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內保理業務作為新興銀行供應鏈貿易融資產品在我國迅速發展。筆者對國內保理市場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銀行在開展國內保理業務時既要積極創新又要防范潛在風險。接著對于銀行在國內保理事務中存在的幾點風險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國內保理業務的種類和流程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國內保理 業務流程的潛在風險
一、國內保理的市場分析
國內保理指賣方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其與買方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根據契約關系轉讓給金融機構,由此金融機構針對受讓的應收賬款為賣方提供銷售分戶賬管理、應收賬款催收、保理預付款、信用銷售控制和信用風險擔保等服務中的特定的兩項或兩項以上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產品。
由于現階段國內貿易市場已形成明顯的買方市場,結算手段與國際結算相比較相對貧乏,賣方要控制收款風險,主觀上不愿意賒銷銷售,但這又不符合買方的意愿,為了滿足客戶的迫切需要,我國金融機構先后開辦了國內保理業務。相對于傳統的國際保理而言,新生的國內保理業務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
2002年12月,工商銀行正式獲準在國內面向工商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客戶開辦保理業務,成為國內第一家獲準全面開辦國內保理業務的國有銀行。建設銀行2008年也完善修訂了中國建設銀行國內保理業務管理辦法,全面推進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中資銀行的保理業務還正在起步,但國內保理業務的潛力已展現出來。
各家銀行對于發展國內保理業務的都十分看好,但實際上,該業務的開展受到不少條件的制約。業內人士指出,最主要的制約是法律法規與信用體系尚未健全。由于國內保理業務是一項新生的業務,所以法律法規對于該業務中諸如應收賬款的轉讓、擔保,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舉例而言,一家企業倘若破產,有追索權的保理業務對其的清償程序應該如何,我國的《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中并未有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我國企業信用體系還不完善,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往往只限于對銷售商和購貨商都是該銀行客戶的企業開展保理業務,所以,業務量難以迅速擴大。在法律環境和企業信用體系的雙重局限下,各家銀行對于國內保理業務的風險控制極為審慎。例如,工行和建行對于國內保理業務的風險控制實行額度制度,且一般一年一定,納到授信之中,同時對銷售商和購貨商的額度進行監測,并建立保理業務的風險預警機制等。而光大銀行則采用“大總行-小分行”的模式,由總行對各分行的國內保理業務進行指導和調控。另外,企業與銀行雙方對國內保理業務的生疏,也限制了該業務的發展。
顯而易見,國內保理業務擁有巨大潛力又有相應風險,銀行在開展此業務時既要積極創新又要控制潛在的風險。下面就對銀行開展國內保理業務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些粗淺探討。
二、暫行的國內保理業務潛在問題
1.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業務通則,配套設備有待完善
我國國內保理單純業務模仿,缺少實質借鑒。我國的國內保理業務其實是借鑒國際保理業務。國際保理業務起源于19世紀的美國,繼而20世紀60年代傳入歐洲。隨著美國19世紀中葉經濟的飛速發展,歐洲國家與美國貿易增長迅速,但是賣方苦于運輸條件和通訊技術等難題,所以出口方雇傭進口國家當地的代理寄售貨物,而代理商從銷售貨款中抽取部分傭金。這些代理被稱為保理商。此后,這種行為在美國的一些州中被保理商法所采納。這一法規使保理商獲權留置其委托人的貨物,憑以保護自身的權益。到了19世紀末葉,運輸和通訊的發展使制造商與保理商之間的托銷活動遭到削弱,貨物愈來愈多地被直接發運給買主。但是,歐洲銷售商在美國的批發銷售活動仍然需要當地保理商提供市場推銷服務、收款保證和融資。于是,現代國際保理便應運而生了。我國的國內保理剛剛興起,沒有真正認摸清底細、做好準備,就盲目上馬。
21世紀以來,國際保理業務蓬勃發展,在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廣。而且為了統一協調不同國家和地區間保理規則,1968年成立了國際保理商聯合會,截止2010年6月,有252個會員,分布于66個國家和地區。我國目前已經有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在內的19個銀行成為其會員,并陸續開展了國際保理業務。而對于國內保理來說,沒有國內統一的牽頭組織致力于發展、完善此項業務,我國現在往往各家銀行各自為政,分行自行受理轄內的業務,無跨地域、跨行的合作。
