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新會計準則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和披露的規(guī)定都很明顯的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guī)定,這種趨同性能夠使我國更加適應國際趨勢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長遠意義。但是,其目前的應用也存在諸多風險問題。
[關鍵詞] 衍生金融工具風險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含義
根據我國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形成了有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新體系。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個企業(yè)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而衍生工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
1.其價值隨特定利率、金融工具價格、匯率、價格指數、費率指數、信用等級、信用指數或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
2.不要求初始凈投資,或與對市場情況變化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凈投資;
3.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金融遠期合同、金融期貨合同、金融互換和期權,以及具有金融遠期合同、金融期貨合同、金融互換和期權中一種或多種特征的混合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產生的背景
1. 國際資本市場的日益發(fā)達
以固定匯率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我國自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于國際國內匯率、利率的雙重浮動,衍生金融工具變的越來越重要。衍生金融工具除了資本市場上的投機功能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用它來避免風險、降低資金成本,比如:
(1)分散企業(yè)風險, 增加應付風險能力;
(2)以財務杠桿方式運作, 可以使企業(yè)獲得巨大收益;
(3)可以避免由于財務指標惡化而導致資信評級的降低;
(4)可以降低籌資成本;
(5)可以拓寬簿資渠道。
鑒于以上幾點都是與風險有關,而會計準則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規(guī)定就是為了減少會計信息披露中的風險不確定性,因此,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加強風險管理、強調其風險管理的意義是很有必要的。
2. 幾個事件的啟示
國際和國內,因為衍生金融工具操作不當造成的巨大風險令人觸目驚心:在國外,“巴林銀行”的倒閉,結束了其持續(xù)233 年的光輝歷史;德國最大的銀行--得意志銀行因經營外匯期貨損失2, 800 萬馬克;在國內;幾乎與“巴林事件”的同時,亦出現了同出一轍的上海證券交易所“3127”國庫券期貨風波;1994 年,我國兩大進出口公司因參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分別損失一億美元和五千萬美元;2003年的中儲棉事件,因投機虧損6億元;2003年8月-2004年8月的大豆風波,導致國內壓榨企業(yè)70%停產,造成中國的“ 大豆危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航油在2004年11月30日因炒作石油期權虧損5.5 億美元,陷入債務危機:
(1)中航油從事的是國家禁止的場外衍生金融工具投機操作,這種違法業(yè)務不能在賬面上反映;
(2)國家即使允許從事這種投機并在賬面上反映,也會因為當時反映不充分而加大金融監(jiān)管的難度;
(3)固有風險:金融衍生工具的固有風險不容忽視,而且隨著金融衍生工具的創(chuàng)新,變得更加復雜;
(4)控制風險:中航油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執(zhí)行都不盡如人意;
(5)職業(yè)道德風險:中航油的部分風險管理機制極度不健全,其高層管理人員對已有的風險控制體系又漠然置之。
衍生金融工具在面臨重大風險的同時又沒有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對應,而作為風險管理機制最重要一環(huán)的信息披露更是缺乏,這促使了各國紛紛制定有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準則。
三、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與風險問題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從理論上能夠部分的解決上述存在的一些問題: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更加強調表內披露的充分性,強調不同持有目的的證券的正確分類及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出臺既體現了現實性,又兼顧了超前性。但是,在各種制度環(huán)境還不十分完善的情況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與國際的接軌是不是太超前了些?
