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題通過對有關城鄉統籌模式進行深入性研究的基礎上,從總體上來把握現象之間的邏輯關系,從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將城鄉統籌的理論思維轉化到政策的調整和實施中去,解決理論思路與政策研究兩張皮的現象,通過對各地城鄉統籌模式的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城鄉統籌;模式;研究評述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10-02
城市和鄉村是隨著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的發展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從空間地域上產生了分離,并在多方面的作用力下產生了一系列的城鄉差別。隨著經濟的發展重點、結構、戰略的轉變,城鄉之間的對立關系將趨于融合。
一、國內有關城鄉統籌模式的研究現狀
目前,城鄉統籌發展是近年來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一項新的歷史性課題。根據對城鄉統籌的研究城鄉統籌的定義應該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城鄉差距拉大),城鄉互動發展,以實現“城”、“鄉”發展雙贏為目的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國內對城鄉統籌的研究已經成為當前城鄉關系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其中代表性成果有:
張俊衛(2008)提出的“2+8模式”。他從城鄉總體規劃的角度提出城鄉統籌的“2+8”分析框架,其內涵是:“兩大途徑”指以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途徑,實現城鄉統籌的總體目標;“八項內容”指產業發展統籌、空間布局統籌、土地利用統籌、居民點體系統籌、環境保護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社會事業發展統籌、體制改革統籌?!皟纱笸緩桨隧梼热荨笔菍Τ青l統籌發展研究的整合和集成,融入了城鎮總體規劃思想,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科學合理的、便于操作的分析框架。其中“兩大途徑”是作者根據國家解決三農問題政策的總結,“八項內容”則是從規劃專業角度所做的分類,便于規劃技術人員在實踐過程中借鑒和應用。
劉維新(1996)從蘇南地區的實踐中提出了“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其內涵是: (1)在小城鎮建設的同時,集中開辟“工業小區”,將鄉鎮企業通過調整改造集中在該區,以解決“村村冒煙”與環境污染問題;(2)將鄉鎮企業的職工遷到小城鎮居住,從離土不離鄉變為離土又離鄉,使之成為城鎮居民;(3)將過密的自然村,通過統一規劃進行合并,把宅基地返還于田,以增加耕地面積。該模式優點在于:使得舊城改造得以有序實施,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和鄉村城鎮化進程,同時也提高了土地的優化和利用效益;促進了農業生產上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洜I。從生態角度講“三位一體”理論減少了污染,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力,節約了土地。
王卓祺(2007)從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及國際的經驗比較分析了三種城鄉統籌模式:第一種模式:“工業區+地產發展模式” ,即工業園區和房地產配套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沿海及城市近郊較易推行,見效快。但從本質上看不是發展農村及農業,開發區+地產發展模式造成農村依靠外力發展起來,這樣結果勢必會對農村及農業連根拔起。第二種模式“農業現代化模式”,即通過用現代化耕作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現代化加工手段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該模式的挑戰在于土地重劃的利益公平分配方面。第三種模式“新農村發展模式”即用新的觀念來指導農村的建設,這種模式最為困難,但符合全球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能真正體現城鄉統籌。三種模式相比較而言,第二種模式和第三種模式更適合中國目前的城鄉關系,這兩種模式體現了農村發展的本質和關鍵。采用“新農村發展模式”需要注意不可操之過急,因為該模式是一項長遠的社會改造過程,是中國城鄉統籌工作的發展趨勢。
方堃(2009)從供給方式角度提出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模式:即主張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和社會籌資共同作用于農村發展,由多元主體合作供給農村公共服務。這種模式克服了農村公共服務由國家單方供給的弊病,將農村公共服務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和社會籌資三方面力量進行優勢整合,從而達到改變服務質量,形成多方位治理的合作網絡,促使政府對農村公共事務的管理由 “善政”向多元化“善治”的模式轉變。
不同地區在實踐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區域特征的城鎮化模式。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主要有三種模式,即蘇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上海模式。
蘇南模式:主要特征是:(1)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2)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3)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政府除提供制度和政策環境外,還通過制定發展規劃、戰略引導投資者進入,奠定蘇南地區發展的基礎。(4)蘇南模式把工業化放在城市發展的首位,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形成了工業化支撐新農村發展的新格局。
