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集團客戶對于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來說,舉足輕重。本文在詳細分析信貸風險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政策建議,以促進商業銀行切實防范和化解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維持銀行業的穩健運營。
[關鍵詞] 集團客戶信貸風險對策建議
近年來,銀行信貸向集團客戶集中已成為一種趨勢。集團客戶一般規模較大、資本實力雄厚、市場競爭力較強、資信等級較高,對銀行有較大的吸引力。但是隨著德隆、貼本、格林柯爾等企業集團案件的的爆發,充分暴露出商業銀行在集團客戶授信方面存在的風險。但是隨著德隆、貼本、格林柯爾等企業集團案件的爆發,充分暴露出商業銀行在集團客戶信貸方面存在的風險,因此加強企業集團信貸風險的管理和防范刻不容緩。
一、集團客戶信貸風險的成因分析
1.對集團客戶發展缺乏有效的宏觀指導和全面監管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在管理經濟方面的服務職能還沒有完全實現,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對銀行經營管理進行行政干預。例如,地方政府為謀求充裕的資金供應以維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在沒有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或分析論證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要求銀行向一些大型的集團客戶發放貸款,造成銀行信貸資金沉淀;同時,某些集團客戶往往打著投資熱點行業或者政府扶持行業的旗號,通過銀行多頭授信獲得大量貸款融資,過度投資、盲目投資等現象時有發生,集團客戶的多元化、區域化經營下更是加劇了這種投資的盲目性。這充分暴露出有關部門對銀行業在集團客戶信貸業務風險管理方面的宏觀引導、全面監管等環節比較薄弱。
2.信息不對稱下商業銀行的過度融資和多頭授信
企業集團由于自身的特點,大大增加了銀行獲取信息的難度,使得商業銀行很容易把規模作為衡量風險的替代信號。比如,銀行普遍易受虛假報表或合并報表資產規模的迷惑,認為集團客戶規模大、償債能力強,把集團客戶等同于優良客戶,從而忽視集團客戶本身固有的風險。上述錯誤認識的存在導致各商業銀行在市場營銷方面容易做出錯誤的決斷,在一家銀行給予集團客戶以高額貸款之后,往往容易成為其他銀行爭相貸款的理由依據,對于該公司的償還能力則很少關注。這種信息不對稱也存在于商業銀行系統內部及各商業銀行之間:在商業銀行系統內部,雖然已經建立統一授信制度,但由于各分支機構所處角度、具體利益、管理狀況不同,使得相互之間的無法進行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削弱了對集團客戶的風險控制能力;不同的商業銀行出于競爭以及信息共享平臺的缺失等原因,容易導致對同一集團客戶多頭授信過度融資,很難實施對授信資金使用狀況的有效監督。
3.風險預警報警機制不健全
目前,由于不良市場競爭的影響,各商業銀行只爭相對集團客戶授信,對其經營發展狀況、資金利用情況關注很少,不能及時掌握相關風險預警信息。負責集團客戶業務的銀行相關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特別是前臺客戶部門和信貸監管部門不同程度存在能力風險,缺乏企業報表分析技巧,不知道如何從上市公司年報中尋找風險線索,在風險暴露時,更沒有明確的責任人員及時作出應對決策,報警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虛設。
4.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以及法律保障空缺
目前我國市場主體失信問題普遍存在,銀行集團客戶貸款的很多環節充滿風險。貸前由于缺少集團信用資料或者是信貸資料失真,導致銀行無法根據信用評級做出合理的授信決策;貸后由于集團客戶缺少信用約束,資金隨意使用,懸空債務,逃避銀行債務,導致信貸風險積聚。另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和不健全也是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之一。例如,《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雖然對集團客戶進行了界定但不全面,對集團客戶統一授信缺少一個可量化的管理辦法;另外兩個相關規定《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試行)》中或者沒有或者標準不一,缺乏可操作性,難以在法律層面上對集團客戶的經營和管理做出準確的評價。
二、集團客戶信貸風險防范對策及建議
1.對集團客戶的信貸業務實行全面的風險管理