1.公允價值計量對風險管理的影響
我國目前之所以把公允價值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是因為決策者需要的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信息,相關性成為這里的首要質量特征。因此,我們把決策有用性計量觀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決策有用性計量觀要求通過計量獲得的信息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主觀需要。而公允價值是指“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這是滿足決策有用性計量觀的,它比以前的歷史成本原則對信息使用者更加相關。
但是,我們注意到,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提是充分競爭的產品市場和有效的資本市場。我國的大環(huán)境與“充分”、“有效”卻相差很遠:我國雖然已經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但是我國的資本市場還相當不完善,存在著大機構投資者操縱股價現象,充其量只能算是“弱勢有效市場”;產品市場中,國有大企業(yè)壟斷了很大一部分資源,歧視、甚至打壓中小企業(yè)現象不少,《反壟斷法》遙遙無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價格信號扭曲,企業(yè)不能保證“資產和負債的公平交易”,公平交易的環(huán)境的缺乏決定了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很可能不“公允”。因此構建完善的市場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是公允價值有效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所在。
2.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進行收益平滑化
隨著各種金融相關政策的出臺,我國資本市場也會不斷完善,投資者對企業(yè)的業(yè)績平穩(wěn)性更加重視,穩(wěn)定性偏好使得他們更追捧業(yè)績穩(wěn)定、滿足盈利預期的公司股價,而狠狠打擊那些“未達標者”。為了掩飾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收益波動性大的企業(yè)會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來平滑收益,這實際上是一種人為操縱,企業(yè)和投資者間的這種信息不對稱會誤導投資者,形成資本市場表面上的繁榮。美國一些企業(yè)的例子可以作為借鑒:如聯(lián)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利用將為交易而持有的證券重分類為其他可供出售的證券、隱含期權套期策略、固定支出互換等手法,累計隱匿利潤接近50億美元。通用電氣公司利用出售資產實現的非經營性收益抵銷經營和非經營性虧損,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17個季度每股收益與華爾街的盈利預期基本持平或略微超出的記錄,并因此榮獲“全美最具可預測性公司”的頭銜。
本來,波動的財務信息才是自然的、客觀的,而平滑的財務信息大多是人為操縱的結果。而且,對盈余數字的平滑或許能夠一時隱匿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甚至可以短暫地“消除”不可分散的市場風險對經營業(yè)績的影響,但會計把戲一旦被揭露,事實波動不可抗拒地出現之后,股價暴跌不可避免,大量在信息不對稱中處于劣勢的中小投資者將無端遭受損失。
3.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新準則的不配套
(1)對衍生金融工具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披露的同時,其相關性原則留給了決策者很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也是產生會計操縱的重要原因。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避免可能的會計操縱,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方面做的工作還很不到位,這需要我國法律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
(2)在當前市場環(huán)境不完善的情況下,更要突出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性,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配套措施還未建立起來,比如我國對有關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種類、規(guī)模存在限制,我們要盡快出臺相關配套法律法規(guī),并避免會計準則有關規(guī)定與某些法律法規(guī)相抵觸。
4.新會計體系建立所欠缺的信息系統(tǒng)支持
會計人員在編制財務報表時,不僅要依賴于自己的專業(yè)判斷,也要有關宏觀分析的數據庫支持。而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內的確認和計量,要有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和估值技術,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數據采集和加工。因此,企業(yè)應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tǒng),收集有關信息,以適應新準則需求。
5.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yè)素質是當務之急
新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涉及面廣、處理方法復雜,這不僅意味著企業(yè)要承受較高的編報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報表使用者的理解困難。當前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yè)素質也是普遍較低的,新的專業(yè)知識缺乏,而與專業(yè)相關的其他知識更缺乏。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于很多會計人員來說,是一個新領域,這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衍生金融工具計量問題,這不僅涉及到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的認識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公允價值該怎樣計量,而計量中涉及到的很多金融學知識以及估值技術是會計人員必須掌握的。
參考文獻:
[1]陳 玲: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tǒng)財務會計影響初探,《財會研究》1997年第3期
[2]黃世忠等:衍生金融工具與收益平滑游戲——美國聯(lián)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財務操縱案例剖析,《財務與會計》2004年第10期
[3]溫路平:新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其運行環(huán)境的分析,《商業(yè)會計》2007年第1期下半月刊
[4]會計準則研究組:最新會計準則重點難點解析[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6
[5]宋獻中 高秋玲:從中航油事件透視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J].《財會月刊》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