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9年以來的經濟刺激政策使得包括鋼鐵業在內的諸多行業步入快速復蘇軌道,然而伴隨產量的回升,鋼鐵行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并未得到實質改善,依然存在很多制約條件與不利因素阻礙著行業的發展。文章從產能、定價權、出口貿易等方面論述了鋼鐵業發展的瓶頸,并提出了積極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產能過剩 定價權 出口 產品結構
隨著2009年四萬億政府投資項目的陸續啟動與《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深入實施,我國鋼鐵行業步入全面復蘇期。但在政府投資刺激和前期寬松信貸政策支持下,鋼鐵行業雖然迅速回至擴張軌道,但其依舊未能脫離低層次、粗放型發展模式。如今,受產能過剩、定價權削弱、出口形勢嚴峻等一系列因素制約,我國鋼鐵企業經營發展面臨困境。
一、我國鋼鐵行業經營制約因素
1.市場供求矛盾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我國鋼鐵生產屬于粗放型為主的生產模式,產品則以低附加值的粗鋼為主。當經濟危機到來時,由于高企的信貸利率和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社會自主投資趨于萎縮,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逐漸放慢了增長步伐。出于對經濟下滑的擔憂,政府于2009年初提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意在全面拉動投資需求。在政府投資的支持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領先于世界脫離經濟危機的泥沼,步入復蘇通道。然而與此同時,多年來由于發展方式不當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開始在各個基礎產業凸顯,鋼鐵業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行業之一。
“產能過剩”只是一個統稱,具體表現在總產量過高、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效率低下等諸多方面。產能過剩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其更是全行業利潤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中鋼協數據顯示,2009年鋼協會員企業鋼產量同比上漲11.27%,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0.14%,實現利潤下降33.64%。可見,在經濟復蘇過程中,鋼材產量的迅速上升并沒有帶來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相反,過剩的產量導致產成鋼材的低層次價格競爭,造成產品價格下跌。同時,高產量帶來了原料礦石的大量采購,推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成本與價格的雙重擠壓下,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鋼鐵產業銷售利潤率接近5%,而在2009年,該數字下滑至不到3%,產能過剩之弊端可見一斑。
2.鋼鐵企業定價權逐漸削弱
傳統的鋼材定價過程是以鋼鐵生產企業的定價為基礎,由貿易商和下游用戶參與的多環節定價機制。在這種機制下,鋼鐵企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然而如今鋼鐵企業對于定價的主導權正在受到削弱。
鋼企定價權的弱化主要體現在產品定價周期的縮短。2008年以前,產品定價周期較長,行業龍頭寶鋼集團以季度定價為主,而其他企業基本實施月度定價。2009年后,隨著經濟危機影響深入,寶鋼轉向了月度定價模式,河北鋼鐵則對部分產品實行了旬度定價,而其他大中型鋼企的價格政策也出現頻繁變動。定價周期的縮短意味著鋼鐵生產企業在被動承擔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適應變化的市場。
2009年3月鋼材期貨上市后,鋼企定價權受到進一步削弱。綜觀世界上大宗商品交易,幾乎都是以期貨定價模式進行的。我國鋼鐵期貨市場的迅速發展為鋼材產品實現“完全市場定價”奠定了基礎。而當我國鋼材產品真正完成期貨定價改革之時,鋼鐵企業的定價權將不復存在。
3.鋼材出口日益艱難
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向歐盟出口鋼材160萬噸,較上年減少596萬噸,同比下降78.8%;2009年我國向美國出口鋼材105萬噸,較上年減少397萬噸,同比下降79.1%;歐盟與美國合計占中國出口鋼材比例由2008年的21.3%下降至2009年的10.8%。可見,經濟危機對于我國鋼材外需影響甚大。
首先,國外經濟體的購買能力嚴重下降。2008年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幾乎所有經濟體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而發達經濟體遭受的創傷最為嚴重。GDP增速減緩甚至下降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需求萎縮。雖然各國都推出了經濟刺激政策,但這種政策主要是針對本國內部需求的,甚至很多政策意在將外需內部化,以優先扶植本國企業。
