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斷增多的網絡盜竊案件已經表明,“虛擬財產”的保護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這種虛擬財產,既可以從游戲開發商處直接購買,也可以從虛擬的貨幣交易市場上獲得,既有價值也有使用價值,可以進行轉讓,接近于知識產權,因而這種虛擬財產已經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屬性,應該屬于私人財產的范圍,這些財產被盜竊,應當受到刑法保護,以盜竊罪追究盜竊人的刑事責任。
[關鍵詞] 虛擬財產 網絡盜竊 刑法保護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人數達到6800萬,網上游戲在上網用戶經常使用的網絡服務里占18%。據估計,內地網絡游戲愛好者達到數百萬人,每天約有100萬玩家同時在線玩網絡游戲。越來越多的人把網絡游戲當成了他們的最愛,游戲裝備、QQ號碼、電子郵箱賬號、網絡實名……這些在某些人眼里也許只是一堆數據,一錢不值,可是在游戲玩家和網民眼里,它們卻是有著特殊價值的“財產”。
盡管網絡“虛擬財產”價值問題尚無定論,但不斷增多的網絡盜竊案件已經表明,“虛擬財產”的保護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盜竊網絡虛擬財產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該財產是否受到刑法的保護呢?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網絡虛擬財產不過是存儲在網絡服務器中的各種數據和資料,而且完全是無形的,這種虛擬的所謂財產,不能算是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既然不是個人的合法財產,那當然不構成犯罪。因為作為游戲玩的過程當中積累的這些裝備和武器本身來講,沒有任何經濟意義,它就是用一種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組數據,這些數據在電腦游戲這個軟件里面運行的時候,可能是起到了某種作用,本身獨立出來,沒有任何意義。這里面的智力勞動是相對于整個游戲來看的,顯然是屬于游戲公司的網絡制作者。另一種認為,虛擬財產存在著其固有價值,因為網絡游戲玩家積累的“頭盔”、“戰甲”等的武器裝備,是游戲玩家花了時間、金錢、精力所取得的,在某種程度上,它應該算是一種勞動所得。這種虛擬財產,既可以從游戲開發商處直接購買,也可以從虛擬的貨幣交易市場上獲得,既有價值也有使用價值,可以進行轉讓,接近于知識產權,因而這種虛擬財產已經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屬性,應該屬于私人財產的范圍,這些財產被盜竊,應當受到刑法保護,以盜竊罪追究盜號人的刑事責任。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網絡虛擬財產已經具備個人合法財產的性質,屬于刑法盜竊罪中的犯罪客體范疇,盜竊網絡虛擬財產達到一定數額應當依照盜竊罪處以刑罰。理由如下:
1.盜竊罪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筆者認為玩家對于網絡虛擬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具備盜竊罪客體的屬性。這一點是最具有爭議,也是區分是否構成盜竊罪的最重要的方面。如果這些網絡虛擬財產根本就不具有價值,那么就不受到法律的保護。在這一點上,筆者比較認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教授的觀點,他認為:《民法》中的財產分成三種,一種是靜態的財產,就是物權里面所說的,包括所有權等。第二種是動態的財產,就是在交易當中的財產,比如說訂立合同,你買人家東西,要給人家錢,財產是在交易當中的財產,第三種財產就是大家說的那種無形的財產,知識產權、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這里面體現的財產。而網絡虛擬財產應屬于無形資產的一種。虛擬財產既可以從游戲開發商處直接購買,也可以從虛擬的貨幣交易市場上獲得,因而虛擬財產已經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屬性,其真實價值不言而喻,也需要依法保護。
再者,玩家作為網絡虛擬財產的所有權人,其對網絡虛擬財產依法享有所有權,這個權利具有對世和排他的性質。而盜竊著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侵犯無疑是對玩家或者稱為所有權人權利的侵犯,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也是法律所要規制的。因此筆者認為盜竊網絡虛擬財產已經侵犯了盜竊犯罪所要保護的的客體。
2.盜竊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是直接故意,筆者認為在實際發生的侵犯網絡虛擬財產案件中,偷取這些財產的行為人的主觀上是故意的,直接的,即明知是他人的虛擬財產,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實施竊取虛擬財產的行為。
網絡虛擬財產畢竟不同于平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有形財物,是以存儲在網絡服務器中的各種數據和資料體現出來的,而且完全是無形的。筆者認為,當這些黑客們運用自己的“才能”并使用相關程序和軟件把黑手伸向他人的ID及密碼(包括游戲、電子郵件、網上銀行等)時,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性質,是有目的性、針對性的采用非法手段破譯密碼竊取虛擬財產,在網絡上是一個ID對應一個密碼,絕對不會出現現實生活中誤人他人的財產為自己的財產而取走的情況。
隨后將竊取的虛擬財產通過網絡平臺在市場叫賣,獲取一定金錢的收益,已經將網絡虛擬財產貨幣化,將非法占有的財產轉化為自己的利益,這些種種都客觀的印證了筆者的觀點,即盜竊網絡虛擬財產主觀上是明知的、故意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
3.盜竊罪的客觀方面一般表現為以秘密的手段竊取,筆者認為盜竊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在客觀方面也是符合盜竊罪的該項要件的。行為人采用自以為不使別人發覺的方法,比如利用黑客技術在對方電腦中植入木馬來盜取他人帳號,或者在他人輸入游戲帳號密碼時偷看等,將網絡游戲虛擬財產轉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非法占有或處分,完全契合“秘密竊取”的盜竊罪行為特征。
4.盜竊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盜竊網絡虛擬財產行為的主體與盜竊罪主體是一致的,具有同一的懲罰力度。刑法學中,單位不能構成盜竊罪的主體,筆者認為以單位名義盜竊網絡虛擬財產時,仍然應當適用刑法中有關盜竊罪的規定,不能對單位定盜竊罪,只能對單位中的個人處于盜竊罪,即單位也不能成為盜竊網絡虛擬財產犯罪的主體。
綜上所述,網絡虛擬財產作為一種無形的財產,已經開始滲入到我們生活之中,盡管它只存在于網絡中,但是卻能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市場交易,具有了一定的價值,并且關系到互聯網眾多玩家的切身利益,因此我們必須對其加以承認和保護這種新型財產關系。盜竊網絡虛擬財產行為完全符合盜竊罪的四個犯罪構成要件,對于到達刑法規定數額的盜竊網絡虛擬財產行為,我們應該以盜竊罪給予嚴厲打擊,將網絡虛擬財產盡快融入到刑法的保護范疇,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