國際保理的綜合法律環境十分健全。主要表現在國際統一司法協會制定了《國際保理公約》;國際保理商聯合會制定了《國際保理通則》;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了《國際貿易中的應收款轉讓公約》。各種公約和通則有效的規范和保護保理商的行為,界定國際保理角色間的法律關系,但是對于國內保理來說,還止步在各家銀行的業務實施細則上,一旦出現風險,單靠細則各家銀行爭取權益的法律依據缺失。
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的成員都享有保理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FACTORING.com的使用權限,可以通過該系統共享世界各地的保理商的信息,還可以通過該系統高效的傳遞保理商雙方的業務進展的情況。但是據我所知,國內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個信息化的共享平臺,個別開展國內保理業務的銀行雖然自己內部開發了自己的業務系統,但是局限在自己銀行之內,很難將保理商的范圍擴大。
2.傳統貸款的思路難以隨業務轉變
與國際保理一樣,國內保理在產品宣傳時,均能提供收賬款催收、銷售分戶賬管理、信用風險擔保以及保理預付款等服務內容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通過產品的轉變,促進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業務從單純的貸款業務向綜合性的供應鏈貿易融資產品轉變,促進銀行收入從利差收入向中間業務收入過渡。而國際保理業務真正可以提供綜合性的服務,他解決的不單純是出口商的融資問題,更多的是解決其對于貿易對手和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
3.與國際保理相比國內保理擔保措施略顯薄弱
根據國際保理運作機制,分為單保理和雙保理。單保理是指僅涉及到一方保理商的保理方式。如在直接進口保理方式中,出口商與進口保理商進行業務往來;而在直接出日保理方式中,出口商與出口保理商進行業務往來。涉及到買賣雙方保理商的保理方式則叫做雙保理。國際保理業務中一般采用雙保理方式,即出口商委托本國出口保理商,本國出口保理商再從進口國的保理商中選擇進口保理商。進出口國兩個保理商之間簽訂代理協議,整個業務過程中,進出口雙方只需與各自的保理商進行往來。
但是國內保理往往是買賣雙方屬同一地區,針對雙方的賒銷向下的應收賬款向當地開辦國內保理業務的銀行申請保理業務。一般在雙方均符合準入條件的情況下,銀行會為賣方授信,且有追索權的保理的情況下占用賣方的授信額度,額度根據雙方貿易真實性和歷年應收帳款情況核定審批,無需其他抵押擔保。一旦應收賬款形成壞賬,銀行將沒有相應的抵押擔保措施避免損失,業務風險暴漏。
4.國內保理業務流程細節規定較為死板
在國內保理還款時如果買方將款項直接付至賣方的賬戶,也就是出現了間接還款。此類情況連續發生三次(含)以上,銀行金融機構就大都視該買方的所有應收賬款作為不合格應收賬款處理,并拒絕此類業務今后繼續辦理。其實在買方強勢的情況下,出現間接付款是經常的事情,買方不會考慮賣方是否融資或是債權歸屬情況,往往按照發票付款,很多時候這也不是賣方故意破壞協議。在國際保理中間接付款不是被明令禁止,反而在一些國家比如美國時常會發生。雖然這會使進出口保理商在解決間接付款時付出更大責任,并且增加其成本,但是只要雙方在都覺得風險可控并達成共識,根據具體業務實際也可以繼續開展。
國內保理賒銷的結算方式必須為現金結算,其實現在大多的大型買方都是以銀行承兌匯票結算的,要是買賣雙方協調好,買方代貼匯票再以現金的形式匯入保理收款專戶,但是買方經常覺得在整個保理流程中,他沒有什么得益,即使賣方承擔代貼費用,買方也嫌麻煩不愿意接受。對于國際保理來說,進口保理上雖然也期盼買方按時支付款項,但他們也會經常收到買方的票據,進口保理商會根據票據的幣種,轉交、背書或是貼現方式處理并交于出口保理商,不會將付款方式僅僅固定在現金結算上。
5.過分看重、依賴核心企業
在國際保理中我們企業其實更看中的是進口保理商的信譽和信用擔保能力,因為其承擔壞賬的最終擔保付款。而在國內保理中,銀行金融機構往往推崇有追索權的單保理,一家機構占據了進出口保理商的雙重角色,所以它只能寄希望于買方按時足額付款,所以現在業務開展大都圍繞大型的核心優質企業的上游賣方客戶。但是各家銀行都想這么做,核心企業自己也有大量的融資,它是否有能力在為其上下游企業承擔責任,即使有能力,核心企業在真正出現信用風險時是否愿意承擔還是個問題。
我國的保理業務還處于發展階段,業務量低,開展的區域有限,因此對于今后保理業務如何發展,需要不斷完善保理市場、加強保理風險控制、加快國際保理業務所需的軟、硬件設施建設。
參考文獻:
[1]國際保理—金融創新及法律實務.黃斌著 FCI Communication Man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