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11日晚,隨著索菲亞#12539;科波拉摘得金獅獎,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是相對缺乏亮點的一屆,無論紅地毯上的星光還是入圍影片的影響都是如此。這也是倡導融合、混搭以及年輕化的一屆電影節,主流商業片與小眾藝術片在競賽單元平分秋色。華語電影則獲得了表面上的風光,實質上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混搭+年輕+女性+重口味
2010是電影小年,之前戛納電影節的選片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在缺少大牌導演與重頭作品的情況下,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一方面強調年輕化——競賽單元入圍導演的平均年齡僅有47歲。另一方面,組委會在入選片目上也力求某種平衡。
商業類型片在今年威尼斯的競賽片目中占據了更顯眼的位置。邀請類型片參賽其實是近年來三大電影節的一個趨勢,比如香港電影《意外》就進入了去年威尼斯的競賽單元。今年威尼斯走得更遠——如徐克這樣的資深導演出現在競賽單元中并不意外,但《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這樣的純商業電影入圍競賽就比較讓人驚訝。相比之下,競賽單元中的另一部華語片《夾邊勾》則代表了典型的歐洲電影節品味。
商業與藝術的混搭是今年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比如三池崇史雖然是日本著名的cult電影導演 ,但他這次參賽威尼斯的《十三刺客》其實是一部日本本地的主流商業大制作。不過在最終的獎項歸屬上,威尼斯還是保持了偏好文藝作者導演的既有品位,索菲亞#12539;科波拉的《在某處》(Somewhere)最終摘得大獎在某種程度上或許也算是個補償,2003年她的成名作、品質優異的《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在威尼斯甚至沒能入圍競賽單元。
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中的女性比例比較高,算上最終獲得金獅的小科波拉,本屆電影節競賽單元中出現了3位女導演。“地平線”單元(Horizons)的開幕片則是法國女導演凱瑟琳#12539;布雷亞(Catherine Breillat)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不過,更多的女性導演并未給威尼斯帶來更多溫柔,相反今年不少入圍作品的尺度都偏大。比如開幕片、 達倫#12539;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黑天鵝》(Black Swan)以及文森特#12539;加洛(Vincent Gallo)的《水中的承諾》(Promises Written in Water) 等片都是裸露及暴力程度較重的作品。后者在這方面已有“前科”,其2003年的作品《棕兔》(The Brown Bunny )曾因情色尺度在戛納引發論戰。
華語電影今年在威尼斯也頗為風光。其實不難發現每到電影節缺片子的時候,威尼斯的藝術指導馬可#12539;穆勒( Marco Mueller)總會拉來一堆華語片助陣。今年除了兩部參賽片,參展的華語片還包括劉偉強執導的《精武風云#12539;陳真》、 關錦鵬的《用心跳》,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吳宇森也拿來了他與臺灣新人蘇照彬合導的《劍雨》。杜琪峰的《奪命金》則因為未能按時完成而跳票。華語電影今年在威尼斯的銷售成績也很不錯,《劍雨》之前已經把北美、英國的版權分別賣給了韋恩斯坦和獅門公司。在威尼斯期間,負責該片海外銷售的 Fortissmo 則賣出了法、德、韓以及拉美地區的版權。徐克《狄仁杰》的海外銷售情況也不錯。
除了中國,亞洲電影整體今年在威尼斯也比較引人矚目:越南導演陳英雄改編的《挪威的森林》可謂是競賽單元最吸引眼球的作品之一。韓國導演洪尚秀的《玉熙的映畫》則是地平線單元的閉幕片。翻拍的韓版《英雄本色》 同樣受到了一定關注。不過從最終結果看,亞洲電影仍然是陪太子讀書的角色,表面風光的背后,搖旗吶喊的戲份更重。
3D方面,華語地區首部3D恐怖電影、彭氏兄弟執導的《童眼》( The Child's Eye 3D)在電影節上正式展映。恐怖片大師清水崇也拿出了日本的首部3D恐怖片《戰栗迷宮》(Shock Labyrinth 3D)。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亞洲主要的電影市場,日本對3D電影的熱情似乎不太高,當地的影院、設備商目前還是更看重體育比賽與演唱會的3D 轉播。這兩部率先吃螃蟹的亞洲3D新片在電影節上獲得的口碑也不太理想。不過從今年威尼斯的情況看,北美以外的3D 電影實踐,很多都走出了好萊塢家庭娛樂片的既有套路,從喜劇到藝術片都有嘗試。今年的電影節也繼續推出了關于3D的論壇和獎項——不用說,得獎的又是《阿凡達》,以及夢工廠動畫的《馴龍高手》。
另一方面,雖然亞洲電影比往年更為搶眼,但本屆電影節的主角還得算是美國電影。之前缺席了戛納的美國影人此次大批來到威尼斯,總共有13部作品入圍電影節,6部進入競賽,其中以科波拉、阿羅諾夫斯基等業已成名的年輕一輩導演為主。主場作戰的意大利聲勢也不弱,有6部電影入圍競賽,其中4部都是與法國的合拍片。而法國則有7部電影參賽,另16部入圍電影節其他單元,這23部影片中有18部都是跨國合拍。這也見證了目前歐洲電影內部更緊密的合作趨勢。
一個時期的終結?
