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離開華誼單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似乎已板上釘釘。我不是娛記,對明星藝人們的動向基本不感興趣,但對于中國影視圈這幾年來平添的諸多明星老板,卻有了幾分好奇。
盡管明星當老板并不新鮮,但像現在這樣接二連三地自主創業卻也顯得格外熱鬧,似乎響應了當下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的形勢。我對明星們的勇氣感到欽佩,這行雖說不是渾水,但想輕松趟過去,也絕非易事。一直很搞不懂國內演員們為什么有這么濃重的“老板”情結,多收了三五斗,便想著自立門戶,用CEO、制作人、投資人的名頭來重新鍍金。
而且不光是影視劇的明星,很多主持人成名后,往往也青云直上,當制片人、當主任、當總監,也有下海創業的。拋開那點所謂的事業心不論,這都是那點“官本位”的心理在作祟。無論是當官,還是當老板,一方面說明這些名人們頗有上進之心,說明他們不滿足自己現有的角色和地位。時代雖然在進步,但封建“下九流”的思想并未絕跡,再加上潛規則大行其道,讓世人看演員的眼光多少還是有點怪怪的。
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娛樂業門檻有多低。甭管是誰,只要有點銀兩,再加上能攢個本子和制作人馬,一個項目基本就能動工了。連煤老板和玩餐飲的都能在這個行當里如魚得水,常年在圈里打拼的明星們自然對游戲規更加門兒清。人脈自然不在話下,投資也可以憑著自己一張熟臉招來,團隊更是應者云集。粗放地說,不需要什么管理能力,沒多少技術含量。如此看起來,這些明星老板們的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可是,事情卻偏偏沒有這么簡單。公司倒閉,經營窘迫的明星屢見不鮮。或管理不善,或遇人不淑,或眼光不準,或時運不濟,這些明星老板們至少和他們光輝的銀幕和熒屏形象比,并不光鮮。
其實作為娛樂產品的消費者,我不太愿意看到明星們去創業當領導,當老板。這并不是對他們管理能力的不信任,而是替他們的才華感到惋惜。管理工作案牘勞形實在太毀人,很多很有藝術才能的明星、名主持都在這當中差點栽了跟頭。記得當年白巖松除了主持節目外,還身兼好幾個欄目的制片人,結果顧此失彼,后來他很知趣的將所有制片人職務都辭去,專心做主持,再煥青春。隨著行業的發展,應該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明星們抱著玩票的心態來創業,其實對行業沒有太多好處,但如果他們是想借機炒作,那又實在太過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