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都是企業所得的反映形式,但在計算原則、計算目的等方面卻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隨著我國的會計體制改革和稅收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也衍生出不同的差異。因此,在企業會計核算過程中,應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來劃分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體現納稅行為的重要,真實反映出該企業的收益情況。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要以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為基礎,從而優化企業的財務行為,進行納稅調整。
[關鍵詞] 會計制度 會計所得 應稅所得 差異 納稅調整
一、前言
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行為與企業收益的衡量方式也變得日益復雜起來。稅收制度的完善與會計制度的改革,將逐步引導我國的企業會計行為,逐步趨向規范化與合理化,但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復雜。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的獨立執行,提高了稅法的制約效果,同時也賦予雙方各自遵循的制度規范行使職能的權利。然而,稅法與會計制度的差異也必然會增加廣大納稅人遵從稅法、會計制度的成本,加大廣大財會人員和稅務工作者理解執行具體政策規定的難度。因此,有必要在不違背稅法和會計制度各自目的、遵循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協調盡量減少差異。
二、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概念上的差異
會計所得,是企業按照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所規定的程序、方法和標準來進行核算,從而得出的企業含稅利潤所得,全面、真實的反映了企業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是企業的投資者與管理者衡量企業發展,制定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
計稅所得,除了依據一般會計原則還要參照稅法所規定的內容、程序和方法進行核算,從而得出的是企業作為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體現了企業的納稅人角色,是企業所得稅數額的計稅依據。
通過對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概念上的分析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也可以從中找到二者的內在聯系。會計所得是以會計準則為基礎進行核算的,因此,會計所得是確定計稅所得的基礎,計稅所得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的依據,準確地計算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可以更加準確的衡量企業的經營狀況及納稅情況,從而使國家、企業與投資方的權益得到保障。
三、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的會計處理方法的對比分析
會計所得是企業經營成果的數字表現形式,可以用公式來描述,即:會計所得=收入總額-成本費用。收入總額指的是企業所有經營性收入的總和,是依據會計核算法則計算得出的,而成本費用也是依據企業會計賬面記錄所產生的所有企業行為支出記錄,兩者之間的差額,即會計所得。
計稅所得的核算也同樣是建立在收入總額的基礎上,采用計稅所得公式:應稅所得=收入總額一準予扣除項目金額。準予扣除項目涉及范圍較廣,泛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與取得應納稅收入有關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費用、稅金和損失。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的差異就是由于扣除項目上的范圍界定不同而造成的。
四、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差異的會計處理及納稅調整
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之間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差異,應當采取相應的會計手段來進行處理和調整,從而合理平衡兩者之間的偏差。通常采用調整納稅或調整會計利潤的辦法來實現。會計所得即為會計利潤,而計稅所得即為應納稅所得額,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三種情況:
第一,計稅所得=會計所得,在這種情況下,就等于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之間實現了對等,不需要采取相應手段來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即可達到平衡狀態。
第二,計稅所得﹥會計所得,這種結果出現在企業根據稅法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時,即: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整項目增加額。會計利潤低于企業的應納稅所得,調整增加項目的金額應當超過調整減少應稅所得的金額,使得計稅所得大于了會計所得。
第三,計稅所得﹤會計所得,即: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整項目的凈減少。當企業根據稅法的有關規定,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時,調整增加的應稅所得金額小于調整減少,從而出現了計稅所得小于會計所得的情況。
無論企業怎樣采取相應方法來調整會計利潤,都要以遵循稅法為前提,會計所得時計稅所得的基礎,會計所得發生變動,必然也會導致計稅所得連動變化,因此,企業的會計人員應當認真貫徹稅法制度與會計制度,并結合兩者,在實際的會計核算過程中發揮準確的會計工作職能,為企業管理與發展服務。
五、筆者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所得與計稅所得差異的存在,對企業的會計核算帶來極度大的不便,如何縮小差異,如何協調及調整差異是我們當前急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會計收益與應稅所得差異的協調是涉及所得稅稅收制度、會計制度和稅收征管制度的配套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值得我們再今后的工作結合實際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董樹奎:稅收制度與企業會計制度差異分析及協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12-13
[2] 劉 勇:賬務調整必須明確區分會計所得和計稅所得[J].銅陵學院學報,2005:44-46
[3] 樊淑俠:企業所得稅兩種會計處理方法的比較[J].財會通訊,2005(6):45-47
[4] 李明輝:會計制度與稅收制度改革淺析[M].中國財務分析,200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