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日益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環境。建立低碳基金,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國建立低碳基金的必要性,并介紹了歐盟等發達國家低碳基金建設的概況,接著分析了我國低碳基金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資金來源、管理模式、投資領域、配套法律四個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低碳經濟 低碳基金 運行模式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明確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毫無爭議的事實”。氣候變化主要是近代人類過多地使用化石(高碳)能源所造成的結果。為了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人類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節約能源,保護生態,迎接低碳時代的到來。但目前理論界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戰略規劃、實現路徑、政策法規等方面,對低碳基金的研究少之又少。而實踐中發展低碳經濟的嚴重障礙就是資金和技術,其中技術的研發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因此,對低碳基金進行深入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我國建立低碳基金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資源消耗增長迅速,溫室氣體排放嚴重。2006 年按現行匯率計算我國 GDP總量大約占世界 GDP總量的5.5 %,但是,能源消耗達到了24.6 億t 標準煤,大約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 %。目前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單位 GDP 的碳排放強度很高 ,2002 年為605 t/ 百萬 GDP美元 ,為印度的 1.86 倍,日本的 1.69 倍,西歐發達國家的 1.6 倍。而由于我國經濟規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導的能源結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快速增長趨勢 (年均增長2. 6 %) ,2020 年將達到81.45億 t,屆時將超過美國 ,成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首次為發達國家規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盡管《京都議定書》中沒有規定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 2012 年前的具體減排量 ,但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必須承擔的國際義務,我國正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同時,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和諧社會,走低碳經濟之路將是唯一而必然的選擇。相關資料證明,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可見,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是低碳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以及低碳技術的商業化推廣應用,而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保障。
另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發布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行業和其他環保行業至少有兩萬億元左右資金缺口需要填補。《報告》預計,未來15年,國家將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投資基金和吸收私人資本等,并鼓勵優秀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上市。因此,在國家及各省市逐步設立低碳基金已變得必要且迫切。
二、國外低碳基金建設的概況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發達國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近年來,各國從稅收、能源、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資金政策方面,不少發達國家陸續建立了基金,大量投資于溫室氣體研究和低碳技術的研發。
1.英國成立碳基金公司
英國是世界上控制氣候變化較為先行的國家。2001年,英國政府投資成立了碳基金公司。公司以企業模式運作,目標是幫助工商業和公共部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捕獲低碳技術的商業機會,實現低碳經濟。碳基金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英國的氣候變化稅,每年大約有6600萬英鎊,從2004—2005年度起,增加了兩個新的來源,即垃圾填埋稅和來自英國貿易與工業部的少量資金。資金使用主要有三個領域,一是資助具有創新性的低碳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二是加速技術商業化,三是投資孵化器,幫助創新型企業成長。
2.歐盟成立全球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基金
2008年,歐盟議會成立通過決議,支持成立全球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基金(GEEREF)。GEEREF將向非洲、北非地區、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非歐盟的東歐地區、拉丁美洲和亞洲地區的“地區子基金”提供資金支持,投資重點是被商業投資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忽視的、金額低于1000萬歐元的環保項目上。
3.美國建立氣候變化適應基金
美國已頒布了《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該法案的征求意見稿建議建立氣候變化適應基金,其目的是給州一級、地方和零散的社區項目提供資金,幫助各社區適應氣候變化。同時,草案還建議在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內設立國際氣候變化適應性項目,以幫助氣候變化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的變化。
4.其他國家大量投資于低碳技術的研發
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雖然沒有明確設立相應的基金,但每年政府都花費巨資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如,澳大利亞每年花費6000萬澳元用于溫室氣體的研究,德國將在未來10年內額外投入10億歐元用于研發氣候保護技術,日本2008年低碳科技預算為35708億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億日元,增幅為1.7%。
三、我國低碳基金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低碳基金建設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目前,中國僅設立了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國綠色碳基金(民間基金),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需求。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資,后者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形式籌集資金。
此外,個別地方省市開始嘗試建立低碳基金。2010年2月1日,江西南昌設立低碳與城市發展基金“南昌開元城市發展基金”,南昌市與國開金融公司共同出資50億元人民幣,預計將可拉動200億的相關投資。2010年7月25日,西寧國家低碳產業基金與江蘇省低碳示范區在武進正式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西寧國家低碳產業基金是依據我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牽頭,中國融資租憑有限公司等10多家金融機構及大型央企共同發起的產業基金,基金規模預計可達500億元。
雖然我國低碳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在基金的來源、投資方式、運作管理、配套設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具體如下:
1.資金來源單一,以政府投資為主,
當前我國低碳基金的來源主要是政府或央企投資,社會資本及外資所占比例極少。完全依靠政府投資,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政府財政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金額有限,無法有效滿足低碳研發及企業節能減排的大量資金需求。同時,單純依靠政府或央企投入,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游動資金及外資的參與積極性,無法為低碳經濟營造一個多元的金融環境。