威尼斯的海浴飯店(Grand Hotel des Bains),這家1902年開業的飯店自電影節首次舉辦起就是威尼斯的象征之一,經典電影《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 和《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也都曾在這里拍攝。不過在今年的電影節后,這里將會被改建成一座豪華公寓。另一個地標變化是, 電影節著力打造的新主場電影宮(Palazzo del Cinema)目前建設得頗不順利,竣工日期又要推到2012年。2008年以來,威尼斯電影節的預算逐年削減。由于資金不足,今年的電影節也取消了開幕酒會等燒錢環節。
相比其他老牌電影節,威尼斯一直是一個以秀場氣氛為主的電影節,更偏向于通過明星吸引媒體和曝光率。不過相比往年,今年電影節的星光要暗淡不少,倒是評委會主席昆汀#12539;塔倫蒂諾喧賓奪主地制造了不少新聞。但這似乎并未影響到觀眾們的興趣。事實上,今年電影節的門票收入較去年大幅提升17% ,參加電影節的媒體數也比去年增長了4%。在經濟情況整體尚未完全回暖的情況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在難能可貴。
這并不意味著目前威尼斯面臨的壓力在減小。相比其他電影節,威尼斯的不利之處在于缺少專門的市場交易環節,在舉辦時間上又夾在戛納和多倫多等主要電影市場之間。今年威尼斯與多倫多之間的競爭已近白熱,前者的日程是9月1日-11日,而后者則安排在9月9日-19日。因此很多片子都選擇了兩頭跑,比如劉偉強的《精武風云#12539;陳真》就既是威尼斯的開幕片之一,同時也是多倫多電影節的開幕片,這造成今年兩個電影節入圍片目重合較多。
多倫多電影節背靠幅員遼闊的北美市場,這一點對很多外語片都具有吸引力。此外,不同于威尼斯等老牌電影節,多倫多并不強調首映要求,因此其往往能夠吸引到大批影片,近兩年來到多倫多的電影都超過了300部。一些有賣點的電影往往都選擇先在威尼斯首映,制造影響,然后再順勢前往多倫多宣傳賣片。比如今年入圍競賽的《巴尼的人生》(Barney's Version),這部由達斯汀#12539;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領銜的加拿大電影就選擇了先威尼斯后多倫多的路線。
就好萊塢的情況而言, 雖然經濟危機的陰影正在漸漸散去,但大片廠的態度仍在持續變化。近來的一個趨勢是具備明星效應的影片開始對電影節態度轉淡,正如一位好萊塢高層所說——“如果我們的電影一上來足夠吸引眼球,那么或許就用不著電影節帶來的曝光率。”其實威尼斯今年原本屬意的開幕片是《美國人》( The American ),該片明星喬治#12539;克魯尼(George Clooney)在意大利一向人氣高漲,不過最終還是由于制片方不同意推遲在北美的首映時間以滿足電影節的首映要求而作罷。畢竟對于此類電影來說,主戰場還是在北美。同樣,大衛#12539;芬奇( David Fincher)的新片《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最終也拒絕了威尼斯,而選擇了紐約電影節作為首發地點。對于這樣一部規模更小的文藝片來說,紐約等媒體重鎮的影評反應至關重要。對于主創們來說,去威尼斯就意味著一輪長途飛行外加連續幾天跟各路媒體的車輪采訪,確實也有些讓人望而生畏。
面對新的競爭與變數,威尼斯也在竭力求變,這一點從選片中就可見一斑。此外,今年的電影節也創紀錄地選擇了3部開幕片:《黑天鵝》、《精武風云#12539;陳真》外加羅伯特#12539;羅德里格茲(Robert Rodriguez)的《彎刀》(Machete)。 另一方面,“地平線單元”今年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變革,該單元完全放開了對入圍作品規格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無論是2分鐘的數字短片還是4個小時的紀錄長片都能參與其中。組委會希望此舉能希望吸引全球各地更多的視覺藝術家,為新一輪的發現新人運動奠定基礎。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威尼斯今年已經走過了78年、67屆的歷史。這也是連任兩屆電影節藝術總監的馬可#12539;穆勒掌舵的第七個年頭,當初正是他的上任把威尼斯帶出了低谷,不過這位中國電影的老熟人已經表示其在2011年合同期滿后不會再尋求連任。對于如今的威尼斯來說,或許真的是一個時期走到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