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世紀以來,在市場經濟的強勢發展下“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GDP增長的關鍵性問題。中國是農業大國,在經濟發展中農業的地位舉足輕重。只有解決好農業問題,才能真正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從而向發達國家的行列進軍。
[關鍵詞] 發展態勢 作用 政策投入
現如今,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作為根基的農業卻停滯不前,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只有擺脫農業落后這一瓶頸狀態,才能在新的市場經濟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產業化現狀及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效用
我國農業產業群剛起步不久,還處在比較薄弱的基礎狀態。相對優勢較弱,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所占的比例較大。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如果扶持好這一產業,那將在我們的經濟建設的歷史中寫下重要的一筆,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開拓了一塊肥沃的土地。為市場經濟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道路。對于農業產業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首先面對無情的市場風險,單個農戶的力量極其微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產生合力,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建設我國農業產業化,將以前每家每戶分散了的土地集中組織到一起,根據區域、地理條件等不同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發展戰略,以整體對抗局部、凝聚對抗分散,形成規模效應,發揮比較優勢,從而提高農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生產能力。
其次,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農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強產業化投入,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主張“產、供、銷”一條龍服務,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省去中間商的涉獵,使農民獲得更大的經濟利潤。經濟收入上去了,農民的干勁也就更足了。同時,實行產供銷的一條龍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對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很大的解決方案。農民可以將自己的土地出租,在獲得租金的同時還可以在自己的田間地頭務工,即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又讓農民獲得雙重的經濟收入得到實惠。如此看來農業和其他產業既獨立又互相促進、緊密聯系。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像一把雙刃劍,在提高農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在市場經濟下,農業開始由以前的買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自由化市場轉化。隨著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層次也由以前填飽肚子為主的生理需求向更高層次的需求轉變。而我國的農業在這樣一新的形勢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而今天,我國的農業從單單的注重量的增加向提高農產品質量上轉化。以優質的農產品、優質的銷售方式來迎合大眾口味,從而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最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和國際貿易越來越緊密,各國之間的商品貿易也由自己國家地區間的貿易向國際間不同國家間的貿易轉化,面對國際市場這一塊大肥肉,我國農業的強勢發展,有助于打開海外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缺乏的發達國家市場,將中國農業打入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加強對三農問題的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對我國的長治久安、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有重要的
作用。
二、加強政策投入的必要性
不難看出,農業產業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此則要求我們的政府給予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和扶持。農業是我國經濟的根本,所占比例大、牽涉范圍廣,憑借個人之力根本無法改變其現狀。只有政府的介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給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設置針對農業的管理機構和加強對農業的改革力度,為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在貧富差距極大地今天,農民作為社會發展中的弱勢群體,需要政府給予極大扶持,加強農業產業投入,2006年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減輕廣大農民的經濟負擔,但我國依舊出現了有地無人種有田無人耕的局面,而廣大農村勞動力都參與到了南下的打工隊伍,造成我國的農業嚴重空缺。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讓廣大農民在免費耕種還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嘗到甜頭,參與到農民的一體化建設隊伍中來,同時農民的壓力減小了,也使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消費欲望,促進貨幣的流通,人民生活富裕了,生理需求得到滿足,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從而主動地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加投入的為農業一體化服務。
加強新農村建設,在為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業的技術指導,將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運用到農業發展建設當中。為農業的發展配備專門的技術人員,用以指導和幫助農民用先進的科學方法提高種養殖的質量,為通過自己勞動致富的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技術援助,為其排憂解難,從而達到幫助廣大農民增產增收。有實例指出技術進步對我國農業增長的貢獻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由此可見科技進步在社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農民的收入增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以科技為支撐,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加強新農村的建設。成功的新農村將在別的鄉村成為佳話、成為榜樣,能推動更多的鄉村參與到產業一體化建設中來,如此,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勢頭。在產業一體化進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堅持科技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促進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市場經濟則應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政府在為其投入政策科技的同時,還應為其打造適合發展的銷售方式,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未來需求的發展方向,打造能迎合市場發展的銷售方式。建立一支先進的銷售隊伍,為農民一體化進程出謀劃策,將生產的農產品推廣到市場之中,在市場中為其謀求一個很好的市場定位,去打造出出色的品牌效應,提升知名度從而更好的拓寬市場銷路。就如在四川達州市場上出現的舊院黑雞蛋,就是來源于四川萬源普普通通農家而做大做強,在市場定位上充分抓住廣大消費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上,制定了迎合消費者口味的營銷策略,以其營養豐富,富硒,具有滋補、美容、延緩細胞衰老、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保健等特殊功效打開了雞蛋市場,成為雞蛋行業的領先者。
參考文獻:
[1]宋海祥: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青海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青海統計,2001(C00)
[2]張旭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經濟,2007(10)
[3]周華林:談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技術推廣[J].南方論刊,200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