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知識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管理現狀,提出了知識管理的目標;分析上海電力進行知識管理的需求和企業知識的來源;劃分了知識的層次,提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知識管理體系結構。
[關鍵詞] 知識管理 知識層次劃分 知識體系結構
我們已經進入“知識時代”,企業欲謀生存、求發展則必須將知識管理納入企業的整體戰略和經營運作中去。知識管理不僅能作為戰略武器不斷支持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且能作為戰術武器直接輔助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企業大學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公司管理類、技術類、技能類知識的沉淀管理與分享。
一、知識管理內涵
人類經歷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和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兩次重大的轉變。其中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分別是以土地和貨幣的物質資源為基礎,同屬物質經濟。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知識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在這種環境下,知識管理應運而生。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21世紀的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在信息時代里,知識已成為最主要的財富來源,而知識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資產,組織和個人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對知識進行管理。知識管理將使組織和個人具有更強的競爭實力,并做出更好的決策。到目前為止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為知識管理的研究做出了共享,其中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弗#8226;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匈牙利哲學家邁克爾#8226;波拉尼(MichaelPolanyi)、現代管理大師彼得#8226;德魯克(Drucker)、 徹馳曼(Churchman)、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內廣孝(Hirotaka Takeuchi),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信息管理教授托馬斯.H#8226;達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美國德爾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8226;佛拉保羅、美國的維娜#8226;艾利、維格(Wiig)、奎達斯(P. Q uitas)、法拉普羅(Frappuolo)等眾多學者。
20世紀90年代后,計算機網絡在西方各國白領部門迅速普及,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效率,也作為創造價值的手段,開始發揮作用。這個期間,在知識管理領域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論文,為今天的知識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首先,1990年,哈默(GrayHaem)和普拉哈拉德(C.K.Prahlad)發表了有關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論文,提出員工的技巧、經驗 等知識構成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觀點,并指出企業競爭力在于創造核心能力。1995年野中郁次郎(Nnoaka)發表了題為《知識創新型企業》的論文。這篇論文揭示了日本企業利用員工的隱性知識進行產品開發的過程,給美國企業帶來很大的震動。1939年彼得#8226;德魯克出版了《后資本主義社會》的著作,并在書中宣告人類社會正處在知識社會的大門。1959年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出版了《創造知識的企業》,對知識管理做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形成知識管理的研究圈。
二、知識管理的戰略規劃
知識管理戰略規劃是對企業導入知識管理體系的全面謀劃,首先通過分析知識管理現狀,找出差距,分清重點,確定可能的方向;其次通過分析電力企業的發展戰略、實現戰略的相關部署、戰略實現的關鍵績效指標,形成知識管理的目標與戰略。
1.企業大學知識管理目標
知識管理的目標當然是力圖能夠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知識管理的目標最終將是打造企業的競爭優勢,為企業不斷的創造利潤。把企業大學的知識管理目標分為效益目標、效率目標和效能目標。
效益目標包括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立或增強;實現企業執行力的落實;實現企業生命力(穩固與創新)持續與增強;實現對經營管理戰略的支撐等。
效率目標是指決策支持知識管理確保領導決策;崗位技能知識管理確保工作質量;流程操作知識管理確保工作有序;規范協作知識管理確保工作效率;氛圍文化知識管理確保工作激情等。
效能目標是指新員工融入團隊或企業的過程,有了科學且高效獲取知識的平臺;員工在業務接手前有了取得相關崗位經驗技能知識的渠道與平臺;公司的工作流程化、標準化;員工知識的轉化、沉淀、利用;企業知識轉變為核心競爭力;管理層的決策、執行、監控等有了順暢的渠道和平臺;領導對員工、員工對領導、員工對員工之間的交流;員工發表意見、疑惑解答等。
2.電力企業知識管理需求分析
電力企業在技術、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膽創新,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知識,這是企業的一筆寶貴財富,需要企業大學來繼承和發揚。
管理類知識是指公司在精益管理、卓越績效、安全意識培養、服務意識培養、全面質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企業的管理業務流程多而復雜,員工對整體流程及自己崗位在流程中的地位不清,急需梳理。
