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六大以來以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其中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處于突出的地位。本文從以人為本的源點出發闡述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的辨證統一。
[關鍵詞] 以人為本 和諧社會 辨證統一
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理論創新。它們繼承豐富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內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深入領會準確把握它們的內涵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一、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在我看來,其根本的理論依據就是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其理由從以下兩方面闡述。
1.以人為本的邏輯起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
以人為本的邏輯起點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全面發展,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是根本目的,而其他的發展都是輔助的。人的發展包括主體和客體,人的主體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能力發展如智力發展等等。另外,還有人的客體的全面發展,包括人活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等。沒有一個有利于人的發展的客觀條件,人的活動與發展就是一句空話,一個社會給人們提供條件越多就越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講的人的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所說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全面發展。既強調個人全面發展,更強調在這個基礎上的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強調人的全面發展是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息息相關。
以人為本在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的同時,也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已經成為我們黨奪取勝利的法寶,進入新時期以后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家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并沒有改變,但是第一次明確地把它作為無產階級執政黨指導方針的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集體。因為我們曾經一度把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作為資產階級專利而拋棄,不敢提更不用說將它作為指導方針。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黨曾經有過失誤和錯誤。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實現以人為本,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中邁進的一大步。這也是以馬克思理論為起點的邏輯過程。
2.當代社會主義社會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科學的社會發展觀,雖然是現代社會才具有的自覺的品格,但是它作為一種思想觀念,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卻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有識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民為邦本”的思想。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概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孟子也曾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西方,以人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一個名叫普羅泰戈拉的智者曾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近代歐洲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為標志,把人對神的崇拜轉向對人自身的崇尚。這種人文主義思潮,高揚人的意義和價值,反對中世紀的神學統治,對于人的解放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
然而,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或民本思想,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思想,在本質上都是一種脫離社會關系、脫離社會現實的抽象的人性論。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賦予以人為本以真正科學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內涵,也才有可能真正地將以人為本融入和諧社會理想與實踐之中。同樣是以人為本,而馬克思主義對以人為本思想的偉大貢獻在于,它科學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人的本質,為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正是建立在以人為本這一基點之上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一切剝削形態社會,都無不以對人的自主權利的剝奪和人的畸形發展作為前提和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就是要尋求一條克服人被異化、解決人的畸形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統一。為尋求這條途徑,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上下求索,耗盡了畢生心血。《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重要思想揭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最高境界。
二、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
看我們社會是否和諧,就是要看我們的社會建設是否堅持了以人為本,是否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即要通過社會機體自身的改革與完善,不斷促進社會成員成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覺的人。
1.自由的人
所謂人的自由發展,或人成為自由的人,從構建和諧社會角度考察有三層意義。
一是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自由的人,就是駕馭了自然規律、獲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動權,同時又能夠自覺地愛護和保護自然的人。人和其他萬物一樣都是自然的產物,但是在價值上人卻應當是優先的。人類通過長期的社會勞動,認識自然,進而駕馭自然,成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體。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意義。人只有超脫自然界的束縛成為自由的人,并且不斷提高駕馭自然的自由度,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才能全面地發展自己和提高自己,在更高層次的社會政治領域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在更廣闊的社會政治領域更大自由地實現自身的價值。在不斷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親密相伴、和諧相處,這也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的自由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是就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人類創造了社會,卻長期成為社會的奴仆;社會嚴重壓抑著人的自由,抹殺著人的價值,甚至使人性扭曲、變形,使人變成非人——這是人類社會自從產生階級和國家以后迄今為止難以完全擺脫的不和諧困境。人要全面地發展自己,就必須爭得自由權。以民主制度代替專制制度,并且在廣泛的社會領域確保人基本權利的實現。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分人向社會爭取自由權的斗爭史。“人權”問題所以一直成為現代民主進程中的熱點話題而被廣泛重視,其深層原因就是人要從社會關系中獲得廣泛而真實的自由權。這是現代人類追求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人的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個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個人的全面發展”,包含相互關聯的兩個層次內容:首先,社會必須保證個人的自由,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人的個性自由或自由的個人,是構成現代民主社會的基本元素。其次,個性的自由發展必須以不危及整個社會為基本前提,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在有利于社會整體利益前提下的自由發展。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經濟利益關系對人與人之間政治利益關系的必然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發展個性自由、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必須尊重他人的個性自由和價值,更不能損害他人的自由權利和價值,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和諧進步。
2.自主的人
超脫了自然界和社會的束縛,獲得了對自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的自由的人,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必然表現為自主的人。“自主的人”是“自由的人”在政治上的必然延伸,是政治社會意義上的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自主的人,必須具備兩大要素:首先必須具備獨立自主的人格。作為一個精神個體,他必須是思想獨立的,在維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對專門從事國家管理的政治代表作獨立自主的選擇,而不唯命是從,唯上是從,唯權是從;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和社會的管理,在社會政治事務中努力實現自己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作為一個行為個體,他必須是行動自主的,在不妨礙他人自由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選擇參與政治的途徑和方式。因而自主的人,表現在個人,就是一個獨特的個性;表現在社會,就是多元化人格組成的色彩斑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這樣由無數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組成的多元化人格的,然而又是有著統一目標和共同方向的色彩斑斕的社會形態。
其次必須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自主的能力是獨立人格的必然要求。自主的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理智來理解、判斷和參與他所遇到的一切政治現象和社會事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正是為社會成員這樣的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高度民主法治的社會,其前提自然是要培養和提升公民獨立自主的能力。
3.自覺的人
在提升人的自由度、增強人的自主性的基礎上,不斷創造自覺的人,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
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自覺的人,首先表現在對法律的自覺遵從。法律是規范化的民主。在社會主義社會,人不僅是法律的對象,受法律帶有強制性的約束,而且是法律的主人,遵從法律也就是維護自己的民主權利和利益。人們只有自覺地遵從法律,才能獲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其次表現在有自律的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規范和法律的規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個自覺的人,其道德行為不是來自外在的強迫,也不是因為害怕受懲罰而克制自己不去違犯,而完全是來自于自覺的意識。最后表現在以平等精神對待他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發展自己的個性、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必須尊重他人的個性和價值。唯如此,所有公民的價值才能實現,社會才能和諧進步。
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覺的人——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實現這三個層面的人的發展的統一,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和評價標準,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