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七劍》風格古樸寫實,而《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則走華麗魔幻的路子,這種變化出于何種考慮?
徐克:武俠類型片分支很多。因為故事的需要,《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需要表現怪異和神秘感,動作設計自然就和寫實的片子不太一樣。但電影也要有真實的成分,畢竟洛陽是真實存在的,加上這個故事有很強的邏輯推理成分,所以無論怎么浪漫化,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就是說要能夠在真實生活中找到合理性,需要對怪異和神秘做出解釋。
《綜藝》:徐克電影一向求新求變,《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有哪些不同以往武俠片的地方?
徐克:和以前的片子不太一樣的地方,首先在于狄仁杰是一個歷史人物,當然黃飛鴻也是,但問題是這次又多了一個魔幻角度。黃飛鴻是以實際為基礎進行浪漫化設計,狄仁杰就很不一樣。雖然同樣是歷史人物浪漫化,但這個電影是偵探題材,所以最后還是要能從科學角度解釋——雖然到不了100%,但至少要在一個合理的邏輯范圍內。所以這部片子不但要有詭異和神秘感,還要符合真實世界里的邏輯,分寸必須拿捏得很恰當。
另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是本片的背景設在大唐盛世的洛陽。唐朝的視覺氛圍應該怎么呈現?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背景里把運河放上去,這就增加了技術難度。我們之前專門找到洛陽遺址,就是為了找運河和這個城市的關系。最后我們對整個城市、皇宮和運河之間的關系做了很多假設,出來的效果非常有氣派,把當時這座城市的特點呈現出來了。加上當時唐朝的政治背景,考慮到武則天登基時的那種氣氛,我們也設計了一些與她有關的東西。
《綜藝》:你有5年沒拍武俠題材了,怎么看這段時間華語武俠類型電影的發展?
徐克:每個導演都在嘗試打造自己的武俠世界,這5年我看到了很多嘗試,也給了我很多啟示。但確實這幾年沒有出現能夠引領潮流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嘗試需要過程。也許有的電影投資很龐大,創作就比較謹慎。我希望這幾年嘗試拍過武俠片的導演繼續拍下去,因為他們累積的心得和經驗會幫助他們創作出更可觀的作品。
《綜藝》:之前《臥虎藏龍》《英雄》帶來的武俠風潮,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海外市場,那你怎么看最近幾年國際市場對華語電影的影響?
徐克:海外市場對華語古裝片的興趣一直都存在,動作片在海外一直有市場。現在的情況和以前一樣,武俠片在國際市場上有潛力,但也有限制。要再產生《臥虎藏龍》那種市場現象,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優秀的片子——先把電影拍好,再開發市場。現在很多電影在開拍之前就在想怎么去開發海外市場,我覺得需要反思。作為一個導演,我個人只是想把電影拍好。“拍好電影”這個工作對導演而言就已經非常費神了。比如要把《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里面的唐朝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現出來,需要的細節很多,要下很多功夫。比如做特效的難度就很高,首先要了解中國文化,還必須要有真實感,這些都很花時間。這次去威尼斯,我們也很想知道海外觀眾的反應——目前這部片子的海外的發行已經賣了很多國家,但具體報表我還沒看到。
《綜藝》:談到特效,香港電影上世紀80-90年代在技術上是能跟上國際潮流的,但到了CG時代,就落后了,現在又多了3D?聽說你接下來一部電影會做3D,你會怎么運用這一新技術?
徐克:其實《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在策劃初期考慮過做3D,但沒有足夠的渠道去收集3D技術和人才,途徑很缺乏,找不到滿意的合作團隊。拍完這個片子后我馬上去研究了這個技術,我覺得現在我們可以把握它了。
其實3D沒那么復雜,比電腦動畫簡單很多倍,只是現階段3D技術還不成熟。3D拍攝目前有兩個學派并存:一是用兩個機器平行拍攝,之間沒有角度;另一種則有角度。兩個學派爭執不下。我做了測試后覺得每個學派各有優缺點,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兩邊都學習。此外,2D轉3D也有必要,雖然其成本實際上要高過實拍,但問題在于有些鏡頭用3D拍攝有很多局限性。比如雙機拍攝時,攝影機棱鏡鏡面的寬度有限,要表現大廣角畫面就會有困難,經常會穿幫。此外,對于一些深焦的長鏡頭,由于景深的問題,雙機拍出來的畫面不夠立體,這個問題其實在之前很多的3D演唱會上就已經表現的比較明顯了,就是背景前面的人物感覺像一層紙。其實這種鏡頭用后期轉制出來的立體感比用3D 攝影機實拍強很多。我覺得現階段做3D電影需要把現有的這些方法結合起來。我自己拍3D,一定會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