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三農”問題,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提高農民素質關鍵在于開展農村成人教育。發展農村成人教育以優化農民素質,提高農民文化水平,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農村人力資源 成人教育 新型農民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1.思想素質差
思想素質,主要指人出生以后,從后天獲得的有關思維觀念、行為準則、習慣教養、道德觀念等思想品質。從縱向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一些思想觀念得到不斷更新,思想素質發生許多變化。主要表現在農民的婚姻觀、倫理道德觀以及致富觀都發生深刻變化,農民求知欲增強。從橫向看,由于傳統觀念、世俗、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思想素質較差 , 仍落后于城市居民。
2.文化素質低
文化素質是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的核心,體現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文化素質能比較集中地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我國農村文化教育水平的狀況說明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較差。這一方面表現在我國農民受教育年限較低。國家統計局《2004 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構成狀況如下:文盲或半文盲8.96%;小學33.65%;初中46.05%;高中9.37%;中專1.57%;大專及以上0.40%。
3.科技素質不高
國務院2007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達76.4%。受文化素質的影響,加之缺少適時的農業技術培訓,絕大多數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不高。
4.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大,勞動力大量剩余,閑置現象明顯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大。2007年全國農村人口為72750萬人,占總人口的55%。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這就必將對農村就業、耕地利用、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等形成巨大的壓力,對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如果不能有效開發利用將會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并將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的重大障礙,影響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農民素質的現狀說明,必須重視農村成人教育,尤其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農民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經驗的適應能力,不斷提高農民的創新能力。
二、成人教育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影響
農村成人教育是對農民實施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為主要目的的教育與培訓活動。農村成人教育要注重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統一。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根本手段在教育,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育新型農民。
1.大力發展成人教育,提高農民思想素質
通過對廣大農民進行成人教育,可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建設新農村的實踐,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文化水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和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使自己真正成為這個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
2.大力發展成人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農村成人教育應當依據不同層次的受教育人群 ,做好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一是掃盲教育。即對農村的文盲、半文盲群體進行的文化基礎知識教育 , 以及各種農業專門技術、技能的簡單培訓。掃盲的對象可分為兩種群體 , 即較長期存在的中老年文盲、半文盲和農村新增的青少年文盲、半文盲。同時,可通過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 , 來避免或減少農村新的文盲、半文盲的產生。二是普及教育。即對廣大農民進行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知識、法律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使培訓對象既掌握一定的知識,又掌握一定的技能,增強管理經驗,提高法律意識,以適應農業經濟和技術發展的需要。三是提高教育。即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農村中青年進行的教育和培訓, 使他們掌握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 并成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和骨干力量。
3.大力發展成人技術教育,以培養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新型農民
培養新型農民和專業農民,是省2010年實施的民生工程之一。開展各種形式的新型農民技術培訓,不但可以提高農民的素質,而且可以使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終被這些農民所掌握,從而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通過培訓還可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可以使更多的農民適應農業專業化、規?;涂萍蓟l展的要求,不斷提高經營現代農業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市場意識、經濟意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開拓意識與擺脫溫飽則足、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
4.大力發展成人教育,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轉移農村剩余勞
動力
農村成人教育要貼近農民的需求。農村成人教育的內容,包括向農民傳授農村實際的、豐富多彩的農技知識,也包括向農民傳授非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開展電工、維修工等培訓,以便更多的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國內城市工作和生活。對進城務工的農民要加強崗位培訓,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安全生產知識,營造農村人力資本培育的良好環境,提高他們的競爭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以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第二、三產業及現代化小城鎮中從事非農產業的迫切需要,為實現農村“城鎮化”以及農業產業化的非農化奠定堅實的基礎。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民的素質,決定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使他們投入到社會中去。
參考文獻:
[1]李愷 李崇光 趙正洲:農村成人教育的國際比較[J].理論與改革;2003年06期
[2]李彥肖:新時期農村成人教育問題對策與研究[D] .湘潭大學;2007年
[3]王曉冬: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J].商業研究,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