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9年9月,中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簡稱“新農保”)正式進入了試點階段,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又一重要惠農政策。湖北省宜都市是首批新農保試點之一,本文以該試點為視角,分析新農保政策的試行情況。研究發現,目前新農保在試點地區的運行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時也出現參保的逆向選擇等問題。
[關鍵詞] 新農保 宜都市 逆向選擇
一、引言
2009年9月4日,《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國發(2009)32號”文件形式正式發布。近年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問題,從農業稅的取消和農業直補,到義務教育免費、新農合政策、家電下鄉活動的施行,以至當前新農保政策的試行,都不斷地提高了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提升農民對生活的預期和信心。
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是“?;尽V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參保范圍是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國家為每個參保農民建立終身記錄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二、宜都市基本情況和新農保制度特點
宜都市被選為首批新農保試點縣市之一,于2009年3月1日正式啟動試行。統計資料顯示,目前該市“新農保”工作的各項指標在湖北省均處于領先水平,所以通過對其調研可以大致了解我國新農保政策試行以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調研人員于2010年4月至5月在湖北省宜都市展開了實地調查。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于調查結果和宜都市統計局、宜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相關統計資料。
1.宜都市基本情況
宜都市位于鄂、渝、湘三省交界處,隸屬于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在 2009年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考核中的經濟發展綜合指數為(總指數為100)72.095,居全省80個縣(市、區)第2位。至此,宜都已連續7年獲得“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榮譽稱號,連續4年位居前3甲。
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宜都市人口老齡化已較為嚴重。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表2顯示,2009年宜都市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高達18.4%,而60歲以上的農業人口占農業總人口的比例也高達17.3%,因此選擇宜都作為新農保試點是十分及時和必要的。
2.宜都市新農保具體政策的特點
(1)覆蓋面較廣。凡是具有該市農村戶籍且年滿16周歲的農村居民(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的,均可參保。
(2)參保門檻低。新農保實行按年繳費,繳費基數為本市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平純收入。繳費費率設七個檔次,分別為100、200、300、400、500、600和1200元,大大低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金額,同時也保留相當的彈性空間,適應農村不同收入水平人口的需求。
(3)待遇計算明了。參保后,年滿60周歲且符合繳費年限的規定,就可按月享受養老金。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A養老金由財政提供,規定每人每月60元,高于國家補助標準5元。凡是年滿60周歲、繳費超過15年的參保人,每增加1年繳費,其基礎養老金增加2元。該待遇還包括喪葬補助費,參保人員在領取養老金期間死亡的,發給喪葬補助費1000元。
(4)照顧弱勢群體利益。凡是年滿60周歲以上的符合新農保參保條件的人員,不用繳納任何費用,可以直接領取每月的基礎養老金。同時,對于被征地農民和殘疾人參保實行補貼,被征地農民參加新農保可以享受15年的政府補貼,補貼標準為每年繳費金額的75%;殘疾人參加新農保選擇最低繳費檔次的,財政全額補貼;選擇其他繳費檔次的,按150元補貼。
3.宜都市政府開展新農保工作的成果
宜都市政府于2009年2月制定出臺了《宜都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同時,當地政府在宣傳、組織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行之有效的,取得一定成果。截止到2010年4月底,全市新農保參保人數達88781人,征收保險費10948萬元,為53708人發放養老待遇4701萬元,其中為1680名已故老人發放喪葬補助費168萬元,至此宜都市已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
三、宜都市新農保試點制度運行評估
調研人員采用了問卷調查、入戶訪問、咨詢當地主管部門等方法,較為深入得了解到宜都市新農保試點的工作情況。
1.帶給國家和地區的宏觀利益
(1)構建和諧社會,其挑戰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問題。新農保對于化解農村的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利于農村地區的和諧發展,從而全面實現和諧社會目標。與之同時,新農保對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問題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新農保等各種惠農政策的有效推行,當地農民的收入總體增加了,同時農民基本養老問題也得到解決。所 以,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減輕,老年人可以領取政府發給的養老金,使得農民們整體上逐漸出現敢于消費的態勢,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又有一定的反作用和推動作用。調查資料顯示農民的支出隨著收入的增長呈現上升趨勢。一季度現金支出人均達到1763元,同比增加61元,增長3.6%。
2.帶給農民的切實利益
(1)增加老年農民的收入。最直觀的表現是,新農保現今已經增加了當地60歲以上農民的收入,使其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長遠看來新農保無疑會增加參保農民的收入,使其老年生活有所保障。據百戶農民抽樣調查資料顯示: 2010年一季度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2344元,比上年增長12.4%。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中包含轉移性收入的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人均達到115元,同比增長9.8%,主要是新農保政策和各種政策性補貼在當地的實施使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
(2)顯著提升農民對生活的預期和信心。農民可以與城鎮職工一樣領取國家發給的“退休金”,對于農民來說是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的雙重滿足,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雙重提高。根據許多農民的反映,新農保政策體現了國家對農民群體社會地位的肯定和重視,他們感到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
3.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參保的逆向選擇問題。同商業保險一樣,新農保也出現了逆向選擇的問題,年輕人參保積極性不高。
表3顯示,45歲以上參加新農保的人占參??側藬档?3.8%,而18到45歲之間的年輕人僅占參??側藬档?6.2%。新農保的資金雖然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但并不可以完全指望國家的財政補貼,要想其健康地運作下去、持續地造福于民,就必須逐步形成良好的參保秩序。否則,隨著農村老齡化的加劇會出現資金短缺問題,甚至造成類似城鎮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轉的惡性
循環的局面。這個逆向選擇的問題需要通過政府、法律的強制性來解決。從本質上講,只有增大低齡者參保比率才會對政府、集體、以及各個年齡層的農民產生“共贏”的結果。作者建議在試點取得一定成果,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后,從政策上引導和鼓勵年輕人參保繳費,并逐步增加參保的強制性要求。
(2)養老金的繳納和領取的程序問題。宜都市許多地方地處偏遠山區,交通和通訊都不便利,而新農保工作涉及農村的每個家庭,因此在程序設計上存在一定難度。調研發現,宜都市目前僅在各鎮指定一個銀行進行養老金的收繳和發放工作,這對偏遠地區的參保人員和多數高齡老人造成不便。另外,沒有完全做到養老金的按月發放,例如枝城鎮就規定一個季度發放一次,這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道德風險。作者建議銀行可以每月安排專門人員到各村集中發放,村干部及時通知并監督發放過程。
四、結論
本次調研通過對宜都市農民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獲取了當地新農保試行情況的一手資料,同時向宜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主管部門咨詢了具體工作情況等,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第一,國家試行新農保政策是十分適宜的,符合當前國情的要求。第二,新農保在試點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國家、地區和農民均帶來了利益。第三,新農保試行過程中也暴露出逆向選擇,養老金領取程序復雜、制度轉接等問題,應當引起國家有關部門重視,從而進一步完善新農保政策。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
[2]宜都市統計局:《一季度農民收入增收259元》,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