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浙江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發展一直名列前茅,在經濟危機影響下的全國經濟都不景氣,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外貿易尤其影響嚴重,以外貿為導向的浙江企業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是最近一年的數據顯示浙江中小企業的外貿增長速度遠遠快于全國水平和其他省市,本文通過研究產業集群企業的產業升級,培養核心競爭力,加強技術交流和進步可以促進浙江中小企業的外貿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 產業集群 浙江 中小企業 外貿
一、浙江中小企業外貿發展的現狀
1.浙江中小企業外貿發展的總體概況
2009年,浙江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877.3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小于全國進出口降幅2.8個百分點,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8.5%,比2008年提高0.26個百分點。在全國前6大外貿省市中,2009年浙江省的進出口和出口降幅僅大于廣東。進口降幅則是其中最小的。2009年12月,浙江省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5.1%。單月進出口額創下歷年12月份新高。當前,浙江省外貿進出口企穩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5.1%。單月進出口額創下歷12月份新高。當前,浙江省外貿進出口企穩回升態勢明顯,預計今年增幅將在10%以上。
200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占全省外貿比重首超5成,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大幅下降。2009年浙江省民營企業進出口941.3億美元,同比下降4.6%,小于全省平均降幅6.4個百分點,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0.1%。
2.浙江中小企業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
首先,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外需不振影響出口增長。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第三季度歐元區和歐盟GDP同比仍分別下降4.0%和4.3%。同期,美國GDP同比下降2.6%。全球需求的回升依然依靠各國刺激政策的支撐。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國際市場環境惡化。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全球共有20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了10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約119億美元。這是2002年以來,我國年度遭受貿易調查首次突破100起。
再次,美元貶值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影響出口競爭力。美元貶值不僅使浙江產品對美國市場出口價格優勢進一步削弱,還在全球需求回暖的情況下進一步推高了原材料價格。
二、浙江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
模式I:原位膨脹
在群落初生階段,主要采取原位膨脹的發展模式。當某一類產業在某一特定空間區位初萌生機,由于盈利示范效應,則不斷有新的民間投資進入,新的同類型民營企業開業,逐漸形成了一個專業性的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簇群。在生產性企業集聚、衍生、擴張的同時,商貿服務性企業也開始繁衍,并導致專業性市場的出現。專業性市場的出現標志著該中小企業群落進入到快速膨脹擴張期。
模式H:異地孵化
中小企業群落規模的擴張不會無限進行下去,到一個特定的臨界點附近,群落規模擴張就會停滯,從而進入穩定運行階段。在穩定運行階段,原群落企業總量不再增加,而是維持一種動態平衡,雖然不斷有新企業產生,但同時也不斷有老企業被淘汰。群落的生產總量也不會再急速增長,而是基本保持不變或緩慢擴展。這標志著企業群落從此進入了成熟壯年期,它的發展方式也從“原位膨脹”轉向“異地孵化”。所謂異地孵化,即在一個不同的通常距離較遠的地理空間上孵化出與自身同質的新的中小企業企業群落。
三、浙江中小企業外貿產業集群應對策略
1.占領全球產業與市場制高點戰略
從推動地方乃至于國內的產業標準制定出發,在優勢行業逐步建立占領產業與市場的制高點。在現實可能的前提下,組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目前尚不具備充分開展的條件,但需要盡早準備此事,以迎接浙江中小企業產業未來的進一步升級。
2.培育企業全球運作能力
國家政府部門帶領并鼓勵企業參加各種高規格的國際經貿活動。從政府的角度應鼓勵企業設立自己的全球戰略。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的戰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投資、分包、貼牌、創建銷售網絡、組建研究中心、建立設計中心以及參與國際標準制訂等活動。可通過設立國際運作創新獎,每年對浙江中小企業表現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宣傳。
3.擴大對外技術交流
鼓勵企業及時掌握全球范圍內本行業的最新技術動態與競爭態勢,根據自身的產品概念以及發展戰略,選擇適當的方式獲取并吸收相關技術。政府的作用體現在對于吸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政策引導。而協會、研究機構、創新中心、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在于提供各種信息源并協助企業培養技術吸收能力??梢砸孕袠I技術創新中心為平臺,直接雇傭外地的高級工程人員充當技術“守門員”,監控、開發、推廣國外先進實用技術,以此來降低集群創新的風險。
參考文獻:
[1]何 靜 農貴新:產業簇群發展環境探討.經濟問題,2003,(10)
[2]馮珊珊:產業簇群與網絡組織.北方經濟,2006,(S1)
[3]鄭亞莉:產業簇群成長的知識分析.財經科學,2008,(06)
[4]史 虹 許長新:產業簇群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經濟師,2002,(12)
[5]王曉紅 周 森: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產業簇群帶來的挑戰.北方經貿 , 2008, (02)
[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產業集聚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經濟學動態,2003, (08)
[7]陳繼海 唐 翌:中國產業集聚模式的動態考察.當代財經,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