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民工大規模返鄉,然而2009年6月以來,隨著經濟復蘇,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民工荒”現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 經濟發展使農民工就業不僅僅限于珠三角地區,實際收入水平過低使部分珠三角農民工流向其他就業渠道,在珠三角農民工勞動力市場需求上升時導致“民工荒”現象。要應對“民工荒”,珠三角必須實現從依靠低廉勞動力到依靠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珠三角企業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
[關鍵詞] 民工荒 原因 對策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場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外向型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出口訂單大幅度減少,有的企業減產、停產,部分企業甚至倒閉。受此影響,在珠江三角洲企業打工的農民工大規模返鄉。據統計,2008年返鄉的農民工多達2,000萬人。然而2009年6月份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好轉,令人意想不到的“民工荒”現象卻在珠三角地區出現。據報道,深圳市2009年4月用工缺口2.3萬人,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東莞市勞動局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東莞市人才市場需求率一直上升。7月份起,珠海的訂單增加導致用人劇增而勞動力供給不足。“民工荒”現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對我們又有什么啟示呢?本文試圖解釋此番“民工荒”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珠三角出現“民工荒”的原因
1.生活成本上漲,令農民工的實際收入更低,農民工經過理性衡量后做出選擇。
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屬于買方市場,且農民工普遍素質不高,因此農民工勞動力的價格低廉,農民工工資較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份來自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2008年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的月平均工資為1156元。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5月27日發布《2008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其中有較大篇幅提到對東莞農民工的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受訪者月工資收入集中在1000~1500元之間,而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1%。雖說農民工工資高于務農收入,但是農民工是在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的條件下勞動獲得工資的。據深圳的一項調查,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平均在11個小時以上。據珠三角地區勞動部門調查,在生產旺季,農民工每天的平均工作時間將近12個小時。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環境差,相當一部分具有高溫、高風險、高污染的特點,且缺乏勞動保障。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生活費用日益高漲。統計數據表明,近幾年來居民消費品價格不斷上升,其中食品價格也呈上升趨勢。珠三角地區農民工的生活成本達到每月500元左右,占去他們工資的大半部分。與此相比,農民工工資并沒有得到多大的增長。其上升幅度與城鎮職工的工資、城市的發展與經濟增長形成鮮明的對比。從1995年到2004年,深圳職工年平均工資從12276增加到30413,增長147.74%,而珠三角農民工平均工資只增加了68元。對于日益增高的生活成本來說,農民工的工資實在是少得可憐。
與此同時,國家的惠農政策,如稅收減免、糧食補貼、子女免費義務教育等政策,有可能使務農收入有小的上升。更重要的是,珠三角之外地區的務工機會有所增加,主要體現在: 隨著農村的逐漸城鎮化,許多地區包括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得到發展,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的機會;農民工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回鄉創業的也明顯增多;部分出口型企業逐漸向內銷型轉移,可吸納一部分農民工就業。另外,有學者曾經對農民工金融危機返鄉后的就業情況作過調查。楊華、劉芝艷通過對貴州湄潭農村返鄉農民工和農村社會的實地調查, 發現返鄉農民工在農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做。除了務農和操持家務、看管孩子外,還去附近建筑工地打工或自家修建房子。目前,全國各地農村都在興起一股建房熱潮。建房子和裝修房子使返鄉農民工能夠就近就業,使他們基本上能夠賺得到錢。而且,為拉動內需的四萬億投資中,基礎設施、鐵路等大規模建設、汶川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就占去大半。這需要大量工人以及拉動內需所帶來第三產業的需求必然會增強對勞動力特別是農民工的用工需求。
經濟人理性行為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古典經濟學家亞當#8226;斯密在《國富論》指出:“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他認為,以物易物交換的動力來自自利,經濟人是自利的。顯然,農民工也是經濟人,理性人,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動機。作為理性人的農民工經過衡量,部分人選擇離開珠三角,流向其他就業渠道。農民工自身的價值選擇和勞動力的逐利性決定了農民工勞動力的提供方向和數量。在珠三角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給減少,而經濟回暖使勞動力需求上升,結果出現“民工荒”現象。
2.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存在
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是指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無法適應崗位的需要,但其又不愿意接受低要求、收入低的工作。實際上所缺的是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的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師,而不缺普通勞動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課題組2004年10月《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對全國技能人才狀況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技師和高級技師占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呂小燕、楊文選認為,農民工的文化水平低造成了用工的結構性失衡。缺少工人是因為“知識斷裂”,是“結構荒”。也就是說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企業缺乏掌握一定技能的技工和管理人才。
3.金融危機后,打工決策的時滯性。
由于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農民工對于就業概率的預期,即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預期是大大下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信息的傳播,農民工對于就業概率的預期會提高,但是信息不對稱使農民工從觀望到做出到珠三角打工的決策總是帶有一定的時滯性。
二、對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上文的分析表明:實際收入水平過低使部分珠三角農民工流向其他就業渠道。它的背后也反映出經濟發展的要求,即:珠三角地區依靠“勞動力無限供給、低廉勞動力”競爭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急需改變,產業結構急需優化升級。具體對策有:
1. 加快轉變依靠低勞動力成本為依靠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模式
珠三角地區不少企業屬于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產業。他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競爭優勢。長期以來,珠三角地區主要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將不可避免。企業的發展面臨成本上升、利潤空間狹小的發展瓶頸。“民工荒”現象正是這一矛盾的體現。因此,企業應從自身利益出發,好好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應該加強科研開發,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重視人力資源上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緊跟客戶需求開發更多的產品,擴大市場。同時,要注重改善工人勞動環境、勞動條件、提高工人工資待遇、加強工人的技能培訓,逐漸實現依靠技術進步增長的轉變。
2. 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勞動力低廉、經濟落后地區的轉移
如果區域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超過了一定界限,將會迫使一些工資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轉移,引起它們進行戰略投向的調整。因此,政府部門應當從優化珠三角產業結構、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適時推動企業的技術更新及管理升級。對于那些不具備結構提升條件的企業,應該指導他們轉移到廣東省邊遠山區、經濟欠發達地區,或者到勞動力較低廉的中西部地區投資,實現產業梯度轉移。
3. 政策制度方面的完善
“民工荒”現象還反映出缺乏技術工人、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在相關的政策制度工作方面予以改進:增加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大力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鼓勵企業和中介機構對員工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和素質,為企業輸送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地方政府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農民工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保障和加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
參考文獻:
[1]珠三角局部再現“民工荒”用工需求增大.http://www.sannong.gov.cn/snxw/200908140046.htm.2009-08-10
[2] 調查顯示農民工工資收入增幅回落http://www.mingong123.com/news/mgzz/200905/a0742c0c8fb5baac.html 2009-5-29
[3]《2008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廣州日報. 2009-05-29
[4] 鄒新樹著:中國城市農民工問題[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277.
[5] 同[4] 183
[6] 楊華 劉芝艷:農村吸納金融危機負面影響的機制—對返鄉農民工的一項調查[J].東岳論叢.2009,(7)
[7] 王微:經濟人理性視角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探尋[D]:[碩士研究生].貴陽:貴州大學,2007
[8]呂小燕 楊文選.“民工荒”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 2006(1)
[9] 楊麗青:“民工荒”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改革.2005,(2)
[10] 赫曉云:“民工荒”現象與產業結構提升[J].新東方.2004,(11)
[11] 耿建澤:“民工荒”:產業結構升級的契機—透視“民工荒”現象[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