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通過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關系到獨立學院師資隊伍的穩定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對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探討提高獨立學院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途徑和策略,則是一項關乎獨立學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教學效能感;獨立學院;途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4-0280-02
據教育部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經教育部批準試辦的獨立學院已逾300所,在校生規模超過100萬人,承擔著中國約30%左右的本科生培養任務,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辦學力量,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與此同時,師資力量的薄弱也正在成為大多數獨立學院的“軟肋”,成為制約獨立學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含義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這個概念最初在理論上來源于研究者阿莫特爾(Armoretal,1976)首次提出的“教師效能感”(Teacher-Efficacy-TE)概念和班杜拉(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Self-Efficacy)的結合。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分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兩個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師對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即教師是否相信教育能夠克服社會、家庭和學生本身素質對學生的消極影響,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感指教師認為自己是否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是否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學生的能力。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其實質是一種教師的教學自信心,即自己是否能夠通過教學改變學生、教好學生的信心,它是解釋教師行為動機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直接影響著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影響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努力程度,碰到困難時克服困難的堅持程度以及教學情緒等。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人才”這種教育產業的特殊產品的直接制造者。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學活動是否有信心會直接影響教師的行為,從而對學生的自我效能及學習能力與成績起作用。因此,一個學校所生產的“產品”是否適銷對路,所培養的畢業生是否適應市場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這個產品的直接制造者——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換句話說,取決于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高低。
二、影響獨立學院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因素
獨立學院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因素以及教師自身因素兩個方面。外部環境因素包括社會風氣、為教師發展所提供的條件和人際關系等。教師自身因素則包括教師的價值觀和自我概念。而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態度又與整個社會對獨立學院以及對獨立學院教師的態度,與學校本身為老師提供的教學和發展條件,與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密切相關。受此種種因素影響,目前獨立學院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整體水平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因為發展階段、辦學主體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與公辦高校相比,獨立學院教師要承受更大的來自殘酷市場競爭的壓力,而在很多涉及高校教師切身利益方面,像人事關系、戶口、保險以及編制等諸多問題,獨立學院教師目前還無法享受與公辦院校教師同等待遇。這些“同工不同酬”的問題無疑會導致社會大眾對獨立學院“另眼相待”,把獨立學院的教師當做一個特殊的高校教師群體,從而影響獨立學院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其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缺乏長期的職業計劃,或者說僅僅把獨立學院當做一個過渡性的跳板。
第二,獨立學院是投資方依托公辦高校、利用自有資金投資興辦的,它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其具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性。校方對教師的管理實行的是完全的聘任制,即通過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確定聘任關系,在合同期滿以后,如果對教師的工作不滿意,就可以解除勞動關系。資本逐利的本性注定了投資方必然要考慮投資的回收以及投資回報率的問題,這就使得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中更多地被添加了功利的成分。功利性的校園文化和高度的管理自主權使獨立學院一方面形成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靈活用人機制,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其只注重對人才的使用,而忽視對人才的培訓,教育和培訓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
第三,獨立學院在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改革和創新的產物,它的生存和發展會受到國家政策、公辦高校、社會觀念等各方面的影響和挑戰。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這些都會動搖教師對學校未來的信心,從而動搖對教育和教學的信心。
獨立學院教師所承受的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工作的不穩定性以及“功利性”的大學文化都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從而導致獨立學院教師相對缺乏歸屬感、具有較強的流動意愿,或者部分教師將獨立學院當做一個跳板,形成一種“騎馬找馬”,一旦找到更好的單位就馬上跳槽的現象。這些都將嚴重影響獨立學院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而沒有一支穩定和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獨立學院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只會是“空中樓閣”。
三、提高獨立學院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途徑和策略
(一)改善獨立學院發展的外部大環境
從整個社會來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在社會上真正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教師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切實得到提高,教師的職業價值才能體現。只有教育得到重視,教師得到尊重,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才能真正得到充分發揮。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教育、尤其是公辦高等院校的投入,提高了對教師的重視程度,使得公辦高校的教師社會地位得到不斷提升。而獨立學院卻因為發展階段、辦學主體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處于一個相對不利的尷尬境地。獨立學院的教師也成為高校教師群體中的一個相對弱勢群體。因此,要提高獨立學院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首先就必須改善獨立學院發展的大環境。切實提高獨立學院教師的待遇,在很多關乎高校教師切身利益,像人事關系、戶口、保險以及編制等諸多問題上,通過建立制度來保證獨立學院教師享受與公辦院校教師同等待遇。同時,加強對社會觀念的引導,使大眾對獨立學院有個正確的認識。
(二)構建“知識本位”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大學成員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它使組織獨具特色,與其他高校相區別。獨立學院辦學主體的性質決定了其容易形成“功利性文化”,特點是“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與此相適應,獨立學院的教師也普遍缺乏長期的教師職業規劃。表現在工作中,就是短期性特征明顯,教學效能感不強。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就必須構建一種先進的大學文化。它是真正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與合理需求的基礎上,真正以制度來保證“知識本位”、“學術本位”實現的大學文化。這種先進的文化有助于建立起學校內部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獨立學院的凝聚力,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而要構建“知識本位”、“學術本位”的大學文化,就必須真正樹立“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即學校要明確好學校是靠好教師來支撐的,教師才是學校所有資源中最寶貴資源的道理,牢固樹立起“教師為本”的現代管理觀念,尊重和信任教師,給教師營造一種寬松的學術環境,真正置廣大教師于學校建設發展中的主人翁地位。
(三)加強對教師的教育和培訓
知識型員工出售的產品是知識,而作為知識型員工的教師,其價值和競爭力就無疑體現在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創新能力,因此,能夠使知識保值、增值的教育和培訓機會的多少就會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滿意度,甚至是職業安全感。一般而言,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其學歷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歷較高的教師有更強的教學效能感,他們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教好學生。學歷教育對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跟公辦高校比較,獨立學院的教師學歷相對較低,因此,學校應該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歷教育,并且從制度上加以保障和落實。除了學歷教育之外,非學歷教育也是提高教師知識水平的一種有效和重要途徑。它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不影響工作等特點,學校可以根據本校教師的實際情況,選取符合教師要求的教學內容,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可以多組織優秀教師的教學觀摩活動,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虛心向他們學習,并利用所學到的經驗來組織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教學效能感。
參考文獻:
[1]楊楠.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研究進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
[2]李志鴻.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極其提高[J].職業教育,2007,(6).
[3]郭本禹.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秦攀博.論教師的教學效能感[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6).
[5]高嚴.論教師教學效能感及其構建[J].中北大學學報,2007,(6).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