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各國統一的人權法院、貨幣政策甚至是外交聲音都已不陌生的今天,企業人權卻因為各國內容上的不協調和實現方式上的各自為政而很難見到統一的呼聲和行動。企業人權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改變了國家間經濟合作的方式,并且在未來必將會對全球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企業人權 經濟生態圈 投資孤島 市場區間
一、企業人權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企業人權并不是一個最近出現的概念,從二戰結束后發表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開始,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但早期的這一概念一直在強調戰后跨國經濟活動中經濟運行微觀個體的權利一致性和多國法律環境的協調。隨著全球化技術升級和行業、部門合作的深入開展,企業人權的內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現階段的企業人權可以定義為以產業發展的衍生利益和“經濟生態圈”作為框架,由企業微觀權利互動和對投資環境改造能力編制經緯,跨越傳統經濟主權界限,致力于全球資本公平競爭和市場“環境”一體化的秩序動因。
各國企業人權的發展和統一,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其發展的顯著意義有三:
1.對目前屢屢在全球化過程中興風作浪的“市場尋租”和由各國比較利益決定的“投資狙擊”行為會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2.對市場的平衡發展和產業鏈的有序升級,對合理、高效的分配產業衍生利益,構建和諧、穩定的經濟生態圈具有建設性的作用。
3.是微觀企業權利與宏觀市場利益結合的關鍵節點。
二、企業人權對各國經濟“生態”平衡的影響
二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長又一次低于預期,不足2%的難堪數字和歐、日自金融海嘯后低迷的經濟形勢遙相呼應。學者普遍從發達國家出口減少,貿易逆差等角度去理解經濟的不景氣,真實原因卻與之大相徑庭。
首先,各國的經濟生態圈不兼容導致了企業盈利不能轉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跨國公司的“熱錢”優勢使得企業發展越來越脫離于“公平”競爭環境這一基礎。這從發達國家間對微軟技術的壟斷判決差異以及對發展中國家鼓勵性投資措施協調的步調不一可見一斑。
其次,跨國公司的投資忽略了對當地投資環境的改造,由此導致了投資東道國的“改革惰性”和發達國家資本濫用競爭優勢地位的“依賴性”并存。在此問題上,傳統的法律一體化手段顯然已經不足以反映和彌合各區域的差異性投資環境帶來的“劣幣效應”。跨國公司普遍被批評為市場利益的“收割機”,而長久市場和行業利益的發展,顯然需要政府行為在投資環境改造上對跨國公司的行為進行更好的引導和協調。
第三,競爭中“市場區間”的存在,使得產業鏈的合理利益分配被打斷,行業內部有序的技術升級被打斷。全球化的進程已經超出了跨國公司“豪門盛宴”所能掌控的范圍。發展中國家作為投資東道國,會對未來全球產業的轉移規模、技術升級的節奏、利潤分配的比例、市場秩序的選擇等方面擁有越來越有力的發言權。相對應的,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如果不能與發展中國家“市場區間”的改造相對應,將會越來越“尾大不掉”,發展失衡。發展中國家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也會無從談起。
最后,投資環境的差異,使得各國內部市場成為了全球投資浪潮中的“投資孤島”。
各自為戰的結果就是短期內的既得利益與長期的統一市場利益形成了一對矛盾。短期的平靜背后,是兩類國家間對未來秩序話語權的各自算計和深刻差異。創造性的搭建新經濟秩序的利益平臺和合作基礎,不僅僅需要利益的聯系,更需要在很多根本性問題的改造和發展中找到一致的目標。企業人權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紐帶之一。
三、企業人權對經濟生態圈的改造
長久以來,企業人權的概念因為涉及到極為復雜的國際私法沖突和經濟環境的評價問題,而一直在主流經濟學界和法學界存在爭論。然而,隨著全球化向跨行業、跨國界、跨意識形態,甚至是跨越經濟主權的深層次發展,企業人權的內涵、外延和作用等一系列問題被重新審視,甚至成為對全球化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推動力。
而今,歐盟、ECFA(中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急劇發展早已突破了貨物、資金、人員自由流動的界限;進而向市場政策互動、管理權分享和利益平衡的領域發展。經濟生態圈的建設跟企業人權制度內涵、構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深入和持續。企業人權的發展和統一,對經濟圈內深層次問題的改造,例如公共管理機關職能轉化和企業發展扶持政策等,都必將起到深遠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永紅 許卓云:論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合理性,《管理學研究》2009年第1期,總第180期
[2]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實行多樣性公約,(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5
[3]徐進:國際社會的發育與國際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4]羅素 庫珀 張軍 李池 協調博弈:互補性與宏觀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