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全世界13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其中婦女占70%,與男子相比,婦女更易陷入貧困,婦女中的貧困率更高。因此探索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她們實現脫貧致富顯得日益迫切。本文從甘肅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的現狀入手,分析甘肅省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小額信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小額信貸 貧困婦女 巾幗致富 擔保貸款
一、甘肅省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實施現狀
小額信貸是一種以城鄉低收入階層為服務對象的小規模的金融服務方式,旨在通過金融服務為貧困農戶或微型企業提供獲得自我就業和自我發展的機會,促進其走向自我生存和發展。它既是一種金融服務的創新,又是一種扶貧的重要方式。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小額信貸開始在中國農村進行試點,試點項目主要受到孟加拉(GB)模式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后期,小額信貸扶貧從較大范圍內推廣轉向為以政府和指定的銀行操作,使用國內扶貧資金為主。“農村婦女小額信貸”是一種以農村婦女為服務對象的小額度的信用貸款活動,幫助她們發展特色種植、規模養殖和產品加工。2007年九月,全國婦聯在浙江義烏召開了“全國巾幗示范村創建工作交流會暨市場帶千村”項目推進會,甘肅省婦聯認真貫徹此次會議精神,并根據全國婦聯、中國農業銀行《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工作的意見》,在省財政的支持下,聯合省農村信用社,于2008年12月,合作開展了“巾幗致富小額信貸”工作。申請的小額信貸資金為2000萬,財政補貼100萬,作為貸款婦女的利息貼補。全省小額信貸扶持對象涉及45個縣(區)、108個鄉鎮、155個村(社),受益婦女達到近3000名,有效解決了婦女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目前已到期貸款還款率達到100%。2009年7月,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共同發布了《關于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推動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通知》,全國婦聯在推進全國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過程中,重點選擇北京、天津、內蒙古、吉林、江蘇、江西、云南、甘肅8個省區市作為項目試點省份,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甘肅省作為8個試點省份之一,在2009-2010年6月,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發放的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情況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貸款總額為51424.712萬元,受益婦女達到17688人,到了2010年貸款金額是2009年的3倍,受益婦女是前一年的2倍,給當地婦女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甘肅省靈臺縣在“巾幗致富”小額信貸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婦聯+女能人+小額信貸+農戶+產業”的發展模式,為上良鄉舊集村養豬大戶王桂香,一次性發放貼息貸款4萬元,續建豬舍1坐10間,年豬飼養量達到313頭,總收入20萬元。可以看出甘肅省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婦女群眾發展生產的資金短缺問題,調動了廣大農村婦女創新發展、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甘肅省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
1.小額信貸資金分配不均衡,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婦女的資金需求
目前,甘肅省農村貧困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超過一半,這些貧困地區的婦女,都有著強烈的愿望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但是資金短缺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瓶頸。近兩年來甘肅省婦聯為農村婦女爭取了2000多萬的資金,用于“巾幗致富小額信貸”項目,但是相對于農村婦女的貸款需求卻遠遠不夠的,2009年四部委發布了《關于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推動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通知》,各商業銀行可根據情況對農村婦女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10年農村婦女小額貸款總額也確實增加了很多,但婦女小額擔保貸款需要經過婦聯組織的推薦及擔保機構的擔保,只有部分農戶滿足小額擔保貸款的要求,因此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只能滿足那些符合條件的農戶的需要,而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婦女的資金需求。
2.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產品單一,期限較短
目前,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的發放,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養殖業,貸款投向結構單一。而在農村,廣大農村婦女對小額信貸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村婦女的小額信貸需求是多方面的,像教育信貸、醫療信貸等。現在的農民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以及自身也迫切想要學習一些科技知識,但是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使子女輟學在家,在農村尤其是女孩子輟學的比例更大,并且她們自身也難以學習一些科學技術。同樣在嚴重的疾病面前,許多農民拿不出治療的資金,從而使得農民的生產力受損。同時農村婦女小額信貸期限普遍較短,最長不超過3年。期限結構的不合理不僅增加了婦女小額信貸的逾期數量,而且也導致了農戶信用等級的下降。