珠江三角洲模式:它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外資、民間資金和政府投入等多元投資拉動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進程大大加快,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上海模式:該模式在對中心城區和郊區的功能明確定位以后,把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納入建設上海國際化大都市中,將經濟發展、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從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同時,還打破了舊的體制障礙:(1)加快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和發展了城鄉統籌的就業服務體系;(2)加快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構建出一套適應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3)改革完善戶籍制度,努力讓農民自由進城和遷徙的權利;(4)改革完善土地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5)探索改革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使農村管理與城市化、法治化接軌。
二、國內城鄉統籌模式研究的評述
目前,中國的專家和學者們已經基本理清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內涵,包括對城鄉進行統一籌劃,重構城鄉關系,重建城鄉平衡,調整城鄉利益關系,平衡城鄉權利和發展機會,縮小城鄉差距,淡化城鄉概念,實現城鄉有機聯系,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環境質量在逐步提高和改善的基礎上不斷接近。研究者對城鄉統籌的背景、內涵、意義、面臨的問題、基本條件、制度性約束、指標體系、區域性特征等進行了總體性描述和分析。
三、城鄉統籌模式研究給中國城鄉統籌工作的啟示
通過研究發現城鄉統籌受約束于以下五點:(1)城鄉差異既城市和農村差異;(2)人文素質差異既城鄉文化差異、沿海和內地的文化差異;(3)地理位置差異既東西部差異、沿海和內地差異;(4)地區差異既山區和平原差異。(5)政府決策水平的高低。這五點就是城鄉統籌工作關鍵,因此各地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找出限制本地城鄉統籌工作的根本所在,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分步驟的加以規劃實施。
基于對城鄉統籌模式的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城鄉統籌的主體和關鍵還是農民本身,因此城鄉統籌的重點應該在于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讓富余的農村人口在農業領域就業,這也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二是應在未來幾年內加大社會性組織、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充分調動地方及民間力量參與共同促進落后地區和農村發展。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和農民一起參與新農村建設,是克服城鄉垂直布局弊害。三是通過推廣科學技術來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解決城鄉信息不通、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暢的問題,為城鄉之間搭建一個互動的平臺。四是建立一個穩定的財政支持機制。我們在對蘇南、珠江三角洲、上海城鄉統籌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是農村迅速發展的關鍵。因此要積極采取多渠道引導資金、直接參與開發農業,形成以政府投資為引導、社會團體投資為主體、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投資體系。五是城鄉統籌要求各級政府要科學決策,根據地區優勢進行要素整合、優化。以促進城鄉統籌工作的順利實施。采取因地制宜和適當分區集中的原則進行,將是中國村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特點,這樣有利于資源的配置,便于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有效供給。
參考文獻:
[1]周成倉.城鄉統籌與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1).
[2]張俊衛.城鄉統籌發展的“2+8”研究模式[J].規劃師論壇,2008,(10).
[3]張向生,張震.國外城鄉統籌理論與實踐對中國的啟示[J].社會觀察,2008,(3).
[4]柳思維,晏國祥,唐紅濤.國外統籌城鄉發展理論研究述評[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6).
[5][香港]王卓祺.城鄉統籌發展模式比較[J].開放導報,2007,(12) .
[6]劉維新.城鄉一體化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J].城市發展研究,1996,(6).
[7]張晴,羅其友,劉李峰.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的做法與經驗[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2).
[8]李峰峰,周意.城市化理論二元結構分析框架文獻述評[J].城市化研究,2005,(7).
[9]胡乃武,葉裕民.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對策[J].理論前沿,2004,(6).
[10]林凌.“三保障、兩放棄”統籌城鄉發展的可供模式[J].農村經濟,2007,(12).
[11]范海燕,李洪山.城鄉互動發展模式的探討[J].探索與爭鳴,2005,(3).
[12]任扶善.城鄉統籌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正確方針[J].經濟學與管理研究,1995,(6).
[13]葉林.城鄉一體化的兩種模式[J].城市理論,2008,(10).
[14]宋洪遠.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和措施[J].經濟研究參考,2003,(7).
[15]潘光輝,羅明忠.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和就業出路思考[J].農業經濟,2007,(1).
[18]陳家寶.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資源整合與對接——南京市城鄉“二元結構”成因及其對策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2,(10).
[19]王碧峰.城鄉一體化問題討論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