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業集群作為壯大區域域經濟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于縣域經濟尤其如此。發展延川縣域經濟最重要的就是培育產業集群,目前延川棗產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但是產業集群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本文就如何發展延川縣產業集群進行研究,提出發展產業集群的對策,壯大縣域經濟,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延川縣 棗業
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這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就怎樣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這一問題還一直處于爭論當中。許多學者認為,不同地域、不同階段產業集群發展的特點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本文對延川縣產業集群發展進行研究,提出有利于延川縣產業集群的發展對策。
一、產業集群理論概述
1.產業集群概念界定
波特最早為產業集群下定義,他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
產業集群主要特征是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但這種集中并不是說任何企業只要在一定的區域集中起來就被稱之為產業集群,而是企業之間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并且在產業集群中并不僅僅只有企業還有許多中介機構,如會計、律師信息咨詢、金融機構等。產業集群不同于產業鏈主要也表現于此,產業鏈僅僅是價值活動的鏈條,而產業集群不僅包括產業鏈還包括中介機構。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群的一種表現,是產業集群集中的地理位置。產業集群是市場與政府之間的中介組織,彌補市場與政府的缺陷。
2.產業集群成因
從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力來看,產業集群有市場自發形成,另一種是政府推動產業集群。例如浙江中小企業集群就是屬于市場自發形成的。政府也可以在一個地區植入新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吸引與之相關的產業集聚到這一區域形成產業集群。
對于產業集群形成的具體因素眾說紛紜,斯密認為是分工協作,馬歇爾認為外部規模經濟,韋伯認為是聚集因素,制度經濟學則認為是減少交易費用。在筆者看來這些被說為是產業集群的因素,倒不如被說成是產業集群帶來的結果。眾多企業能夠聚集到一起皆為了利,利是驅動所有企業聚集起來的最根本的原因。
3.產業集群發展階段
周雪松和黃懿明對浙江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研究,認為產業集群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萌芽階段、“羊群”階段、馬太效應階段、“狼群”階段、“狼性”轉移階段。萌芽階段時期:人們在原有的文化底蘊下選擇了某種專業產品。“羊群”階段:看到某個行業有利可圖,人們一哄而上做次行業,從而出現大量的相類似的企業。馬太效應階段:企業發展之初規模小,許多企業、部門都不愿意與之聯系;而某一企業做大了,為之服務的企業、部門也隨之增多,但恰恰是企業發展之初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等,需要其他經濟機構的支持而此時卻很少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當期發展壯大了,一些企業爭先恐后的為其提供服務但此時該企業已經不缺這些。“狼群”階段:在面對市場競爭壓力的情況下,相關聯的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協調一致,促使合作的雙方甚至多方獲利。“狼性”轉移階段:集群內的企業之間主要表現的是競爭。
二、延川縣棗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波特將國家的競爭力歸因為產業的競爭力,產業的競爭力就在于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尤其對于縣域經濟發展而言,要特別注重產業集群發展。
延川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黃河沿岸。延川縣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6℃,地形地貌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850米,總面積1985平方公里。延川縣土層深厚,光熱資源豐富,海拔高,溫差大,這些獨有的自然環境生產出陜北特有的紅棗。
延川現有紅棗加工企業7家,其中規模最大的注冊資金600多萬元,規模最小的100多萬元。各企業基本上都從事于棗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并且生產的產品基本相同,各企業憑借著自己的營銷網絡和營銷手段開發自己的市場。延川縣棗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系比較少,屬于一種競爭關系,缺少企業之間的合作。部分企業與大學建立合作關系,研究鮮棗如何儲存問題。企業之間缺乏一種溝通平臺使其互通有無,謀求共同發展。