3.農戶信用等級評定程序欠規范化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信譽環境相對較差,信息不對稱問題比較嚴重,使得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的發展缺乏安全保障。婦女小額信貸的基礎是信用,農戶信用等級評定是小額信貸得以順利推廣的關鍵環節,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信用等級評定程序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在婦女小額擔保貸款中,婦聯組織對借款人的申請進行調查,對其貸款需求和信用狀況進行評估,由于其對農戶情況并不是很了解,就會造成某些人僅憑個人的主觀印象來評定農戶信用等級,致使貸款存在潛在的信用風險,還有些人會對農戶代表和村組干部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從而使的信用等級評定關系化,形成評定真空。
4.婦女小額信貸缺乏政策法規的指導
對婦女小額信貸的操作做出規定,以及肯定婦聯在婦女小額信貸中作用的僅有的兩份文件是2007年9月,全國婦聯和農業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工作的意見》,以及2009年7月,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人民銀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共同發布的《關于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推動婦女創業就業工作的通知》。在這些文件中,婦聯只是作為一個橋梁,幫助各商業銀行做好婦女小額信貸工作,而并沒有給予其從事婦女小額信貸業務法律上的認可和授權。
三、進一步做好甘肅省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的對策建議
1.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婦女小額信貸運作模式
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和實施多種婦女小額信貸運作模式,以解決小額信貸資金分配不均衡問題,從而滿足廣大農村婦女的資金需求,如:以現行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為指導,多部門合作,中央財政據實全額貼息的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模式;以金融市場商業化融資為支撐,婦聯與金融機構合作,自主爭取并落實貼息資金的“巾幗致富小額信貸”模式;以社會捐贈及各類善款為信貸基金,婦聯自行操作,無需返還利息的婦女小額循環貸款模式,以及多措并舉,同時采取多種信貸模式,多渠道滿足農村婦女小額信貸需求。
2.擴大貸款種類,放寬貸款期限
擴大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的種類,不要僅局限于一般的生產性貸款,各金融機構在發放生產性貸款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農村婦女的各種消費貸款需求,以拓寬婦女小額信貸的領域和種類。如可以對農婦子女上學、醫療、購買家電等一些消費信貸需求發放貸款。在擴大婦女小額信貸種類的同時,也要對婦女小額信貸實行靈活的貸款期限。根據其不同的貸款需求,合理確定貸款期限,使貸款期限更好的滿足農村婦女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
3.加強對農村婦女有關小額信貸的培訓
農村婦女的自身素質和對小額信貸理解的程度對小額信貸實施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不僅要開展小額信貸基礎知識的培訓還要對所選項目的科技知識進行培訓,可以邀請農村信用聯社的專業人士就“巾幗致富小額信貸”活動及“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活動的具體規定、操作程序以及一些相關的知識等對婦女群眾進行培訓,例如在項目村召開項目戶群眾會議、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同時爭取涉農部門在幫助婦女選好項目的同時,重點搞好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有條件的可采取現有基地現身說法,選擇在發展好,效益可觀,且有豐富經驗的科技示范戶,為項目實施戶進行實地培訓,傳授經驗。建立婦女科技培訓示范基地,引導農村婦女開展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提高小額信貸資金的實施效果。
4.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
要從誠實守信教育人手,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三位一體”的“農村信用工程”。 繼續推行農戶“貸款證”制度,將農村婦女小額信貸納入個人征信體系,讓農戶個人信用得到規范,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倡導“守信光榮”的理念,提高農村婦女的誠信意識。同時金融機構和婦聯組織還要加強農戶貸款實施項目的跟蹤監管,適時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化解信貸風險,保證資金安全。
5.不斷完善婦女信用評級制度
以各經辦銀行的信用評估體系為基礎,建立由各級婦聯參加的婦女信用評定協會,充分發揮信用評定協會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村婦女誠信意識。同時,建立農村婦女信用評估資料檔案,系統收集農戶的信用信息:家庭情況、生產狀況、歷史借貸情況等,實施對婦女信用等級的動態管理,更好的防范信用評定失真。對各個信用等級的評定標準要逐步細化,在對農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時要嚴格按照統一標準,確保評定的客觀公正。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在發展過程中的最大瓶頸還是法律政策層面的,國家應針對婦女小額貸款發展的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僅要從金融業務授權、資金和貼息支持等方面支持婦聯系統從事真實小額信貸工作。同時還要保證婦聯在實施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真正幫助廣大農村婦女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劉學華 李樹杰:論中國小額信貸中女性的核心地位和婦聯的作用 [J]. 婦女研究論叢 .2007,(7)
[2] 焦瑾璞,楊駿:小額信貸與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10):10-13
[3] 陳怡:農村婦女小額信貸在中國的嘗試及其思考[J].經濟論壇,2008,(14)
[4] 周舒璇:中國農村婦女小額信貸項目調查與政策研究[J ].決策信息,2009,(6)
[5] Dobra,Alexandra .2009. “Acu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women’s targeting by microfinance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