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發展的事實已證明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從某種意義而言,教育的發展決定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能力,從而決定了經濟增長速度。反過來,經濟增長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必要和有利的保障。因此,在整體戰略上把握優先發展教育的同時,應注意教育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海南省的經濟和教育相對國內很多地區來說相對落后,建設國際旅游島對海南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提高教育,從而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增長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育;經濟增長;C-D生產函數
中圖分類號:F4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8-003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07
21世紀是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而創新的主體是具有現代知識的人才,因此教育即是創新的基礎。在我國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主要由政府進行供給。從經濟的發展到教育投入的加大,是一個政府投資行為的過程,反映了國家對教育的直接作用。其次,由不斷增加的教育投入導致教育水平的提高,這一過程反映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教育體系自身的協調發展水平與發展能力。最后一個環節是由教育水平在量上的提高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這一過程不僅是教育體系培養人才能力與效率的體現,也是我國教育體系人力資本轉化能力的反映,這種協調的關系具體表現如圖1所示。
一、海南省教育發展現狀
根據海南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24.9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98.27萬人;接受初中教育的255.71萬人;接受小學教育的270.68萬人①。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247人上升為316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356人上升為1249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2499人上升為3250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4603人下降為34404人。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②為54.95萬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4.16%下降為6.98%,下降了7.18個百分點。截止2007年,海南省擁有各級各類學校3597所,在校生181.8萬人,教師10.2萬人。每萬人中擁有在校生分別為:小學生1159.6人,中學生(含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普通中學及職業中學)857.1人,大學生127.7人,基本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而海南省的經濟總量(GDP)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02.42億元,增長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26.82億元;人均GDP由1990年的1561.7元增長至2000年的6696.2,增幅達到300%以上。從存量數據上來說,海南省教育在近些年來雖有了進步,但與海南省經濟發展速度相比較,發展并不是很明顯。所以,研究教育對海南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從受教育的人數來看
受教育的人數反映教育產出的儲備力量,而且其人數的比例關系反映在未來時間內受不同教育人數的比例關系,對這個量的統計分析有利于對將來人口教育程度有更準確的預測。
從表1可看出,除了小學生在校人數外,其他各級各類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在1988年海南省獨立建省以來,雖然有些年份在校生人數是環比降低的,但是平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普通中專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中學的年均增長速度都超過了10%,分別為:14.17%、13.65%和10.73%,反映了海南省對學生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視。因為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生人數統計上存在幾年的缺省數據,無法計算出精確的年均增長速度,但就僅有數據初步估計已遠遠超過10%,說明近幾年海南省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小學在校生人數的下降反映了海南省計劃生育工作的優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增長。
(二)從教育投入的現狀來看
教育的產業化在近幾年越來越明顯,提升教育的產出就意味著對教育投入量的加大。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重教支教,大政方針向教育傾斜,并將教育項目列入省重點民生項目發展規劃予以優先保障,確保教育支出和法定增長。2008年全省財政教育支出55.63億元,在全省所有支出科目中排列第一;2009年全省財政支出預算安排達65.95億元,其增長幅度為全省之最。
從表2可看出。海南省對教育的財政性支出是遞增的,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從1996年教育改革后是逐年遞增的。但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教育改革后并沒有隨著財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而是維持在了12%~14.5%的水平,這一現象反映了教育改革后教育經費越來越多的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來分擔。
二、人口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模型的構建
(一)選擇模型
本次調查研究選擇運用較多而且形式相對較簡單的C-D生產函數法來開創性的研究海南省的教育對海南省長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問題。生產函數是描述因素投入量與結果產出量之間相互關系的數學表達式,利用具體類型的生產函數,應用回歸分析計算出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該方法的理論依據是社會財富的生產過程是多種多樣的,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無論何種生產過程,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技術和自然條件下,一組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過程。生產函數就是在某些前提假設下,描述這一過程的經濟數學模型。利用生產函數衡量教育的經濟效益即是要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把教育的作用分離出來。C-D生產函數是最著名的生產函數,其基本形式是:Y=AK?琢L?茁,其中Y代表產出量;L和K分別代表勞動和資本投入;?琢和?茁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A為技術進步因子。為了更全面的反映各種要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C-D生產函數的基礎上進行擴展變形,引入教育投入因子E,則C-D生產函數變形為Y=AK?琢L?茁E?酌,?酌為教育投入因子的產出彈性[1]。
(二)選擇變量
根據C-D生產函數,選擇以下變量進行研究。
1.產出量。變量選擇GDP。因為GDP是反映地區經濟總量水平最好的指標,具有權威性,而且數據比較容易取得,研究可行性較強。
2.資本投入水平。變量選擇固定資產投資額。雖然資本投入最好選用固定資產值加流動資產值,但流動資產統計資料難以取得,故而選擇固定資產投資代表資本投入。
3.勞動投入。變量選擇社會從業人數。
