農勞動力為主;課程的開發具有動態性;更具有地方特色等。要真正體現新農村社區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必須使課程內容的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必須利用本地的人力資源優勢、必須充分反映地方和區域特色、必須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必須使課程的實施形式多樣化等。
關鍵詞:新農村;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特點;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64-02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培育和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那么,什么樣的農民才是新型農民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應當就是新型農民的內涵。我們只有把八億農民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為人力資源,才能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素質靠什么?靠教育、靠培訓;靠扎扎實實的農村社區教育。而農村社區教育是通過各類社區教育課程具體實施的,因此,農村社區教育課程作為農村社區教育的核心,它的開發將有助于農村社區教育的規范化發展,對培養新型農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
一、新農村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特點
1.課程開發的對象以務農勞動力為主,重點關注弱勢群體。何為務農勞動力,主要是指從事種植、養殖的農業第一線農民。自從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許多農民靠自己的聰明和勤勞,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快富了起來。然而,仍有一部分農民想富不會富,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基本上還沿襲著傳統的作業方式,只憑勤勞和一腔熱情,缺乏應有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為改變這一現狀,課程的開發以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為主,并做到有針對性的培訓。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村,老人和殘疾人,可謂是典型的弱勢群體。農村社區教育不能遺忘這些基本喪失或喪失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應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因而,課程的開發以家庭副業和加工業培訓為主,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在不同崗位從事力所能及的的工作。
2.課程開發注重實踐性,提高農民的操作水平。農村社區教育課程是為滿足農民實際需要而開發的,社區教育課程以提高農民職業能力和發展個性為主要目的。因而,要選擇知識性和技能性強的課程,盡量使課程學習具有可操作性,讓農民學以致用。由于開發著眼于學員和社區的需要和興趣,很容易忽視學科和專業領域的核心知識。這就要求社區組織課程開發時,在充分考慮農民和社區實際需要的基礎上,要按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來編寫教材,以確保教材的學術性。課程展開的方式在強調實踐性同時強調體驗性,重視基于農民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歷的學習方式,所謂“大樹下的培訓”、“田間地頭的培訓”、“建在農場、苗圃的教師”的培訓模式是新農村社區教育的基本模式。
3.課程開發充分發展了農民的個性。在農村社區教育中,農民的資質、程度、特點和個性有很大差異,他們的要求千差萬別,愛好和興趣各不相同。社區教育課程開發者主要是長期深入當地實際進行指導的專家、社區學校教師和農民,他們最了解當地的實際,不僅能考慮多種因素(如當地的氣候、土壤),還能根據農民的接受水平和個性發展的需要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有些農村社區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跟蹤調查結果,在開設禮儀常識、社會生活必備知識、創業技巧等課程的基礎上,鼓勵農民根據自己的愛好分別參加由社區組織的舞蹈、演講等小組活動,農民通過自主選擇這些設置靈活、內容豐富多彩的課程,使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還在選擇中發現了自己的潛能。
4.課程內容的開發隨農民發展需要和需求變化不斷調整。農村社區教育課程內容要根據人的發展需要,要根據社區的發展需要進行不斷調整,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脈搏與人們的生活、社區的發展跳動相一致。學校課程重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為學生發展打好基礎,具有基礎性、相對穩定性的特點;而農村社區教育課程更多關注的是人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課程開發是按農民的需求設置的,農民有充分的選擇權。農村社區教育課程比學校課程更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課程內容與現代生活、現代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更緊密,這使得農村社區教育課程內容領域寬泛、實用性強,更貼近農村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因此,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是隨農民發展需要和需求變化而不斷調整的。
5.課程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體現本土化特征。農村社區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既有全國、全省各地普遍共同的內容和要求,但主要是根據社會、經濟、文化的需求和條件。社區的文化積淀不同,居民的學習需求、發展目標不同,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具有不同的特色。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社區,人們的開放意識較強,課程資源開發比較豐富,具有地方性和超越地方性相結合的特點,課程內容的層次、廣度比較精致和多樣。而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社區,課程資源開發一般根據當地經濟條件、文化歷史資源、獨特的地理物產資源和特色產業資源等狀況,設置具有當地產業特色的實用技術類社區教育課程。所以,農村社區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都充滿鄉土氣息。
