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惡意訴訟頻發,相關法律規定尚不明確。依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認定惡意訴訟應承擔侵權責任。我國有必要借鑒國外經驗完善相關立法,規制知識產權惡意訴訟。
[關鍵詞] 知識產權 惡意訴訟 侵權責任
一、我國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現狀
惡意訴訟在英美法上被界定為一種侵權行為,指故意以他人受到損害為目的,無事實根據和正當理由而提起民事訴訟,致使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的行為。由于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特性使得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審判中惡意訴訟頻發。具有代表性的如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06年8月審結的袁利中訴通發公司專利侵權案,該案法院認定原告將國家標準早已充分披露的技術方案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被宣告無效,被告訴原告惡意訴訟,得到法院支持。又如2008年4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結的北京明日公司訴維納爾公司惡意訴訟賠償案中,該案被告將早已進入公知領域的產品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法院卻認為涉案專利被宣告無效的原因并非將其他自由公知設計或已有設計申請為外觀設計專利,故不能認定被告惡意申請涉案外觀設計專利,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類似案例的處理結果卻不相同,可見知識產權惡意訴訟侵權責任的認定尚不明確。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并無惡意訴訟的規定,而《專利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在宣告專利權無效后,因專利權人的惡意給他人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賠償。但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惡意”,進而認定責任,是規制知識產權惡意訴訟侵權責任的關鍵所在。
二、知識產權惡意訴訟侵權責任的認定
根據侵權責任法原理,一般侵權行為的認定須同時具備行為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四個構成要件。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侵權責任認定在損害事實與因果關系上與一般侵權行為并無二致,關鍵在于行為的違法性和主觀過錯難以認定,對此需要深入分析。
其一,就行為的違法性而言,知識產權惡意訴訟通常是行為人為損害競爭對手的合法利益,在缺乏法律和事實依據前提下提起的形式合法的知識產權訴訟。并且惡意訴訟的提起往往并非針對于案件本身,而是借助非法行為或手段提出惡意訴訟以達到訴訟之外的非法目的,并造成被訴人的相應損害后果,是一種隱蔽性較強的侵權行為。提起訴訟是當事人的一種法定權利,因此無論基于何種目的,“提出訴訟”這個行為本質上不構成違法,或至少形式上為合法行為。那么認定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侵權責任,就不能拘泥于行為的形式上是否合法,而應更深層次地考量行為人行使的訴權有無合法依據或合理的訴訟理由,即訴訟是否存在正當理由,包括實體上的勝訴理由或程序上的合法權利,這是區分和界定惡意訴訟行為違法性的外在因素和根本性的評判標準。具體表現為,行為人明知自己顯然沒有或根本沒有勝訴的事實理由和法律理由,但僥幸希望或試圖使法官錯誤判定自己有勝訴的事實和法律理由,從而達到非法目的。
其二,就主觀過錯而言,正常運用訴權的原告提起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惡意訴訟的提起者是為了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此惡意有兩層含義:一是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目的;二是無正當訴訟理由。至于這種惡意的主觀狀態要求是故意還是重大過失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惡意僅指行為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或法律依據,且會造成他人損失,仍要提起訴訟;但也有認為故意或重大過失均可構成惡意訴訟,如我國澳門《民事訴訟法》第385條之規定。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特性而言,惡意訴訟應僅以存在主觀故意為宜。
三、規制知識產權惡意訴訟侵權責任的建議
知識產權惡意訴訟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形式,應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制,對此我國相關法律應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完善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的侵權責任制度。
首先,應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惡意訴訟及其損害賠償責任。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民事訴訟法都明確規定惡意訴訟,可供我國立法借鑒。如法國《民事訴訟法典》規定:“對于拖延或以其他不當手段進行訴訟者,可以處100至1000法郎的民事罰款,并且不影響可能對其要求的損害賠償。”葡萄牙《民事訴訟法》第456條規定:“任何惡意訴訟行為的當事人都會被處以罰金并且在對方當事人要求賠償的情況下應予以賠償”;受此影響,我國澳門的《民事訴訟法》第385、386條更是詳細地規定了認定惡意訴訟的各類情形以及侵權責任。另外,英國相關判例也認可“針對被告為了一個不恰當的目的采用法律訴訟,實施導致原告損害的侵權行為,原告可提起侵權行為訴訟”。
其次,應適用反壟斷法規制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知識產權惡意訴訟,在本質上是利用法律程序濫用知識產權,完全符合《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的“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美國就通過判例法創設了反托拉斯法下的惡意訴訟制度,規定如果以訴訟為工具企圖達到破壞競爭之目的,可能構成《謝爾曼法》第2條下的壟斷或企圖壟斷;如果是多人共謀的惡意訴訟,則可能構成《謝爾曼法》第1條的限制貿易的合同或共謀;如果反托拉斯指控成立,原告可以獲得包括律師費在內的侵權抗辯費用的三倍之賠償。
最后,應在相關知識產權法中完善“確認不侵權之訴”的制度。由于知識產權的特性,一旦權利人濫用這種排他性的專有權進行惡意訴訟,涉嫌侵權方在訴訟完結之前遭受的損害將無從救濟,應賦予其主動抗辯惡意訴訟的權利。確認不侵權之訴已成為國際通行的防止知識產權權利濫用的有利武器,如美國法律規定被指控侵權的一方可請求法院作出宣告式判決確認不侵權。當然,確認不侵權訴訟制度是在知識產權領域對確認侵權訴訟制度的一種補充,不能把其作為一種主要的訴訟形式,國外法律中也對提起確認不侵權之訴規定了嚴格的限制適用條件,應在相關法律中建立完善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