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基,這一享譽全球的概念和模式植根中國后,在公益之外融入商業經濟的味道,展現出中國式的維基生存之道。
每一天,互聯網都在源源不斷的產生熱詞。新聞留言板、論壇、博客,微博……豐富的網絡媒體成為了熱詞們展示魅力的舞臺。然而,這些傳播往往呈無序,散亂狀態,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準確地找到熱詞的來龍去脈并非易事。
這正讓以互動百科為代表的維基百科類網站發現了新的機會。如何將無序的長尾信息進行系統總結和有效梳理,維基這一協作模式無疑是最好的體現方式。詞條全,熱詞多,釋義清晰是網友對以互動百科為代表的維基模式傳遞新詞給予的好評。
“犀利哥,富二代等詞的流行。顯示出用戶對當下流行話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互聯網用戶更關注帶有娛樂性,能夠普遍反映民生以及日常生活發生的信息,而當下一些熱詞則精簡地表達并傳播著這些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媒體屬性。”近日,互動百科CEO潘海東在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時如是說。
就在前不久,互動百科對外宣布,其定位已從中文百科網站轉向“詞媒體”。互動百科的創立之初效法維基百科,但是這美中師徒卻身處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美國社會的慈善文化以及維基概念的良好滲透共同支撐起了公益性的維基百科,而中國顯然尚不具備這兩點。因此,雖然互動百科也采用網民在線共同協作填充豐富各個百科全書詞條,但互動百科在經營思路上注定不能效法維基百科,走一條商業之路是其必然選擇。
目前,躋身全球網站訪問量前五的維基百科網站,已成為融入美國人學習和生活中的線上百科全書·而以互動百科為代表的中國維基業或將走向另一種征程,向媒體轉型,給其增添一種新定位的同時,更是注入了發展的活力。
本土化探索
2002年,美國維基百科進入中國,推出中文版維基百科。很快。維基百科模式的成功讓中國本土網絡百科風生水起。
2005年,潘海東仿照美國維基模式創建中國首個商業性百科網站——互動百科。之后,國內打著“百科”旗號的網絡產品不斷涌現。如,PPS影視百科、和訊財經百科和360軟件百科等,2006年,搜索引擎百度也正式推出百度百科測試版,欲依托其搜索品牌和用戶基礎拓展中國維基市場。
雖然,互動百科效法維基百科模式,但是兩者具有截然不同的運營環境。
維基百科主要由屬于非營利組織的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走一條公益化道路,其收入主要來自企業及社會捐贈,最近一次募捐發起于2009年11月初,雖然用時不到八周就籌集到改善運營所需的750萬美元,但是盈利能力依舊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瓶頸。
而互動百科的大部分資金卻來源于風險投資和銀行,這就要求其必須發展自身的贏利模式來應對市場挑戰,如何更好地協調商業化與公益性的關系,通過內容和各種形式的打造品牌效應。聚集人氣是發展關鍵。
與此同時,維基百科的中國之路走得一波三折,從進入中國到現今。曾經幾度被封鎖。最長封鎖期達三年。就在其被封鎖期間內,以互動百科,百度百科為代表的中國本土百科網站壯大起來,如何與其競爭成為威爾士關心的難題。此外,封鎖所引致的維基百科在中國市場上匱乏的品牌認知,也是對維基百科的重大挑戰。可以說,維基百科的中國發展面臨內憂外患。
相比之下,本土網站對維基理念和其在中國的運作方式無疑更具優勢。在潘海東眼里。“我們更加關注維基社區,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人加入我們,來讓互動百科更加壯大。”目前,互動百科已使用一系列社交網絡功能吸引中國網絡用戶。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李智為記者分析了國內維基百科網站近年來的走向,“2003到2004年,為市場導入期。維基業務模式開始面向國內互聯網用戶提供專業的維基平臺服務,吸引了一批專用型互聯網用戶的關注,但維基提供的服務范疇僅限于專業領域的應用。2005到2006年是市場快速發展期,維基業務模式在互聯網用戶中實現大范圍推廣,涌現出一大批中小型維基服務企業。在2007到2008年,維基產業進入第一次盤整期。隨著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吸引企業招標業務成為維基服務提供商業務競爭的重點,行業競爭壓力的增加,促使一大部分維基服務提供商退出市場競爭。迫于競爭壓力,存留下來的企業開始探索創新盈利模式。”
業內專家也表示,未來隨著人們對網絡百科的逐步認識,網絡百科完全可能在將來取代傳統百科全書。就目前而言,中文百科市場經過維基浪潮的淘洗之后,留存下來的有互動百科、維基百科,互動百科、以及一些垂直類網絡百科等。對于數量猛增的中國互聯網用戶來說。本土百科網站顯然更符合其網絡使用習慣和對信息的要求。
市場淘金
在中國本土網絡百科做商業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主要百科網站紛紛做出系列舉措。