6.課程資源開發的評價標準富有彈性。基于農村社區教育對象的廣泛性與目標確定的自主性,因此,課程資源開發的評價以是否滿足了學習者的需求為依據,以學習者的參與積極性、廣泛性、自主性作為評價內容,以農民是否歡迎,是否促進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新農村建設為標準。所以,它的評估標準具有彈性化的特點。
二、新農村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發展路徑
1.課程內容的開發必須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當前農村社區教育課程內容的開發不夠豐富,我們必須以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社區教育的發展為依據,以農村社區具體情況分析為前提,進一步開發農村社區教育課程內容,增強其針對性和實用性,以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階層居民的不同學習需求。為此,上海師范大學黃云龍教授提出了一套“四大類26門” 社區教育課程內容基本體系的構想。黃教授所提出的課程內容基本體系主要包括文化科學知識教育課程、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課程、公民素質教育課程和家政教育課程四大類。當前農村社區教育課程內容完全可以以此為鑒,并在此基礎上加快課程內容更新改造的速度,開發多樣、豐富的課程資源,發展便捷式、菜單式的課程模塊,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學習者的需求,更加富有影響力和吸引性。
2.必須依據當地的產業特色進行課程開發。新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既要關注農民的生活,也要關注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要通過訪問當地鎮(街)領導,與產業協會、重點企業負責人座談等方式,了解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方向,確定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方向。有些農村地區已經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群體,并建立了產業協會,這些產業協會作為區域性的行業同盟,具有信息優勢、專業技術優勢和網絡優勢,農村社區教育要利用產業協會的這些優勢,開發出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農村社區教育課程。
3.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必須利用本地的人力資源優勢。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僅靠農村社區教育中心幾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進行“融智”,必須利用本地的人力資源優勢。首先,利用當地中小學開發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機會,動員他們以本地的首要特色和文化特色作為課程資源,借助中小學的力量開發農村社區教育活動課程。其次,利用當地農技站的科研力量和與之合作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開發技能培訓課程,尤其是教材的編寫。再次,借用本地的特殊人才,開發特色課程。有的村和社區里有一些特殊人才,如書法家、樂器愛好者等,他們中一些人熱衷于傳播自己的技藝,農村社區教育機構應利用他們的一技之長,開發特色課程。第四,課程開發和實施者要聯合相關部門,深入了解農村、行業或農業科技變化的問題和最新動向,收集相關資料,及時納入課程內容之中,修訂、編寫課程。
4.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必須充分反映地方和區域特色。中國地緣廣闊,各地農村自然資源、人文環境以及優勢產業等各異。有些地區的畜牧業比較發達,有些地區的林果業占重要地位,有些地區的漁業資源比較豐富,有些地區以手工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有些地區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等等。因此作為主要為各地農業服務的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就應當因地制宜,以各地擁有的資源和具有的優勢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的收入為中心,充分反映地方和區域的特色,從而真正體現農村社區教育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
5.必須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要因地制宜,專兼結合,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要以必要的專職人員為骨干,以兼職人員和志愿者為主體,組建一支適應農村社區教育需要、富有社區教育特色的管理隊伍和教師隊伍。專職人員主要是在社區內的教育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員中統籌安排,兼職人員按照開展活動實際需要臨時聘用。農村有一大批熱心于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甘愿奉獻的志愿者,他們有在職的工作人員,也有離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他們是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極其寶貴的財富和資源。
6.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實施必須體現多樣化。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實施形式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成人能接受的培訓方式。首先,要正確選擇培訓地點。成人一般也希望學習新知識,但他們又往往不愿意走進校門,主要是他們普遍有一種“學校恐懼癥”,他們怕學不好,怕考試,怕老師。這種恐懼,在農民身上表現尤甚。因此,農村社區教育課程的實施地點盡可能設在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或工作場所。如茶制作培訓班設在茶山上;把健美班開在公園里;把餐飲服務班開在飯店里;把花木培訓班開在苗圃里等。其次,要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成人學習也要講究方法,運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演示、游戲的教學方法,把他們帶回到童年的美好時光,這能促使他們更好的學習。同時,也可通過活動式、展示式、沙龍式等綜合方式,實施農村社區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卲宏.社區教育新視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黃云龍.社區教育管理與評價[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