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基礎,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也出現了公法、私法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而面對這一趨勢,我國法律將如何進行調控就變成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就對此問題進行闡述,以得出最終的調控方式。
[關鍵詞] 公法私法化 私法公法化 融合 實踐
一、私法公法化表現和依據
所謂私法是一種法律在規范性調整方面實行“放任”,在個別調整方面強調“協商”,那么人們往往將這種法律稱之為私法。“私法公法化”即私法領域不斷受到公法的侵入,以彌補傳統私法調整的不足。
1.從經濟角度看,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產生私法的最根本原因,而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尤其是向法治社會的轉型的過程中市場機制顯現了無法克服的困惑與缺陷,適應不了法治社會的需要。在市民社會奉行“私法自治”的原則,認為通過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實現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自由。但由于市場機制也存在著固有的缺陷。為此需要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進行宏觀調控。正如哈耶克所言,“一個功效顯著的市場經濟,乃是以國家采取某些行動為前提的。”
2.從價值理念上來說。“私法自治”所 強調的理念是自由、平等、契約自由,強調不受他人的干涉的“消極自由”,認為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而這些理念對于弱勢群體,如:消費者和勞動者,由于當事人地位不平等,“私法自治”造成極端的不平等,這都與“私法自治”所強調的自由、平等的理念相悖。
二、公法私法化的表現和依據
“公法私法化”主要指私法原則或精神向公法滲透的現象。
1.隨著公權力干預廣度和深度的擴張,采用傳統的扁平的結構模式,即“命令—服從”的關系,主體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對話和互動;不僅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相反的還會降低效率。于是相對于傳統的結構模式引進了一種以協商為特征的柔性化的手段 。但從性質上仍為公法,只是國家管理模式的轉化和強制色彩減弱。
2.單獨依靠公權力來解決問題,使國家負擔高昂的管理成本難以維繼。國家為了撐起對公共事務管理這座大傘,造成行政機構繁雜,行政人員繁多,財政負擔沉重。
綜上所述,這一切都說明法律的發展受著社會特定階段經濟、政治、道德文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說片面強調私法優位與公法優位的說法都有某種不科學性,甚至是絕對性。來判斷公法私法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滲透融合程度,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而更多的應根據特定社會的具體情況而定。這才適應了法制社會發展的 客觀必然。
三、公私法相融合的背景下我國應有的態度
盡管我國與西方國家都走一條公法私法日益滲透融合的道路,但道路卻是相反的。因為我國同西方國家發展軌跡不同。
首先,經濟方面講,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私法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而后隨著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出現私法公法化,公法私法化。而中國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講發展的軌跡卻是相反的。經濟上長期采取單一公有制和長期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根本沒有使私法得以誕生的土壤。而我國市場經濟又是一種與西方完全不同的至上而下的產生方式,即在政府的領導下發展市場經濟,又使我國的法治打下了先天不足的烙印。
其次,從我國的文化傳統來說。任何一種思想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思想和價值理念的基礎上,而每一種制度的思想基礎的價值理念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盡管我國與西方都走一條公法與私法日益融合的道路,但產生的文化傳統卻是差異甚遠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律是以權力服從和人身依附為基礎,奉行國家本位(實乃封建統治本位和家族本位)。與此相適應的法律文化張揚皇權至上、禮主刑輔、倫理綱常和貴賤等級。成如學者所言,中國傳統法律塑造了社會關系主義的非獨立性、非自主性和不平等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私法才得以迅速的發展。雖然中國在短短的20年里完成了西方國家數以百年的法律發展進程,但是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卻不能使我國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深刻的理解社會需要和價值觀,也不能指望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也向我國的法制一樣,同樣速度的前進。
所以根據我國當前的具體國情而言,我們更主要的是發展私法,使私法具有更加優越的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強調私法在當前法律體系中應當具有相對優勢的地位,并不否認公法規范的重要性,約束公權力和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公法規范也應當及時的制定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英]哈耶克,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上 ,三聯出版社,1997 第281頁
[2]姚輝:《民法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2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