4.教育投入。變量選擇畢業生數。畢業生數也是教育事業基本情況的重要指標,可以反映教育發展的水平。本研究為避免重復計算,從畢業生是否具備直接上崗能力為標準考慮,畢業生人數選擇研究生畢業生人數、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中專學校畢業生人數、技工學校畢業生人數和職業中學畢業生人數五個指標的總和。由于海南省的數據限制,本文取1998—2007年十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具體指標數據如表3。
三、實證分析與結論
首先,把擴展了的C-D生產函數:Y=AK?琢L?茁E?酌做一個變形,兩邊同時取對數得:LnY=LnA+?琢LnK+?茁LnL+LnE。根據數據資料,借助SPSS軟件求得模型回歸結果如下:
由以上SPSS分析結果可得出,模型總體上是顯著的。教育要素對于經濟總量的貢獻率是教育要素增長率與教育要素彈性系數之積除以GDP的增長率得到的,即:要素貢獻率=(要素增長率×要素彈性系數)/GDP增長率[2]。
根據統計年鑒數據,海南省1998—2007年間,GDP的年均增長率為12.01%,全省畢業生人數年均增長率為11.30%,則得到教育投資貢獻率24.75%,即海南省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為24.75%。由此得出,海南省教育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所作的貢獻是顯著的,且處于較高水平,這與海南省歷年來重視教育投資是分不開的。
四、海南省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繼續擴大教育多渠道投入,調整投入結構
海南省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發展資金較為緊張,用于教育的經費數額有限,主要的資金用來支付教職工工資及日常費用的開支,所以長期內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比較偏低,致使許多學校的教學設施陳舊、教學設備和用具等落后甚至短缺。雖然由表2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以及海南省財政教育經費的數據可以初步確定,多樣化的教育投資渠道正在擴展,但其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程度還不夠。除義務教育外,應形成一個以政府投入為主、學生繳費上學、社會集資為輔的多渠道教育投融資新體制,鼓勵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和產學合作。另外,合理規劃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對于提高教育投資的適用效益、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導向
教育制度創新是當前提高海南教育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首先,高質量的投入是高質量產出的必要保證。高質量投入分為人力投入和物質投入,高質量的人力投入重在要求合格的教職工隊伍;高質量的物質投入重在要求科研設備用的急之所急,需之所需。高質量的產出主要是看能否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其次,重視教育體制創新,擴大辦學自主權,增強社會自主辦學的能力。一方面注重基礎教育;另一方面注重繼續教育,建立終身教育體系;還要注重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才能充分實現教育經濟效益最大化。
另外,全省高等教育的發展要確立以海南省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目標發展戰略,而不是從自身現有的條件出發,僅僅以條件定發展。具體來說,首先,不斷加大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力度,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優化學科專業設置,發揮優勢,辦出特色。特別要緊密結合全區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的新形勢,重點建設一批技術類學科專業,突出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其次,應堅持分層次辦學。本科院校要以本科教育為主,集中力量辦好本科教育,逐步減少直至停止??茖哟蔚恼猩?高職高專院校要以專科教育為主,集中力量辦好??疲鸩綔p少中職(中專)層次的教育。
(三)發展有海南特色的職業教育道路,明確職業教育定位
1.職業教育只有和區域性經濟的發展相結合才有出路
首先,海南省的獨特地理特征決定了其社會經濟發展方面不可能像其他省份整齊劃一。因此,海南省應根據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地理特征,調整職業教育布局,以示范性高職院校為主兼顧師資培訓基地,重點支持和興辦一批符合當地特點和需求的地區性職業學校和高職院校,從整體上加速提高知識技能,特別是少數民族和鄉村居民。其次,海南經濟相對落后,人們的就業觀念、受教育的目的均受功利意識的影響較深,落后的經濟和世俗的就業觀念交織在一起,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無法得到保障。所以,海南省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長期的投入。再次,要明確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高等職業教育應不僅具有進行學歷教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各階層人員的潛能,創造一個受過高水平訓練的群體,使之不斷壯大,并成為海南省建設的重要資源。
2.海南省職業教育應面向海南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了解海南省社會發展背景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動向,把握社會、經濟和學生發展需求三者與職業教育之間的結合點,是海南省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前提。職業教育在邁向技術型、綜合性高職院校的過程中,要從自身的定位出發,強化技術型學科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智力技能,滿足人才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四)協調教育國際化和國家化以及區域化的關系,加速經濟全球化
區域高校要確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積極尋求同國外以及本國其他省市高校相關領域的合作。高校辦學的國際化,不僅包括學生、教師以及研究人員的全國范圍內的、國際間的流動,而且意味著信息資源的國際共享和國際意識的培養,以及參照國際教育原則推進教育改革等等。因此,應支持學生、學者和研究人員進行跨省、跨國學習、進修和從事科學研究。
參考文獻:
[1]陸衛東.利用生產函數測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宜春學院學報,2006年(2):47-49.
[2]辜子寅.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研究[J].商業現代化,2007(12):341-342.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education
and long-time economic growth of Hainan Province
YANG Xiao-juan
(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Haikou 571127,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cts of history has proven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 sens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n, it also determines the economic growth speed. In turn, economic growth provided the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prot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en we develop education preferably on the overall strategy. The economy and educ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is relatively backward in relation to the other areas. Now, the island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will be pursued on a large scale soon, so, how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seeming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 words: education;economic growth;C-D product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