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高等院校負債經營的現狀、成因,結合我國高等院校制度環境和經濟環境,從高校和債權人的角度探索出解決高校負債經營的途徑。
[關鍵詞] 高等院校 財務風險 貸款融資
自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后,為了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國家從1999年開始,大力倡導高校大規模擴招,允許高校向銀行貸款以發展教育。
合理的貸款規模可以及時解決高等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和遇到的瓶頸問題,但部分高校由于貸款規模過大導致換本付息的壓力超過自有資金承受范圍,先后走上了舉債建設的道路,資金周轉的問題接踵而至,并逐漸進入了“擴招——貸款——再擴招”的惡性循環。
一、形成高校負債過重的主要原因
1.高校快速擴招
為了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素質和創新能力,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轉變。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在擴招速度過快、規模過大與原有規模不均衡的情況下必然導致擴建。而各個高校在國家投入有限,辦學經費普遍不足等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后又陷入基礎設施短缺、教學儀器設備老化、師資力量不足等困境。而要解決一系列新老問題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得以緩解,高校只有依靠銀行貸款。
2.政府的引導
在政府財政投入能力不足、高校學費上漲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門鼓勵公立普通高校利用銀行信貸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在這種政府驅動下,大多數高校走上了“以貸養校”的不歸路。
3.會計信息失真
真實準確的會計信息是高校管理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債權人確定提供貸款資金與否的重要基礎資料。但是高校目前采用的會計制度已經不適應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導致了高校會計信息普遍失真,致使高校管理者和債權人都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從而給高校和貸款銀行帶來了較大的貸款風險。
目前高校財務制度不適應當前的實際情況主要有:(1)由于高校財務主要采取收付實現制核算,在這種核算基礎下,一些應收未收資產沒有得到合理、及時的反映,而一些應付未付負債也沒有及時披露,導致債權債務在報表中的反映并不完整;(2)占用大部分貸款資金的基建財務長期游離于大賬之外,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收入、支出及其全部的債權債務;(3)高校財務報告不要求現金流量表,掩蓋了高校的財務狀況的全貌。
這些不適應當前高校的實際發展情況的會計制度,導致了會計信息普遍失真,以至于高校管理者和債權人都不能準確的判斷其償債能力,從而帶來了較大的財務風險。
二、解決高校負債過重的主要途徑
1.借鑒他國經驗讓政府在高校貸款發揮積極作用
在我國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前提下,我國高校運營模式可以適當借鑒美國高校運營模式。
負債經營在美國高校由來已久,發展過程歸納如下:
在美國,政府在高校貸款中充當重要角色。早在1965年,美國《高等教育法》就對高校貸款的條件、年限、利率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并在以后的幾十年里,隨著國家經濟和高校的發展及時作出修正和補充,為高校貸款做到有法可依。無論是高校貸款還是發行證券,美國政府都提供了完善的擔保機制,而政府往往是最后付款人。
由美國的模式我們可知,在美國,政府除了通過立法來對高校貸款債務進行宏觀管理外,還承擔著最后債務人的角色。鑒于我國目前的財政收支水平,想要實現高校貸款全部由政府買單困難較大,但由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承擔相應的責任是可以辦到的。按照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 7%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08年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 僅3.48%,甚至沒有達到欠發達國家的4.1%。因此在目前我國GDP總理和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國家應按照《教育法》的規定,切實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確保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其次,國家應擴大高校自主權,減輕學校包袱,引進市場機制,允許高校進一步盤活自己的資產、資源,處置閑置的土地、校舍,發揮市場效益,多渠道籌措資金,緩解高校的資金困難。
2.建立貸款風險預警機制,增強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
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明確規定了高校銀行貸款的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為建立高校銀行貸款風險防范機制提供了依據。各高校、銀行及相關部門應嚴格按照文件要求,根據高校具體的財務狀況,建立高校貸款風險防范機制。確定合理的負債臨界點,制定合理的貸款計劃和貸款額度。
3.改進和完善高校會計制度
由于我國目前的高校會計制度存在上述問題,利用會計信息來分析貸款風險的結果會出現偏差,并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高校財務狀況的準確判斷,從而影響決策。因此要有效的預防高校的貸款風險就必須改革其會計制度。
首先,部分引入權責發生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大部分資金來源于國家撥款,而財政資金是按照收付實現制核算的,所以要求高校的會計核算原則上要與國家財政資金核算一致,而當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今天,財政撥款已不再是高校唯一的資金來源了,財政資金只占高校的整個收入的一小部分,特別是在高校基建會計中,財政撥款已經微乎其微。因此,只有引入權責發生制財政真實、準確的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真正揭示高校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為貸款決策提供依據。其次,建立編報合并會計報表制度。高校可試行編報教育事業會計和基建會計的合并報表,將基建核算并入學校財務會計核算。合并后的報表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全部的債權、債權情況,增強對償債能力評估的準確性,減少帳外債務引起支付困難的可能性,及時預測和防范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最后,增加現金流量表。高校現行會計報表體系忽略現金流量表,掩蓋高校的財務狀況全貌,特別是還本付息能力,難以滿足會計報表使用者,特別是政府以外的高等院校投資者、債權人以及高校院校自身財務管理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萬麗亞:基于高校貸款風險視角的高校會計制度改革必要性[J].經濟縱橫2009(10)
[2]黃梅 涂艷華:淺談高校貸款風險管理[J].經濟師.2010(4)
[3]張曉東 張同功:美國高校貸款融資運營與管理的經驗及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