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公民居住與遷徙自由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當前中國公民因為沒有居住與遷徙自由權,致使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迫切需要修改憲法、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等,以實現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
關鍵詞:修改憲法;戶籍改革;公民居住;遷徙自由權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012-02
市場經濟條件下,除少數公民可以憑借生產要素(資金、管理、技術、土地、廠房、設備等)獲得經濟收入以外,大多數公民還是要靠雙手去勞動以獲得經濟收入。由于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發展快的地區由于企業多,工作崗位多,就業機會多,從而吸引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很多農民、下崗工人、大學畢業生、到達就業年齡的未從業人員到這些地區就業,從而解決了這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提高了他們的經濟收入,這有利于維護中國社會的穩定、加速城市化進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與此同時由于中國公民尚沒有居住與遷徙的自由權,他們雖然在當地工作和生活著,已成為當地社會事實上的一分子,但受戶籍制度的限制,卻不能將自己的戶口遷往當地,取得當地戶口,從而導致了一方面法定的權利和事實上享受到的權利嚴重脫節,出現了公民在外地工作和生活,對當地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卻沒有享受到與當地居民平等的就業、就醫、福利待遇等社會保障權利,而上述權利卻滯留原籍的荒唐局面。另一方面他們在當地從事著“臟、累、危”等低收入職業,在當地暫住要負擔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而在原籍地的各種稅費一分不少,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他們收入的提高,而且使他們在當地成為人人看不起的二等居民,這和中國倡導的公平正義理念大相徑庭,因此在當前實現公民居住與遷徙自由權,消除中國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這個經濟發展的“瓶頸”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當前中國公民實現居住與遷徙自由權的實際意義
1.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實現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生產要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按供求關系自由流動,這也包括勞動力的按需自由流動。在新時期勞動力的自由遷徙已銳不可當,因此應當立法,尤其是修改中國憲法,將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明確寫進憲法,以確認和保障公民的遷徙自由權,這對于中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是相當必要的。
2.履行國際義務需要實現中國公民居住與遷徙自由權。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3條規定,“人人在各國境內有權自由遷徙和居??;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并有權返回他的國家?!?966年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規定,“合法處在一國領土內的每一個人在該領土內有權享受遷徙自由和選擇住所的自由;人人有權自由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薄督洕鷻嗬?、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的關于工作自由權的條款也是建立在遷徙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先后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10月,分別簽署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確保中國公民享有公約上確認的遷徙自由權應成為中國政府的法律義務。因此,修改憲法,在憲法上確認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已成為中國政府履行國際義務的實際需要。
3.解決中國公民的就業問題也需要實現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當前就業問題已成為中國發展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解除戶籍制度的束縛,依法實現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公民有了遷徙自由權,就可以舉家遷往適合自己工作的地方,甚至國外,城里的可以遷移到農村,農民可以遷往城鎮,其子女可以隨意進城,既可以解除后顧之憂,又可以免除歧視待遇,真正實現就業。
4.加快城市(鎮)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實現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城鎮化建設,把農村剩余人口向城鎮轉移,以滿足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對勞動力和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想實現十七大提出的上述目標,中國公民如果沒有居住與遷徙的自由權,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如何實現遷徙自由
遷徙自由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引發的一種人力資源的涌動和整合。近代以來各國逐步把遷徙自由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列入憲法來加以保護。中國目前在憲法中并沒有明確保護公民的遷徙自由權,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強烈需要和保護公民其他基本權利的客觀要求,法律的不禁止和憲法保護人權的允諾,使得中國憲法保護公民遷徙自由權成為必要和應當,為此我們要通過建立相應法律保障機制,改革戶籍制度等措施來實現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以消除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修改憲法。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修改現行憲法,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確認遷徙自由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因此將公民的“遷徙自由權”納入憲法修正案,為公民的遷徙自由提供憲法依據。
2.改革戶籍制度。與經濟發展要求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強烈要求相比,中國目前戶籍制度的改革力度不大,遷徙限制、戶口歧視仍是其主要的弊端然,主要表現為:第一,戶口限制極為嚴格,農村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向城市,城市間的戶口遷移仍受嚴格限制。已開放的戶口遷移僅考慮到親屬關系和吸收人才資金,不能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二,一些城市雖向外地人開了一道口,但在背后仍附加了種種限制條件,如北京只允許大學本科以上高科技人才進京,這就造成一個奇怪的現象,除北京居民以外,其余的中國公民要想在自己的首都工作生活,就要備受歧視和遭受種種不公正待遇,從而在北京這個全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將中國公民分為了兩等:一等公民是有北京戶口的北京居民,他們什么福利待遇都享受著;二等公民是在北京打工生活的沒有北京戶口的來自國內其余各地的公民,他們什么福利待遇都沒有,在自己的首都備受歧視,飽嘗人間酸辛,這個當今世界是極為罕見的。大多數企業單位招工,仍把戶口作為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硬件,全國各地的情況也都是大同小異;第三,進城農民由于沒有城市戶口,在城市暫住要負擔各種名目繁多的費用,但在原籍地各種稅費卻一分都不少,這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經濟負擔,影響了他們收入的提高;第四,城鄉社會福利待遇仍有很大差別,這對農村居民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因為他們與城鎮居民一樣,同生活在一個中國,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具有中國國籍,只因生活在農村,戶口不同,從而導致實際福利待遇不同,這是有違大國民概念(在現代社會,大國民概念要求凡屬同一國公民一律平等)的。
國外基本上嚴格按照遷徙自由原則設立戶籍制度,很少對戶口遷徙進行行政審批。中國應改戶口遷徙審批制為戶口遷徙登記制,將居住和遷徙權納入到公民意思自治的范圍。因此我們應對現有的戶籍管理法規、規章以及政策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該制定的制定,該修改的進行修改,該廢除的進行廢除。確立與遷徙自由理念相適應的開放性的戶籍管理機制。所以,我們應當徹底廢除“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區別,建立統一的中國公民戶口,消除依附在戶籍關系上的特定的社會經濟利益,最大限度地削弱戶籍制度的限制性功能,使戶籍恢復其只承擔單純人口基本信息統計功能的任務,最終形成中國公民在境內享有同等待遇的統一戶口管理制度。
3.建立違憲責任追究制度。把遷徙自由寫入憲法后就要將其作為一項根本國策來貫徹。我們知道,權利的享有,自由的擁有,依賴于其保障措施的落實。如果憲法沒有追究違憲責任的機構和措施,公民權利就成為不可訴的權利,憲法上規定的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只不過是一紙空頭支票而已。因此,遷徙自由不僅僅要寫入憲法,而且必須建立違反憲法責任追究制度,也就是當公民的遷徙自由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訴諸司法訴訟,得到救濟。
4.依據憲法,為保障公民居住與遷徙自由權的實現,應制定此方面的立法規劃,以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中國應在修改憲法的前提下,制定《遷徙自由法》、《戶籍管理法》等,一方面依法規范政府的權力,另一方面明確具體保障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
公民的居住與遷徙自由權能否實現,關系到公民的就業、收入及其他基本權利的實現,牽扯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與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在此向全社會呼吁,希望能夠得到全社會上下的重視,以期問題能夠得到早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