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迭連出現一系列會計造假事件,人們對會計工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產生了疑慮,徹底解決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還要一段時間。本文從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真實性出發,做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 會計信息 真實性
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問題
所謂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準確地揭示各項經濟活動所包含的經濟內容。研究如何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在最大范圍內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動態的,主要是因為經濟活動經常變化,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情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會計的理解逐漸深化,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斷完善,對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要求會發生變化。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呈現動態性。
二、會計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1.會計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我國會計制度的制訂無論是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都缺乏一個充分博弈的過程。而且我國市場發育尚未完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參與國際資本市場競爭的程度較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變遷,新經濟情況、新經濟業務不斷涌現,會計規范需要進一步完善。
2.缺乏科學合理的業績評價體系。長期以來,我們對企業業績的考核評價局限于若干個指標,在現實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過于重視“結果理性”,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潤、投資報酬率等財務性評價指標上,而較少運用和分析一些相關的非財務性評價指標。只有發現考核結果的指標數據不真實、會計信息失真的時候,才回過頭去關注產生虛假會計信息的過程。
3.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于他們具有不同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征,存在著不同利益驅動,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利益沖突。
4.企業中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
(1)股東與董事會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每位股東都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真實的會計信息,但由于獲得更多會計信息所需增加的交易費用不能得到合理分擔,產生“搭便車”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存在將導致董事們不愿付出太多的交易費用,這便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生成提供了可乘之機。
(2)董事會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企業的資產由多個或眾多股東出資組成,股東將資產委托給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標不一致。這時,會計信息就可能會成為經營者謀求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工具,經營者未必會提供董事會決策所需的全部真實的會計信息,從而也就產生會計信息失真。
(3)企業內部經營者與會計部門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會計人員受聘于經營者,其行為受控于經營者,接受經營者的指令,或許能為自己謀利,這也可能驅使會計人員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另外,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之間也有著不同的經濟利益,加上信息不對稱,就可能造成會計人員為了自己的利益漏報虛假的財務報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4)會計機構內部會計主管與會計人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委托、代理雙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導致雙方的目標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圖進行企業行為,利益沖突是個體使會計信息失真的直接動機,從而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1.完善會計準則。會計準則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的公允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利于他們作出決策,它同時也是一把度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標尺。我國已從1993年頒布了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目前也在不斷地推出,從當前情況來看,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等具體準則與制度的出臺,有效地抑制了以前年度普遍存在的利潤操縱行為,利用跨年度時間差異提前確認收入進而虛增利潤的行為,房地產行業將預收收入確認為營業收入的行為等,提升了會計信息質量。
2.加強對中介機構監管。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發展歷程比較短,注冊會計師素質不高,會計師事務所及相關的中介機構普遍存在著責任心不強,風險意識淡薄、執業工作粗糙等問題,因此,要想保證中介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質量,一方面要提高注冊會計師隊伍的質量,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明確注冊會計師對財務信息審查簽證的法律責任,完善注冊會計師制度。另一方面,要對注冊會計師的服務質量進行抽查,發現舞弊行為,及時果斷處理;其次,作為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要真正擔起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第三,一旦中介機構出現有違職業道德或失職行為,作為管理部門,決不能姑息遷就,應加大處罰力度。
3.改變業績評價體系。現行的業績評價體系是指標考核機制,它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的色彩,這成為管理當局數據操縱的直接動因。而且,單指標考核易于被企業所操縱。如果將企業考核指標由單指標變為多指標,并且將易于控制的收益改為不易控制的現金流量和市場占有率,這些指標的可操縱性很弱,顯然可以弱化數據操縱的利益驅動。也可以嘗試用股票期權來激勵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期權將管理當局的報酬和未來的股價掛鉤,有一段時滯效應,這也可減少引發數據操縱的因素。政府部門考核和評價業績,最好是和現金流量相結合,或者建立多指標考核體系。
4.強化契約關系。首先,必須使企業中的個體嚴格地執行已經訂立的合同。這意味著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嚴格的監督和約束機制,防止那些籌到餅做大了以后想撈一把的行為。
其次,應當訂關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應當允許一定的發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經營成果的變化來確定風險和報酬。此時違規行為變得沒有必要,或者說違規行為的成本變得很高,合同當事人就不會故意地選擇舞弊、欺詐等違背合同的行為,從而可以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應凈化會計信息的需求環境,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會計信息市場,促使信息使用者在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內在需求,從而以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杜絕會計信息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