從上述看來,延川縣棗產業屬于產業集群的初級階段,即“羊群”階段。延川縣當地有些經營頭腦的人都看中了當地棗業發展前景,紛紛開廠、設公司,致使延川這樣的小縣城聚集了大小規模不等的7家企業。這些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缺乏資金、綜合管理型人才。這些企業家也都認識到企業存在的問題,并且都認為企業發展前期資金是重要的問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才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
在筆者看來,企業面臨的這些問題都可以歸因為產業集群發展階段較低的原因,可以通過發展產業集群,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發達的產業集群可以幫助企業之間建立溝通平臺,幫助企業之間信息、技術等共享。對于一些無形的東西,企業之間也是可以共享的,因為這些企業聘用的人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此地,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并且人與人之間存在某種私人關系,他們之間的閑聊就會使各自的企業受到啟發。目前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只有通過親屬關系才能使人員穩定,利于企業發展,這種方式是企業成長初期重要的發展途徑,但是當企業發展起來這種方式就存在很大問題,企業無法按照規則辦事。
三、延川縣棗產業集群發展對策
對于延川縣棗產業目前的發展狀況,筆者認為發揮政府的引導性作用時機已經成熟。政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幫助產業集群發展,使企業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第一,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加強溝通,為企業緩解資金缺乏之困。企業主要缺乏資金收購鮮棗,企業往往只需較短時間,就能把收購的棗加工完畢,其余時間就是停產。有些企業為了讓機器一直運轉而是限制每日產量。資金限制企業擴大產量,使企業生產沒有達到最佳規模,不利于形成規模經濟。
第二,政府引導企業創新融資渠道。銀行懼擔風險,企業要從銀行貸款難上加難,再加上現在銀行不再屬于國有,政府也很難與之協調,在此種情況之下,企業需要創新融資渠道。可以借鑒“糧食銀行”的做法,建立“棗銀行”,當然棗與糧食有著根本的不同,就是糧食是農戶可以滿足自己的吃飯問題,而棗不是。因此,借鑒糧食銀行做法的同時要有所創新。農戶可以將棗存于企業冷鮮庫,給農戶“存折”。農戶希望用自己的錢來購買生活用品、撫養家人。政府可以成立國有超市,憑“存折”購買按市場價折現,市場價較低時按照保護價折現,這樣農民的生活問題就得到解決。農民子女學費可以通過貸款。企業與政府之間協調好,這樣就可以解決企業缺少資金的問題。
第三,政府引導企業之間進行技術創新合作。單個企業搞技術創新投入成本較大、風險大,企業之間合作就會節約成本、分散風險。目前,延川棗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企業之間沒能夠形成一種合作關系。這些企業的領導人缺乏一種企業家精神,政府需要積極引導他們走合作道路,在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情況下,謀求企業自身的發展。
第四,企業人才匱乏。延川棗產業企業基本上沒有本科學歷人才,文化素質整體較低,企業家憑借自己的膽識和能力運營企業,其余的員工只需完成基本的生產加工,沒有什么專長。企業家都意識到人才對于企業未來的重要性,企業為此也做過一些努力,到人才市場招聘人才,但是即便是招來了這些人才也留不住。政府可以為企業家提供培訓的機會,提高企業家自身素質。企業與大學加強合作,為其提供實習機會,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大學生也能為企業建言獻策。這樣大學生了解到企業的實際情況,若選擇留下可以提供相對優越的條件挽留人才。
第五,加快環境建設。環境主要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指的是基礎設施:道路、水、電等;軟環境指的是人文環境、市場環境、政府環境。硬環境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實現,但是軟環境就不是很好改善的。軟環境的改善主要需要政府改變為服務型政府,為企業服務,而不是企業的管理者。
四、結論與展望
延川棗的品質得到廣泛認可的,如何使棗企業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關鍵在于壯大棗企業。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在于企業自身的努力,有時需要企業之間聯合,打造區域品牌,使之壯大,產業集群則可以使該目標實現。目前延川的產業集群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政府發揮巨大作用促使產業集群升級。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以后即可為延川縣域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向鵬:產業集群,一個文獻綜述.當代財經[J].2003(9):105-108
[2]王緝慈:關于中國產業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學報,2004(10):47-52
[3]周雪松 黃懿明:浙江中小企業集群成因及發展探討[J].商業研究,2004(3):50-52
[4]馮飛:西部投資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87-89