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過度包裝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國家也出臺相應的法律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本文分析了產生過度包裝現象的原因,提出通過消費觀念的引導,從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入手倡導綠色消費,從根源上抵制過度包裝。
[關鍵詞] 過度包裝 綠色消費 社會階層
一、過度包裝的界定
從定性的角度來說,過度包裝指商品的包裝超出了包裝本應具有的保護商品、方便運輸、美化商品的基本功能,超出了正常的必要程度的包裝。從定量的角度來說,主要從包裝層數、包裝空隙率、包裝成本占銷售價格的比率等方面做出限定。
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國家強制性標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就明確做出了定量的規定: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層數不得超過3層、包裝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裝之外的所有包裝成本總和不得超過商品銷售價格的20%;飲料酒的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55%、糕點的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50%、保健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空隙率不得超過60%;飲料酒、糕點、保健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層數均不得超過3層。
除食品和化妝品行業外,過度包裝在其他行業也比比皆,比如精裝版圖書,房地產的宣傳單及包裝袋。
二、過度包裝的危害
1.增加消費者成本。首先,過度包裝必然帶來銷售價格的上升,而這一價格的上升必然是由最終消費者來承擔。其次,除購買商品支付的金錢外,購買過程變得復雜從而精神和體力成本也增加。再次,消費完后包裝物大多是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增加了消費者消費完內容物后處理包裝的成本。
2.浪費資源。包裝工業的原材料如紙張、橡膠、玻璃、鋼鐵、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來源于木材、石油、鋼鐵等,這些都是我國的緊缺資源。以備受關注的月餅包裝為例,有關部門統計顯示,平均每生產1000萬盒月餅,就要耗費400-600棵胸徑10厘米以上的樹木做包裝盒。我國每年花在月餅包裝上的費用高達25億元。月餅僅僅是一個節日的用品,日常消費用的煙、酒、茶等商品包裝用材就更多了。
3.污染環境。消費者拋棄大量包裝廢棄物,加重對環境的污染。中國包裝廢棄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體廢棄物的1/3,而在體積上更達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驚人速度遞增。以哈爾濱市為例,2005年1年,哈爾濱市僅廢紙就產生約10萬噸,其中可回收并重復利用的廢紙制品約8萬噸。在剩余近兩萬噸不可回收的垃圾中,絕大多數都是過度包裝商品所產生的包裝垃圾。另外,為了制造和運輸這些包裝而排放出的溫室氣體還使氣候變暖步伐加快。
4.誘發社會奢侈風氣。我國是禮儀之邦,逢年過節都會禮尚往來,而在禮品的選擇上,出于面子,為了好看,或者出于互相攀比的心理,人們往往會購買些過度包裝華而不實的商品。更在甚者,有人借過節為名行行賄之實。
三、產生過度包裝現象的原因
1.消費者中存在的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等不良消費觀念。這是產生過度包裝、搭配包裝的根源。因為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企業才會有相應的供給。
2.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企業產品出現同質化、企業間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有些企業會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當市場上對于過度包裝的商品有需求時,他們會不惜損害社會利益去滿足這些需求,為了追求企業利潤而置社會利潤于不顧。
3.約束機制的缺失。雖然一些民間組織、行業協會都提出要抵制過度包裝,國家也一直試圖對過度包裝從法律的角度作出限制,而且《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這一國家強制性標準也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但這一標準的限制范圍相對有限,只涉及到食品和化妝品這兩類過度包裝現象最常見和最突出的行業。
五、從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入手,倡導綠色消費
陸學藝教授等根據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將當前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
筆者認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這四個階層的因其占有資源相對豐富,相應的其社會影響力也較大,應首先在這些社會階層中培養綠色消費的觀念。具體原因如下,首先,這些階層收入高,對過度包裝商品有購買力;其次,這些階層出于禮尚往來,或出于疏通社會關系,擴大社交面,他們有購買過度包裝商品的欲望;再次,以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為例,他們也往往是過度包裝商品的真實消費者,他們對于這種過度包裝商品的華而不實、對于過度包裝帶來的危害是有切身體會的。所以,從這些有社會影響力的階層出發,可以取得較好效果。另外,上述四個階層的人群普遍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能夠更容易接受綠色消費的觀念。在這些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帶動下,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節約、抵制過度包裝的合力。消除對過度包裝商品的需求才是抵制過度包裝的根本。
參考文獻:
[1]包裝浪費是可恥行為,來源:新華網
[2]記者調查“過度包裝”背后的畸形產業鏈,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9-03/16/content_15966503.htm
[3]《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陸學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