2.投資方式以無償資助為主,且涉及領域狹窄
目前,低碳基金作為我國政府的政策性基金,主要采用無償撥款的方式資助部分低碳項目及企業減排。這種輸血式的投資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的資金困難,支持低碳項目的進展。但其弊端也很多,如降低了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益,使基金本身缺乏自我滾動的激勵機制和活力。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單純依靠財政撥款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改變現有的無償資助方式。同時,我國低碳基金的投資領域比較狹窄,現有的兩個基金主要資助增加碳匯的項目,對其他減排或低碳的項目資助較少,特別是沒有將大量資金用于對低碳技術研發的支持和激勵上。
3.相關法制建設匱乏,缺乏配套政策支撐
目前,我國基本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法規,更沒有一部針對低碳基金的專門法律,相應的配套政策也不夠完善和細化。而為了保證低碳基金的健康發展,在法律層面對其運作管理的流程進行規制是必要的。同時,低碳基金的運作還需要稅收政策、能源政策、貿易政策、科技政策等配套政策的支撐。
四、改善我國低碳基金運行模式的建議
1.積極引進民間游資和外資,促使投資主體多元化
低碳經濟產業作為目前最熱門的領域,已成為投資者的新寵。低碳經濟中蘊藏的巨大商機早已備受民間游資和外資的關注。2010年3月31日,由浙商創投發起的浙商諾海低碳基金正式成立,這只全國首個以“低碳經濟”為投資主題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不到兩個月的籌備時間里,首期就募集到2.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2010年3月,瑞士ILB-Helios 集團和北京中清研信息技術研究院共同出資成立的新能源低碳基金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準。這是自國務院明確鼓勵發展新能源和低碳經濟后,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首個具有外資背景的基金。2010年6月21日,天津將建首個低碳示范城,日本將提供10億日元做基金。
應改變過去的政府資金投入為主導,主體單一化的形式,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合理界定風險收益機制,吸引社會資金,特別是信托資金、民間資本、國外投資機構等參與投資,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在基金的起步階段,可采用以政府資金、法人資金為主,境外資金、民間資金為輔的資金來源結構。扶持運行3~5年,成功率提高并成為民間資本和境外投資者的關注焦點后,政府資金可以通過證券二級市場,逐步退出投資主體。
2.基金管理采用企業模式,資金運作市場化
英國在低碳基金管理上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運作管理方面,英國碳基金公司內部專門成立了碳基金董事會,成員一共17人,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界、學術界、工會、非政府組織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外部還聘請獨立機構進行評估,以確保資金的使用效率。借鑒英國的實踐經驗,我國的低碳基金管理也應采用企業模式,把低碳基金作為一個獨立公司,介于企業與政府之間,實行獨特的管理運營模式。一方面,公司每年從政府獲得資金,代替政府進行公共資金的管理和運作;另一方面,作為獨立法人,低碳基金應采用商業模式進行運作,通過嚴格的管理和制度保障公共資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同時,低碳基金應改變過去輸血式的無償扶助,投資方式必須和市場機制有效緊密地結合。從無償撥款逐步向有償使用、分年度償還、風險投入等方式過渡。可針對所申請低碳項目的性質,依據風險投資評估,界定風險收益比例,確定投資額度;并引入社會獨立評估機構,對申請項目的進展和前景進行評估,審查建立競爭機制。
3.擴大投資領域,重點資助低碳技術的研發
據研究,要發展低碳經濟,在世界低碳發展的模式中處于前列,必須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發。因為低碳經濟的關鍵就是技術創新,其中能源效率的調高,低碳新能源的開發,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賴于技術進步。而以往我國低碳基金投資的目標過多關注在碳匯增加的項目上,對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不足。今后應擴大投資領域,重點資助低碳技術的研發。但低碳技術并不是某一種特定的技術,而是一系列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術措施,這就要求在經費投入上要做到點面結合,既安排低碳基礎研究的資金,又安排急需的應用研究資金。
此外,投資領域還可以擴展到加快技術商業化方面。英國低碳基金公司的投資領域相對比較寬泛,主要涉及三個領域,一是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二是加快技術商業化,三是投資孵化器。而英國到2050 年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就是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著力于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我國低碳基金的投資可借鑒英國的模式,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發,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并通過幫助商業和公共部門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中尋求低碳技術的商業機會,促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和應用,進而幫助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社會。
4.健全外部法律,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為應對氣候變化,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如2007年3月13日,英國發布《氣候變化法》草案以指導英國的減排行動。2007年,澳大利亞制定了《澳大利亞氣候變化政策》、《國家溫室氣體和能源報告法案》。而我國雖在《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體系”,但相關立法仍十分薄弱,完全不成體系,更缺乏對低碳基金管理的專門法規。借鑒國際經驗,我國應健全氣候變化的法律建設,并把低碳基金的管理上升到法規層面,監督和約束資金的投資去向和效果。
同時,低碳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各項政策的配套實施。除了資金政策,很多發達國家還從稅收、市場、科技、能源等方面頒布和實施了相應的政策。如,英國征收氣候變化稅,并以此作為低碳基金資金的重要來源。日本已經開始試行二氧化碳交易市場,交易價格有市場決定。2008年10月21日,日本政府在全球變暖對策推進總部會議上,正式頒布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試行制度。歐盟2001年9月通過促進可再生能源法令,通過減稅或提供補貼等措施,鼓勵風力、水力、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五、結語
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成為大勢所趨。我國環境污染十分嚴重,面臨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低碳經濟。世界不少發達國家已專門建立了低碳基金,大量投資于溫室氣體的研究和低碳技術的研發。但我國低碳基金建設仍處于摸索和起步的階段,在資金來源、投資運作、法制建設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為此,應結合我國的國情,并借鑒發達國家基金管理的經驗,多渠道籌集資金,按企業模式運作,鼓勵技術創新,開拓和培育低碳技術市場,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和配套措施,以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研究組.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6
[2]章升東 宋維明 何宇:國際碳基金發展概述[J].林業經濟.2007(7)
[3]邢繼俊 趙剛:中國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J].中國科技論壇.2007(10)
[4]付 允 馬永歡: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5] 劉蘭翠 甘霖等:世界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及啟示[J].中外能源.2009.09
[6] 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 [J].Energy Policy , 2005
[7] Kawase ,R, Matsuoka, Y, Fujino ,J.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2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 . Energy Policy ,2006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