其次,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入2009年后,歐美各國針對中國產品提出為數眾多的反傾銷、反補貼訴訟。時值經濟復蘇的艱難時期,各國此種做法意在減少進口,以貿易壁壘的方式抑制國內對于進口產品的需求,從而帶動本國產能的恢復。而我國出口產品特點是低價格、低水平、低附加值,尤以鋼材產品為甚。此類產品的出口商,在面對貿易壁壘時往往束手無策。
二、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建議
針對我國鋼鐵行業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如下幾點建議值得參考:
1.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
規模小的鋼鐵企業耗費資源多、制造污染大、生產效率低,極大地浪費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2009年12月9日工信部發布的《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準入條件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淘汰年產量100萬噸以下的普鋼企業和年產50萬噸以下的特鋼企業。淘汰落后產能不僅可以采用取締方式,也可以采用大中型鋼企的兼并方式。對于生產條件較為現代的小型鋼企,兼并方式更為可取,這樣可以繼續利用原有生產設備,防止資源浪費。另外可以實行區別對待的金融政策,對達標企業實施貸款優惠政策,對不達標企業拒絕金融支持。
不僅對于落后產能可以采用兼并的方式,對于一般的鋼廠也可以由大型鋼鐵企業予以兼并,組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利用這種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既可以發揮資源密集型企業的規模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也可以造就一批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在國際談判中掌握話語權,爭取最為優惠的原材料進口價格。
2.積極發展期貨市場,提高企業經營靈活性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大宗商品交易實行期貨定價是大勢所趨。待我國鋼鐵期貨市場發展成熟后,鋼材產品以期貨定價為基礎必然成為最終的方向,所以鋼鐵企業在這個趨勢中喪失定價權只是時間問題,不可回避。但是在不利的局面到來之前,企業可以采取措施,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建立新的利潤增長點。
首先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建立特色優勢。按照當前的情況,當企業定價權喪失后,全行業或將落入嚴酷的低層次價格競爭狀態,這將極不利于鋼鐵行業的長期發展。為避免價格競爭的爆發,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特色鋼材,提升產品結構,實現產品結構多元化。當行業內形成不同特色的生產者后,價格競爭就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各類型產品都形成固定客戶群,適合不同目的的生產需要。這樣一來,企業就可在另一層意義上重新取得定價權,在特色產品領域內占據主動。
其次是建立鐵礦石期貨市場。目前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很高,而進口鐵礦石資源又大都掌握在三大礦山手中。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鋼鐵消費國和鐵礦石進口國,應該賦予鐵礦石以金融屬性,建立屬于自己的鐵礦石期貨市場。這樣,鐵礦石定價就不再是由三大礦山決定,而是真正由市場決定。當鋼鐵生產企業在下游銷售市場喪失定價權時,如果能夠在上游打破三大礦山的壟斷,就可減輕成本壓力,擴大行業利潤空間。
3.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出口鋼材以粗鋼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低附加值建材產品的出口,不僅耗費了國內大量的礦產資源,并且因其收入需求彈性相對較高,當經濟危機造成外需持續疲弱時,出口利潤會被快速吞噬。而如果提高出口產品結構,將粗鋼出口轉向高附加值板材出口,則可以保證較高的利潤水平,高技術含量的板材也因具有更低的收入需求彈性,可以較好地應對外需萎縮的問題。另外,因高附加值產品普遍價格較高,可以改善目前我國出口貿易面對大量反傾銷訴訟的境況。
三、結論
現在,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時期,又時逢歷史罕見的經濟危機。我們應該以危機為機遇,在忍受陣痛之苦的同時堅定地踐行產業升級戰略,建立更科學、更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突破鋼鐵行業的發展瓶頸,打造新時代的中國鋼鐵!
參考文獻:
[1]陳慧學: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J].中國建材報,2010-6-2
[2]劉文利:淺談鋼鐵產業發展前景[J].北方經濟,2010,(5).
[3]賈俊明:鋼鐵行業危機與發展趨勢[J].鋼鐵經濟,2010,(5)
[4]余元冠 杜立輝 崔巍:對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現象的再思考[J].統計與決策,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