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發生多起員工自殺的事件,令富士康這家頂著“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制造商,全球代工大王,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等多個光環的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
有專家說,80、90后是現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抗壓能力,吃苦能力差,當遠大夢想遭遇現實巨大擠壓時,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難以承受。這樣的分析看似是合理而安全的,不過,自殺事件如此密集連續爆發,又在提醒我們需打開視野,推向縱深思考。
富士康一直奉行郭臺銘式的“韌性精神”與“效率文化”的管理方式,雖然執行起來簡單有效,但已日益顯現出一種不合時宜的迂腐。
治理企業的關鍵在于人,而關乎“人”的關鍵是要把每個人當作一個完整的個體,而非固定在流水線某個部位的螺絲釘。富士康的困局,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將絕大多數員工以“長時間的加班,長年累月只機械地做一件事情,不與他人交流溝通”作為生活常態,這就像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下只有執行、不用思考的機械工作方式,直接導致了每一個鮮活的勞動者變成了一個個零散的處在社會邊緣的個體,除了掙得微薄的薪水,難以找到生存價值和群體意義。
這與德魯克當年構想的“工人們需要與同事,主管建立良好而緊密的群體聯系,進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作為個人獲得認同、社會威望和滿足感,建立社會地位和職能”的新社會企業夢想相去甚遠。企業作為社會組織中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其工作應當體現人的社會價值,而非僅僅反映成本,效率類的商業價值。
不只是富士康,任何一家進人世界500強的企業,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對全球經濟的貢獻,更在于其作為企業公民對于社會責任的履行。
我們的年輕記者劉佳認為(她也是80后),企業的升級往往分為三個階段:單純掙錢,追求規模與企業公民時期。企業以賺錢為目的不外乎商業本能,只有極富膽魄與遠見的企業長于承擔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才有可能實現真正長遠的發展。
企業公民不是一個標簽,而是企業向前發展的靈魂。在世界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孚石油公司創始人洛克菲勒創立基金會,并提出“上帝給他錢是為了造福人類”的理念之后,西方經濟學界開始逐步認同這樣一種觀念:一個肩負社會責任的企業應該是在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為股東和客戶帶來最大利益回報的同時,也對社會各個方面履行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在改革開放之后陸續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們,普遍學會了怎樣盈利,但也迫切地需要學會如何迅速融入中國社會,做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如何在非贏利性競爭中勝出,做一個對杜會有良好影響力的公司,和做一個會賺錢的公司同等重要。
一直以來,跨國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問題上表現出高姿態。它們總是樂意把納稅金額,創造就業機會以及支持公益事業作為衡量公司貢獻大小的重要指標和他們建設企業公民最好的表現。這些現象可以在理論上得到印證。彼得·德魯克就認為,“單純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公司會忽視非常重要的領域,比如研究,培訓和福利,只要它的競爭對手在這些領域傾注全力,就會輕易將它擊敗”。
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優秀的CEO,所追求的不是簡單的利潤回報,而是長期的生存與發展之道。盡管企業的杜會影響力和公益形象也許無法用數字化的業績方式來衡量,但不斷擔負社會責任卻是一項最不可替代的使命。而且,這水是擇機,擇由捐錢就所能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