各商業銀行應該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建立并嚴格執行貸前審查、貸中監督、貸后管理的全程風險管理過程和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加強商業銀行之間以及銀行內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首先要動態關注集團企業在其他銀行的授信情況,建立商業銀行之間的良性競爭合作機制,在現有信貸管理模式下,僅憑一家商業銀行的能力幾乎不可能準確把握集團及其關聯客戶的整體風險。雖然大額客戶授信風險分析監測制度已初步建立,但是,各家商業銀行基于信息來源渠道和管理狀況的不同,對集團客戶關聯企業的組成情況、授信客戶的風險狀況認知度各不相同,對信貸資金需求規模較大的集團客戶,可以采用銀團貸款方式即國際辛迪加貸款;其次要充分發揮銀行內部審計在信貸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操作風險、合規風險或發現舞弊等環節,內部審計這種事后的獨立性檢查,起著評估和再監督作用;最后,雖然銀行通常設有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但銀行業務特點決定了風險管理必須體現為每一個員工的行為,因此銀行應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和引導,讓所有員工具有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自覺性。
2.統一授信和單獨授信相結合的原則
對集團企業的信貸風險防范,首先在于實行統一授信。它可以避免其因資本或資產的虛增而導致的銀行貸款過度集中和信用膨脹,同時由于關聯交易可能使有關利益在集團內部進行人為調配,統一考察集團整體授信承債能力可以消除集團內部人為控制方式造成的影響,降低集團企業的整體信用風險。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關聯企業只是在經濟上存在著密切聯系的企業法人,法律原則上承認控制公司與從屬公司各為不同的法律主體,各自僅以自身財產對其法律行為和債務承擔責任,應該將經濟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產權清晰、財務制度健全、關聯往來規范的核心企業作為重點支持對象,可以采用集團整體授信與成員企業單獨授信雙線并行模式控制風險。
3.對跨省、跨地區的大型集團的授信管理應由總行和省級分行扎口,由屬地行配合,上下聯動,信息共享
省域集團客戶整體授信審批權限應上收至省級分行,用信應該由母公司或核心企業所在地銀行統一掌握,而跨國、跨省集團客戶的授信必須由總行統一核定,并負責在各成員企業之間分配具體額度,改變總行—分行—支行的多層級管理體制,盡快實現由“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以客戶為中心,按業務板塊建立事業部制,對前、中、后臺業務實行專業化、垂直化管理,以提高銀行內部信息傳遞效率。同時改革現行的商業銀行總行對各分支機構的業績評價和經營目標的考核方法,對績效衡量實行區域內整體考核和單獨考核相結合的制度,著力協調區域內各分支行之間的利益沖突。
4.集團客戶授信業務法律仲裁體系建設和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并舉
首先,進一步明確關聯交易的強制性規定,建立集團客戶合并報表核算和關聯交易報告制度, 進一步明確關聯交易的批準、披露程序、披露內容及相關法律責任, 使債權人充分享有法律規定的知情權。為了控制債權人的授信風險, 相關法律應該明確關聯企業擔保、關聯交易等方面的禁止性條款, 賦予集團客戶提供真實、完整信息資料的嚴格義務,否則, 銀行有權利撤銷對該客戶的授信;其次,通過立法構建強有力的違法成本體系,加大對企業騙貸等行為的打擊制裁力度,提高企業違約和違法的社會成本;最后,應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主要措施為:(1)加快信用管理法律的立法工作。對于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亟需從法律上給予支持和保護的問題,應加快立法進程,同時優化執法環境,提高執法效率。(2)規范中介市場,特別是規范會計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的行為,對于出具不真實審計報表或資產評估報告的中介事務所,應在全國范圍內通報,情節嚴重者可吊銷其營業執照,并對其和其它相關直接責任人員處以相當的罰款或者列為市場禁入者。(3)嚴厲打擊造假行為,對于企業自身的造假行為,應給予嚴厲的處理。
參考文獻:
[1]韓艷 柴秀霞: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財政金融,2009年
[2]鄭志元:集團客戶關聯交易的本質研究及其風險防范策略.經營探索,2009年
[3]商業銀行信貸與營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