去年下半年,互動百科曾與文學城、新浪北美、倍可親、未名空間等海外著名華人網站達成戰略合作,此舉是互動百科進軍海外華人市場戰略的第一步。而伴以去年9月初維基之父吉米·威爾士訪問互動百科接受中文維基商標捐贈,10月中旬互動百科現身紐約時代廣場LED屏等市場動作,使互動百科既成為美國媒體關注焦點,也迅速提升其在海外華人市場的影響力。
以上系列動作都歸于互動百科醞釀已久的海外華人拓展計劃。潘海東告訴《互聯網周刊》。“從本身戰略定位以及概念上講,中文的維基百科就應服務廣大中文用戶。互動百科前期打基礎,基礎牢固后就會擴展海外市場。我們首選北美地區,像美國、加拿大等地區,我們同當地非常精準的華人網站臺作來為海外中文用戶服務。而接下來東南亞,歐洲等地也都在我們拓展計劃之中。”
除了對于主站的建設和推廣。互動百科為更適應本土市場,也在尋求業務拓展。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文Wiki系統——HDWiki。從2006年12月發布1.0版本,HDWiki在易用性和功能可操控性等方面獲得維基愛好者和廣大中小站長的青睞,互動百科意圖通過其建立百科生態圈并提高品牌度。
潘海東表示,“到今天為止,我們看到已有10萬個網站在用這個建站工具,比如新浪游戲DOtA百科,金山的病毒百科、上海熱線等站點的百科子頻道都在用,另外還有許多企業用戶。我們的軟件免費,但我們提供的服務可以收費。”
但有專家指出,互動百科此時亟待做的是幫助中小站長們如何運營百科站來實現盈利,而非單純追求HDWiki的安裝量。
互動百科也已積極開展和企業的品牌營銷合作,據了解,目前已有一些汽車公司進行合作。對此,潘海東稱,“對于企業來講,不管是媒體或是網站,最重要的是你的用戶群是不是符合他的需求。互動百科目前的主要用戶是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生活在大中城市的高端人群,而這些用戶特征正好與企業的用戶受眾吻合。”通過更多渠道。廣泛地尋找合作伙伴已成互動百科為其業務增長所鋪的另一條路。
不過,互動百科利用詞條為企業帶來精準廣告營銷的商業化舉措,是否會影響到詞條的公正性。用戶體驗是否會受損,成為業內人士的隱憂,如何平衡公益性和商業利益是互動百科今后把握用戶的關鍵。
動作頻出的互動百科最近將自身的定位做了調整,向“詞媒體”演進。
潘海東表示,以前互動百科從維基百科角度來將自身定義為百科網,是一個底層的、海量知識的中文知識庫。而如今隨著網絡熱詞的廣泛流行,憑借熱詞所具有得精煉概括熱點事件和社會現象特點,互動百科發現自身開始具有互動詞媒體的屬性,因此要順應發展向這個定位進行轉變。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而是一種傳承,詞媒體的定位以海量知識庫為基礎,而時時不息進行更新并傳播的新詞條則賦予其新的媒體屬性。
另一方面,作為競爭者的百度百科在2006年4月正式發布測試版,其與百度貼吧、百度知道構成三位一體系統,并依托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戶基礎,2008年4月推出其正式版。2009年又對首頁進行全新改版,精簡導航欄。增加熱點詞條、熱門詞條榜、百科進行時等模塊,并發起旨在改善專業詞條質量的“權威共建計劃”,即通過與第三方權威機構,高等教育機構、知名企業等合作,對相關詞條進行認證,合作編輯。
但是,百度百科在詞條編輯的公正性方面也曾受到用戶質疑,“有的百度百科詞條盡是廣告,也未見管理員去管,此時你若想將廣告編輯掉,一定會被拒絕,這是管理員一貫做法,這些顯而易見廣告,無非出于某種商業目的被保留,但用戶想刪掉或投訴都無能為力。”
李智分析認為,與互動百科相比,百度百科的功能相對簡單,僅具備維基業務的基本模式,作為百度旗下的一款產品,目前未實現規模盈利。兩者的市場機會主要在于未來網絡廣告市場的繼續高速增長,同時也存在如何維持用戶流量和提升用戶活躍度的威脅。
未來維基模式的出路
目前中國維基市場用戶發展迅速,用戶認知度快速提升,在樂觀的形勢下,專家判斷,隨著維基平臺聚集的用戶數量的快速增長,其具備的媒體價值的進一步顯現,因此廣告業務會隨之增長。
在內容出版發行上,或可將優秀維客作品集合編成圖書發行。網站和作者分享出版收益,實現共贏。不過這其中牽涉的知識版權問題要求對內容進行嚴格的甄別,同時知識產品定價和利益分成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人才服務也可成為維基模式探索的業務。維基平臺的特性能夠衡量出用戶具備哪些專業技能,利用該特性,可以為傳統獵頭等公司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維基經濟學》書中也用大量事例來說明,維基模式在獲得人才參與、擴大任務完成的角度,降低成本與縮短工時方面越來越顯出其優越性。未來如何聚合利用好這些人才資源應是中國維基網站們給予重視的問題。
經過了市場的盤整和洗禮,從2009年到2010年,中國維基產業正迎來市場的爆發式成長階段,隨著廣告等創新業務模式的成熟發展,維基平臺聚集的用戶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維基產業也將引領一番新的互聯網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