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貧困大學生問題是伴隨我國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出現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對貧困大學生群體而言,由于物質上的匱乏,導致他們背負了更多的壓力,需要面對更多的困難,繼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常此以往,將影響他們自身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從經濟和心理兩方面入手,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擺脫困擾,樹立學習和生活信心。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經濟匱乏 心理貧困
一、貧困大學生經濟與心理現狀
1.經濟匱乏
眾所周知,高校教育費一直居高不下。與其相對的是近年來的金融危機,二者使貧困大學生的人數呈增長趨勢。教育部的統計結果顯示:200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2300多萬人,貧困大學生比例高達26%,有600多萬人。如今,這個比例已經飆升到30%。這意味著每三個大學生中就有一個貧困生。而這些貧困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和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也有一些是因為家庭發生變故而失去經濟收入。許多農村學生的家庭收入主要是農作物,而農作物帶來的收入僅夠解決他們家庭的溫飽。要是遇到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災害,家里的收入接近為零。對這些家庭而言,一年近萬元的學雜費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為了上學,有些學生的家里早已高筑債臺。
2.心理貧困
心理上的貧困主要是因為經濟上的貧富差距造成的。我國心理教育遠落后于文化教育,對心理素質的培養遠遠不夠,這使得他們出現一些心理偏差,甚至扭曲。
貧困生為學費擔憂,為衣食擔憂,為每一次寢室和班級活動擔憂。經濟上的困難、物質上的不足和生活水平的偏低,使其與其他同學相比有一種直接的差距。經濟因素對個人各方面發展的約束,使得一些貧困生在同學中處于落后位置或邊緣地帶。由于心理上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和駕馭自我的能力,加上以往失敗所產生的挫折感,使其自卑、自我輕視、自我否定。常此以往,他們會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以至于與整個班級脫節,產生封閉、防御、回避的傾向,并因此承受折磨,給自己內心深處設置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
二、經濟與心理的雙解困
1.經濟解困
為了解輕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我們首先要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解決其經濟問題。
(1)積極落實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國家助學貸款作為當前資助高校貧困生的一種主要途徑,社會反響強烈,但此項工作運作不夠理想,推進困難。為此,教育部、銀行、高校應密切配合,設立相關機制來確保國家助學貸款健康發展。如建立和完善我國誠信制度,降低國家助學貸款的成本;設立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擔保基金;增加政府制度投資,改善國家助學貸款信譽環境。
(2)全面推行“綠色通道”、獎、減、免制度。自從教育部提出“不讓一個大學生因經濟困難輟學”的口號后,許多高校都開通了“綠色通道”,讓家庭困難的學生優先入學,入學后再核實學生的基本情況,據此對學生實行“減、免、補、獎”等措施,為他們提供了求學的基本條件。當然,還可以深挖校內潛力,動員教職工和家庭經濟較為富裕的學生成立愛心基金會等,從而幫助貧困生。
(3)壯大助學金和獎學金。高等教育的規模日益擴大,僅僅依賴政府是不能夠徹底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各高校必須多方面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加強與用人單位、科技轉化合作單位以及畢業校友的聯系,爭取讓他們在學校設立助學金和獎學金,以壯大助困基金。
(4)加強其他輔助模式。勤工助學作為緩解貧困生經濟困難的重要途徑,已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公認。現在,各高校勤工助學崗位遠遠不能滿足貧困生的需求,學校應增加一些技術性含量較高的崗位,爭取一些適合大學生特點的知識型、技術型的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生在鍛煉個人能力的同時,也增加收入。學校還可以采用單位資助模式,即用人單位資助大學生讀完本科甚至研究生課程,作為回報被資助對象畢業后到資助單位工作。然而,這種模式的建立,需要長期實踐,需要雙方的誠信,特別是被資助對象。
2.心理解困
相對貧困生的經濟問題,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問題。
(1)培養健康的精神狀態。我們應當使貧困生充分意識到經濟上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卻可以擁有不同的選擇。應當加強逆境成才教育,引導貧困生正確看待貧困,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銳意進取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加強責任教育,讓他們胸懷感恩,回報社會。
(2)幫助貧困生學會接受自我。我們可以設立貧困生咨詢機構(如心理咨詢中心),開設熱線電話,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測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解決或解答貧困生的心理疑難問題,幫助他們穩定情緒,積極面對生活,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把精力放到積極 、有意義的追求中去。
(3)就業意識教育。高校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消除其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培養其主動、積極進取的就業競爭觀;使其拋棄虛榮浮躁思想,培養艱苦奮斗精神和腳踏實地的敬業觀;幫助他們科學地選擇職業,妥善處理好個人與家庭和社會、待遇與發展、就業與創業四個關系;培養他們應有的道德觀,教育他們既不能因貧失志,也不能因貧失信。
三、結束語
解決貧困生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是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成敗的大事,是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的大事。需要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國家、社會和學校要齊心協力,為貧困生提供經濟支持和精神支柱,充分保證他們完成學業所必須的經濟基礎,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徐 濤:西部高校貧困生思想問題及教育對策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張光明 袁 榮:按照新機制做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
[3]杜喜榮:論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
[4]鄧志軍:當前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現狀、成因及教育對策[J]. 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