技術類知識包括公司的技術開發中心,通過進站工作的方式,集中全公司的科研成果和先進設備,發揮公司各單位骨干的力量,科技創新,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課題;公司實施了一系列的先進的自動化系統、信息管理系統(比如配網自動化系統、主網自動化系統、電能量采集系統、負荷監控系統、綜合查詢系統、PMS系統、ERP系統等等),并在這方面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新技術、新設備的引入,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
技能類知識主要是老員工在一線工作多年,對工作中遇到的故障、事件都有豐富的應對經驗,因此希望通過知識管理把這些經驗整理成案例,用于教學,豐富新員工的知識;一些員工對新近設備的技術說明不愿意主動詳細的學習,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夠強,需要企業大學跟蹤、研究和掌握全新設備和技術的發展,抽取出新技術中的精華部分,快速有效的傳授給員工,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關鍵的知識;關聯性專業和上下道工序知識也需要整合,同時還應考慮與其他機構或行業的接口知識。
另外,通過企業大學的培訓實現知識快速的增值,才能體現企業的效益。培訓中應該實現資源重組、充分利用、以及增值;從知識管理的角度,要做到知識的積累、沉淀和共享,通過建立知識庫、經驗庫提高培訓的效率,降低培訓成本。
3.電力企業知識來源分析
知識的來源主要分外部來源與內部來源,如下表所示:
三、企業大學知識管理體系規劃
1.企業大學知識的定義
知識是無限的,因而定義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著解析企業的流程;建立知識體系架構;梳理各崗位工作所產生的知識、員工貢獻的知識、員工所需求的知識、常用的知識、基礎知識、專家知識、員工的工作經驗和總結等知識內容;確定這些知識內容的管理方式;通過工具平臺、組織和制度逐步使知識管理工作走向正規化。
結合電力企業實際情況,按照上述劃分公司的知識可分為三大類:管理類知識、技能類知識、技術類知識。這三種知識各有其特征和適用范圍,互相支持,最終搭建起宏偉的“知識大廈”。
2.知識的層次劃分
每一種類型的知識又會分為不同的層次,企業大學知識的內容有四個層次。分別是思想層、資源層、事項層和操作層。
3.知識管理體系結構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大學知識管理系統結構進行規劃和設計,由于企業知識主要分為管理類知識、技術類知識和技能類知識,所以在進行模塊劃分時要分別考慮對待,通過這樣一個平臺系統對企業大學的知識進行管理和使用。
系統平臺的體系結構有統一的知識管理系統門戶,用戶可以通過Web Browser登錄訪問,系統內主要對管理類知識、技術類知識和技能類知識進行管理,這些管理模塊的服務支撐系統由組織架構、KM機制、人員管理和安全管理組成,共同來為其提供支撐,在應用服務器層面是處理各種業務規則的應用組件層,可以采用IBM Domino 6應用服務器,并可與IBM Webshpere無縫集成。數據庫層是存儲各種信息(電子文件或數據)的數據管理層(Database Server),支持Domino文檔數據庫和Oracle/SQL Server等關系型數據庫。在服務器層面使之可以運行在基于Intel的Windows體系平臺、SUN、IBM、HP和Linux等開放系統。
四、總結
以上海電力企業大學為基礎進行知識管理的規劃和系統結構的設計,知識管理戰略規劃是對企業導入知識管理體系的全面謀劃,通過分析知識管理現狀,確定發展的方向,并分析上海電力的發展戰略、實現戰略的相關部署、戰略實現的關鍵績效指標,形成知識管理的目標與戰略。上海電力在技術、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膽創新,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知識,這是上海電力的一筆寶貴財富,需要企業大學來繼承和發揚。因此需要對這部分知識做好管理,為企業的發展和效益的增加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Drucker P.Dyson E.Handy C Looking ahead: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1997(05)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3]Bertels T.Savage C M Tough Questions on Knowledge Manage ment 1998
[4]Huseman R C.Goodman J P Leading with Knowledge: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
[5]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1984(05)
[6]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1(17)
[7]Corner K 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 1991(01)
[8]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oc of the Corpation 1990(03)
[9]Earl M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 2001(01)
[10]Tiwana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kl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2000
[11].Firestone J M. McElroy M W Key Issues in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12]樊治平知識管理研究 2003
[13]王廣宇知識管理--沖擊與改進戰略研究 2004
[14]南希#8226;M#8226;狄克遜.王書貴.沈群紅共有知識-企業知識共享方法與案例 2002
[15]安妮#8226;布魯金.趙曉江企業記憶-知識管理戰略 1999
[16]多羅西#8226;倫納德#8226;巴頓,孟慶國,侯世昌.知識與創新 2000
[17]彼得#8226;圣吉.郭進隆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1998
[18]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1995
[19]Krogh G V.Ichijo K.Nonaka I Enabling Knowledge Creation:How to Unlock the Mystery of Tacit Knowledge and Release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